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香
新生兒黃疸是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流行病學報道顯示,足月新生兒黃疸發病率約為30%~40%[1];臨床常規采用藍光配合撫觸治療,但黃疸消退速度較慢,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發展;近年來中醫藥開始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得到應用。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60例,觀察臨床療效,并總結臨床護理對策。
1.1 臨床資料 2010-01/2013-03甘肅省靈臺縣婦幼保健站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33例;體質量2.4~5.0 kg,平均(3.3±0.9)kg。觀察組中男29例,女31例;體質量2.2~5.0 kg,平均(3.1±0.8)kg。兩組患兒性別、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疽干預推薦方案)》(2001年)[2]臨床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2)胎齡≥38周;(3)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宮內感染、窒息及溶血者;(2)膽道系統畸形者;(3)合并明顯感染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間歇藍光照射+撫觸治療,治療期間室溫(27~28)℃,濕度55%~60%,其中藍光照射12 h/d,撫觸采用國際標準腹部撫觸按摩法,每次30 min,每日2次,按摩人員先溫暖潤滑雙手,按右下腹-上腹-左下腹沿順時針方向實施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每次2 mL,每日2次;兩組患兒以1周為1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
1.6 臨床護理對策
1.6.1 觀察病情 密切注意患兒生命體征及黃疸程度變化情況,對于出現肌張力、吮吸力下降,喂養困難,角弓反射及皮膚顏色金黃等現象時[3],應及時報告主管醫師,給予及時有效治療。
1.6.2 指導喂養 鼓勵有條件產婦產后30 min即開始喂養活動,如接觸、吮吸等,保證24 h母嬰同房;對于母乳不足者應給予輔乳喂養,哺乳后注意防溢乳和嘔吐;在發現黃疽癥狀后應立即改為人工喂養[4]。
1.6.3 灌腸 于新生兒肛門處插入消毒無菌橡膠尿管4~5 cm,注入開塞露5 mL+生理鹽水5 mL混合液,每日1次,連續灌腸3 d。
1.6.4 臍部按摩 經專業培訓人員剪平指甲,溫水洗手,并于新生兒腹部特別是臍周處涂抹潤膚油,按摩時以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順時針按壓臍部,并避開臍窩和膀胱區,每次5 min,每日2次。
1.7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馮慶紅等[5]擬定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價。(1)顯效:治療7 d后皮膚黃染消失或明顯消退,血清總膽紅素小于119.7 μmol/L;(2)有效:治療7 d后皮膚黃染可見緩解,血清總膽紅素大于119.7 μmol/L但小于171 μmol/L;(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n=60]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11.76,P<0.05。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指數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指數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t=2.02,2.11,2.04,2.08,P<0.05;與對照組比較,bt=2.01,2.04,P<0.05。
表2結果說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指數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指數優于對照組(P<0.05)。
病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這與患兒肝膽紅素攝取功能不足及代謝酶類功能缺陷密切相關;病理性黃疸如控制不及時常會誘發膽紅素腦病出現,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安全。大部分學者認為新生兒較輕微膽紅素含量上升即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6]。
目前臨床常規采用西醫治療,即藍光間歇照射和撫觸治療;藍光照射有助于提高機體水溶性膽紅素轉化率,而撫觸則可刺激胃腸蠕動,降低膽紅素肝腸循環次數;但長期藍光照射不良反應較多,且易達到轉化率飽和狀態,患兒依從性及療效不佳。茵梔黃口服液是由茵陳、梔子、黃芩等中藥提取得到的一種新型中成藥口服劑型,實驗研究證實,其可顯著拮抗丙氨酸轉氨酶活性,促進肝細胞自身修復,從而發揮肝臟膽紅素攝取代謝功能提高作用;同時其能夠減輕高膽紅素造成肝細胞損傷的作用亦被證實[7]。
在臨床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從嚴密觀察病情進展,科學指導喂養等多方面對黃疸患兒實施綜合護理措施,及時了解疾病嚴重程度,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普及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同時配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促進新生兒消化吸收功能及胎糞排出;其中開塞露灌腸可直接刺激直腸壁感受器,增強排便反射及腸道蠕動,拮抗膽紅素肝腸循環及腸道重吸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而臍部按摩可有效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強新生兒胃腸蠕動及胎糞排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改善總有效率95.0%明顯優于對照組71.7%(P<0.05),提示中西醫結合療法相較于單純西醫治療在改善黃疸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方面優勢明顯;而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指數優于對照組(P<0.05),則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更有助于降低膽紅素水平。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綜合護理干預用于足月新生兒黃疸治療可顯著緩解黃疸癥狀,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改善預后。
[1] 馮永歌.中西醫結合治療足月新生兒黃疸146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6):559-561.
[2] 《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疽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4-187.
[3] 胡永群,喻玲芳,陳瑛.預見性護理在降低母嬰同室新生兒疾病中的作用[J].中華國際護理雜志,2010,1(3):216-217.
[4] 黃桂娥.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147-148.
[5] 馮慶紅,謝玉泉.茵梔黃顆粒聯合微生態制劑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09,20(1):180-181.
[6] 牟春筍,劉琳,徐文菊,等.茵梔黃口服液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2):130-132.
[7] 沈彩燕,王堅英.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6):99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