劉迎 林晨玨 萬藝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科,上海 200031)
人工耳蝸植入術(cochlear implantation,CI)即在耳蝸內埋植電極以刺激聽神經,是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的治療策略之一,是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獲得聽覺的新技術[1]。為保證CI的成功,除了適應證選擇得當和精湛的手術技術外,手術前后的護理同樣重要。我院近年來收治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64例,均行多導CI,效果滿意。現將手術前后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64例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其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齡6個月~6歲;先天性耳聾60例,藥物中毒性耳聾4例。64例均于全麻下行CI;其中62例行單側植入,2例行雙側植入。64例患兒術后傷口均愈合,功能建立良好,未出現并發癥。術后隨訪顯示,53例患兒已掌握了人工耳蝸的聲音信號,基本恢復和達到語言交流;11例患兒出院后接受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療效尚待觀察。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人工耳蝸植入術的費用高、患兒家屬對手術期待過高、患兒對治療的理解配合度不佳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圍手術期患兒家屬易出現焦慮、急躁情緒。因此,應與患兒家屬積極溝通,使其以平和的心態去理性地接受手術。應使患兒家屬明白,提高聽力的關鍵不僅在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植入人工電子耳蝸裝置以后的語言聽力重建,特別是語前聾年齡較大的患兒更要做好長期語訓治療的心理準備。
2.1.2 術前常規準備 常規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CT、磁共振檢查;進行聽力檢查,以了解患兒的耳蝸發育情況以及中耳、內耳是否有耳蝸畸形纖維化或骨化、內聽道狹窄或占位等情況,判斷聽神經及通路的完整性,排除手術禁忌證。術前1 d備皮,備皮范圍為術耳周6~8 cm。于術前晚通知患兒禁食、禁水,手術當天早晨做好全麻手術的常規準備。
2.1.3 術前醫護人員的準備 術前應充分了解患兒的病情,麻醉醫師應進行細致的術前訪視,醫師向患兒家屬耐心地講解手術風險,護士及時了解患兒家屬的心理變化并進行疏導。
2.1.4 預防感染 病房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指導患兒家屬根據氣溫適時給患兒增減衣物,注意患兒體溫變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全麻患兒術后保持平臥位3 h,頭偏向健側,術耳朝上,防止術側植入區域切口受壓。由于術后患兒適應能力差,饑餓,身體不舒適,自我約束能力差,??摁[不止,此類患兒可以由父母平抱,分散其注意力。盡量保持患兒平臥位3 h。避免頭部過度活動,勿做劇烈搖頭、低頭等動作。勿用力打噴嚏咳嗽,以免壓力過大,造成鼓膜內陷穿孔。
2.2.2 病情觀察 患兒麻醉清醒返回病房后,定時監測生命體征,注意患兒的血氧飽和度、意識、瞳孔、肢體活動,觀察患兒有無面部抽搐、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歪斜、頸項強直等情況以及能否皺眉。觀察耳部傷口敷料包扎是否完整,有無松脫及滲血、滲液,如敷料有松脫、污染、浸濕,應及時更換。更換耳部敷料時,注意觀察傷口有無紅腫、淤血、滲血、滲液。術后1 d遵醫囑拍反斯氏位片,檢查植入的耳蝸是否在位。觀察患兒有無惡心、嘔吐等異常癥狀,記錄嘔吐的性質及嘔吐物的性狀及量并及時處理。
2.2.3 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電子耳蝸植入后,由于耳蝸內壓力高,耳蝸或前庭其他部位可能出現腦脊液耳漏。應告知患兒家屬密切觀察患兒鼻腔或耳部是否有清亮液體流出,一旦出現,及時通知醫護人員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為腦脊液耳漏。指導患兒家屬觀察患兒耳部敷料有無松脫、有無滲出以及滲出物的顏色等,勿讓患兒牽拉敷料,以免引起血腫,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術后告知患兒家屬抑制患兒打噴嚏及咳嗽的方法,禁止劇烈運動,避免長時間頭低位,以免引起顱內壓瞬間增高。觀察患兒是否出現同側額紋消失以及不能皺眉、閉目和口角向對側歪斜等面癱癥狀,如有此類癥狀出現,應立即報告醫師,并做好眼部衛生,防止面肌萎縮。指導患兒用健側咀嚼食物,指導家屬按摩患側面頰,按摩次數4~6次,每次15 min。監測體溫,觀察患兒術側皮膚是否有紅腫熱痛。若發生感染,遵醫囑及時應用抗生素,物理降溫(如冰袋冷敷、乙醇擦浴等)。
2.3 出院宣教 CI是聾兒回到有聲世界的基礎,但術后科學的言語訓練是使其回歸社會的必備條件。由于人工耳蝸裝置不能完全模擬正常人的耳蝸功能,獲得的只是有限的聽覺信息,所接收到的聲音存在失真或畸變[2]。因此,應積極地作好出院宣教工作。
2.3.1 電子耳蝸的保養 術后禁止術側臥位,避免頭部劇烈晃動,防止頭部受外傷,勿撞擊和擠壓術側,以保護內植的部件;對于外植部件,注意保持清潔,避免潮濕和淋雨,及時更換語言處理器的電池。正確洗頭,防止臟水流入耳內致感染,遠離高電壓、強磁場,禁做MRI,避免應用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加重耳聾的藥物。
2.3.2 語言處理器的調試 術后4周左右由聽力師幫助患兒佩戴外部裝置,并開啟言語處理器,調試言語處理程序,每周1次,第2~3個月時每月調試2次,以后每半年調試1次,待穩定后每年調試1次?;純洪_機初次聽到聲音時,尤其是先天性耳聾患兒,可能會產生驚恐的反應,因此在調試之前應先讓患兒熟悉環境,安排觀看其他人工耳蝸植入者的調試經過,減少患兒的恐懼反應。
2.3.3 聽力語言康復訓練 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訂康復訓練計劃,以發展患兒的聽力語言能力。語后聾的患兒需訓練數周,因耳聾前已建立聽覺語言系統,植入后經訓練可較快掌握電子耳蝸的聲音信號,恢復言語交流。語前聾需數月甚至數年,因語前聾患兒在開機聽到聲音后,其聽力年齡只有0歲,需從察覺聲音開始,逐漸學會區別確認聲音,學習說話,建立自己的聽覺語言系統。
應告知患兒及家屬言語訓練的重要性。提高主動訓練的意識,開機后要按時到專業語訓中心進行言語訓練。每次開機時,要常規檢查人工耳蝸工作是否正常,在患兒背后或側面發一些聲音進行測試。每次調試完畢,家長要熟悉每個程序及應用,觀察患兒對聲音的反應,是否感到舒適,調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兒的平日表現及時反映給調試師,使調試結果達到最佳。家長或監護人要學會簡單語訓方法。
盡可能為患兒提供可以聽到聲音的環境,如播放音樂等;隨時與患兒進行語言交流。根據兒童的自然順序來發展聽學、知覺和語言及對外界的認知,題材可來源于生活,在每天與患兒的語言交流中,家長應采用適當的聲調和聲音強度,盡量采用自然的聲音和語氣,抓住訓練聽力的良好時機。當患兒對聲音反應良好時,要培養患兒對聲音訓練的興趣,盡可能讓患兒多說多表達,反復強化訓練,對患兒要有十足的信心與耐心[3]。
雙耳深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患者,聽力或言語分辨能力差,社會交往困難。人工耳蝸的問世、發展和臨床應用為患者重獲聽覺功能帶來了希望。CI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手術,費用昂貴,為保證手術成功,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非常重要。CI對于兒童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聽力重建、聽覺語言康復十分重要。但是,單純的重建聽力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完善的聽覺語言康復訓練和教育也至關重要。
[1]張惠榮,張慶齡,問明瑤.感應神經性耳聾患兒人工耳蝸植入圍術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22):48-49.
[2]趙黎陽,崔玲,王琳.人工耳蝸植入患兒康復治療過程的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7):898.
[3]遲放魯,吳擁真,江曄.嬰幼兒聽力障礙人工耳蝸干預要點[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3,13(5):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