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吳金勇,李燕寧
肺炎是兒童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高,占住院疾病中首位,其中重癥肺炎的病死率在20%~30%,為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全球每年約有350萬兒童死于肺炎[1]。中醫兒科學稱本病為肺炎喘嗽,臨床以發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可見張口抬肩、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癥狀。典型的肺炎喘嗽多以發熱、咳嗽、喘憋以及咯痰為主要癥狀。李燕寧教授根據肺炎發展過程中主要癥狀的變化,將其歸納為按主證辨證論治,進而總結出按照“三關”論治肺炎。
“三關”是指發熱關、喘憋關和衰竭關,發熱關指肺炎初期多會出現發熱甚至高熱癥狀,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喘憋關多指中期多出現喘促、憋悶的癥狀,治療上多以治肺開閉為主;衰竭關是指極期會出現心肺等臟腑功能衰竭的癥狀,治療上多以扶正固本為主。三關分治體現了辨證論治的宗旨,反映出治法上解毒、宣肺、扶正三者相輔相成。
發熱一般是兒童肺炎的首發癥狀,可貫穿于肺炎的各期,多以發熱甚至高熱為主要癥狀,熱勢的高低多能反映正氣的強弱以及病邪的程度。
1.1 衛氣營血辨治 肺炎主因外感風邪,首先侵犯肺衛,正邪交爭于體表,即出現發熱等癥狀,治療多按衛氣營血進行辨證論治。
衛分證主證是發熱、惡寒、少汗或無汗,治法當發汗以驅邪。肺炎初期風邪犯于衛表,導致衛表郁閉,當以汗法而解,根據感邪輕重,又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腠理不密,不可妄用汗法,過汗則傷津亡陽,汗不徹則邪滯于里,李燕寧教授將發汗劑分為三類:發汗輕劑、中劑、重劑。衛分證又分為風寒證和風熱證兩類。風寒襲肺者,惡寒發熱并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伴身體疼痛。風熱襲肺,發熱重,微惡風,無汗或少汗。風寒輕證,多見于小兒體虛感寒或反復易感,以肺氣郁而咳嗽有痰為主,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中度風寒證,多見于外感風寒濕邪,以頭項強痛、身體酸痛為主,方選九味羌活湯加減;風寒重證,多見于外感風寒表實證,多以肺氣上逆伴喘為主,方選麻黃湯、華蓋散加減。風熱證治以辛涼發汗,風熱輕證,多見于小兒風溫初起,邪輕病微者,用蔥豉湯、蔥豉桔梗湯加減;中度風熱證,多以咳嗽、咽痛為主,用銀翹散加減;風熱重證,多見于邪熱壅肺、咳喘為主,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氣分證主證是壯熱、惡熱、大汗或多汗為主,伴見口渴、咽干、精神煩躁、易哭鬧,治法當以清熱生津為主,方選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加減。熱邪初入氣分,表邪未解,多見臟腑積熱,面熱唇焦,口舌生瘡,目赤鼻衄,大便偏干者,方選涼膈散加減。
營分證主證是發熱夜甚,身體灼熱,夜間皮膚干燥無汗,小兒體質易從陽化熱,甚則身熱煩躁,神昏譫語,方選清營湯加減。氣營兩燔伴熱毒熾盛者,方選淸瘟敗毒散加減,氣營兩燔伴斑片狀出血者,方選化斑湯加減。
血分證的主證是熱勢起伏,汗出蒸蒸而不解,熱不甚高,多見于小兒心肝積熱盛于血分,甚則咳血、吐血、衄血,發斑紫黑,神昏譫語,方選犀角地黃湯加減。
1.2 三焦辨治濕熱 發熱有因于風寒、風熱者,亦有因于溫濕熱邪導致者,治療上多從三焦進行辨證論治。上焦濕熱不愈或失治、誤治,極易傳至中下二焦,中焦或下焦濕熱亦可傳于上焦,而成濕熱彌漫三焦之勢。華云岫總結葉天士治濕病的經驗時說:“今觀先生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滲濕、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振,濕滯中焦者,用術樸姜半之屬,以濕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猶低濕處,必多烈日曬之,或以剛燥之土培之,或開渠以泄之耳[2]。”然三焦又為一整體,用藥當互為策應。按照溫病概念,心肺居于上焦,脾胃居于中焦,肝腎居于下焦。治療濕熱,李燕寧教授從其意,在上述治濕之法基礎上合以清熱之法,遂成清利三焦濕熱之劑。
上焦濕熱,多見于濕熱蘊肺,采取開宣肺氣、佐清熱祛濕之法,又因為濕熱性異,利濕易傷陽,清熱易生濕,所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療,熱重于濕而偏于表熱明顯者,方選銀翹散加減;熱重于濕而偏于濕熱蘊表者,方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濕重于熱者,方選藿樸夏苓湯加減;濕熱并重者,方選甘露消毒丹加減。濕熱之邪傳于中焦脾胃者,以運脾化濕之法為主,后分而治之,熱重于濕者,選白虎加蒼術湯加減;濕熱并重者,選甘露消毒丹加減;濕重于熱者,以表濕偏重為主,選藿樸夏苓湯加減,濕漸化熱者,選三仁湯加減。
濕熱之邪傳于下焦者,多為濕熱彌漫三焦之證,熱重于濕者,用三石湯加減;濕重于熱者,茯苓皮湯加減;濕熱并重者,茵陳蒿湯加減。
喘憋多為肺炎的次發癥狀,也是肺炎區別于感冒的重要癥狀,喘憋關反映的是肺的宣發肅降功能的異常,喘憋程度反映肺氣郁閉的程度,喘憋持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疾病的預后。喘憋關亦可分為三期,早期邪氣郁閉、中期痰濁郁閉和后期臟氣郁閉。
2.1 早期邪氣郁閉 病機是感受風寒、風熱、濕熱邪氣侵犯衛表,閉塞皮毛,肺氣衛氣相通,進而導致肺氣郁閉。病位以衛表為主,兼有邪犯肺氣。治法要以驅散表邪為主,輔以開宣肺氣之法。邪在表者,宜汗而發之。治療上,風寒閉表用麻黃湯加減,風熱閉表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濕熱閉表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2.2 中期痰濁郁閉 病機多是表邪已去,痰熱瘀血互結,郁閉肺氣,里熱熾盛。病位以肺臟為主,兼有衛表之證。治法上以祛痰為主,同時重視肺氣的宣發肅降,兼有衛表之邪輔以宣肺之法,偏于里者,要宣肺與降肺之法同用,以降肺為主。李燕寧教授將“痰”分為三類: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祛痰之法分為化痰、滌痰、逐痰三法。初病之痰多指新痰,即是傷風咳嗽之痰,肺部聽診多以干啰音、痰鳴音為主,易于吸收,出現時間較短,治法上多以化痰為主,方選二陳湯加減。
已病之痰多指陳痰或是臟腑之痰,部位較深,肺部聽診可聞及大量水泡音,多以三子養親湯之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等藥物滌痰,咳喘甚者以紫蘇子止咳平喘,痰涎盛者以白芥子快隔化痰,食滯胃脹者以萊菔子助消食導滯。
久病之痰多指經絡之痰,久病機體正氣大虧,臟腑內傷虛損,因虛致痰致瘀,痰瘀交結,深據于里,阻于肺絡,聽診肺部啰音固定不消,多屬于痰瘀互結之證,用逐痰通絡之法,選蜈蚣、全蝎、土元、僵蠶等藥物來搜絡逐痰。
2.3 后期臟閉 病機多為正虛邪戀,肺氣肅降不利,導致肺臟郁閉,兼夾有痰濁閉肺之象,治法上扶正祛痰、肅降肺氣,方選竹葉石膏湯、黃芪當歸湯加減。又肺主氣,主治節,朝百脈,外感之邪侵襲肺臟,肺氣郁閉,氣機停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肺氣閉阻,運行不暢,血停脈中,凝而成瘀,痰由津而生,瘀由血化生,兩者又可以相互轉化,出現痰濁瘀阻之象,治療上要重視活血祛瘀,多以三棱、莪術、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加減。
衰竭關病因多是正虛邪陷,多反映正氣的存亡狀態,可突發于肺炎的各個階段,首先是精神的改變,同時伴有高熱、煩躁,后逐漸精神淡漠。可分為心陽虛衰、肺氣耗竭和陰損及陽之陰陽俱衰,心陽虛衰證見面色蒼白、精神倦怠、浮腫自汗、手足厥冷、肝臟腫大、舌質淡潤,脈細疾無力、結代,方選參附湯加減;肺氣耗竭證見呼吸困難、口唇和甲床發紺、意識障礙等精神神經癥狀,方選生脈飲加減;陰陽俱衰者,證見陽越于上,汗出肢冷,面色浮紅,脈虛數或浮大無根,用參附龍牡湯加減。
縱觀現今,兒童常見病之肺炎,臨床多以西醫藥治療為主,然中醫藥效驗日益凸顯,頗受關注,亦不當偏廢。李燕寧教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將肺炎喘嗽的發病傳變總結為發熱關、喘憋關、衰竭關三關,對于每一關,都理法方藥完備,辨證準確,用藥精煉,效如桴鼓。吾輩才疏學淺,僅粗陋整理,供同道參考。
[1] 王岱明.小兒肺炎——21世紀仍是一大威脅[J].臨床兒科雜志,2000,18(4):215-217.
[2] 石志忠.《濕熱病篇》中濕溫病的治則與禁忌[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8,1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