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年年,周婷,張佳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患兒主要表現為運動能力方面的缺陷,目前的訓練方法多為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為主,臨床發現腦癱患兒不同程度的存在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治療將患兒的觸覺、本體感覺、前庭感覺、視知覺等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整合,使其在游戲的過程中提高患兒對運動的控制能力,能有效幫助腦癱患兒實現最佳功能水平。筆者對收治的腦癱患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06/2012-06遼寧省兒童醫院收治住院治療的腦癱患兒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4~6歲;痙攣型腦癱32例,不隨意運動型腦癱10例,共濟失調型腦癱8例,混合型腦癱10例。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5.1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4.9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腦癱診斷和分型符合2006年長沙第2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上制定的小兒腦癱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1]。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癱診斷標準且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的患兒,患兒在腦癱粗大運動分級中處于Ⅲ級以上水平;(2)年齡4~6歲;(3)均接受康復訓練方案滿3個月;(4)按計劃進行訓練者;(5)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存在染色體及遺傳代謝疾病等先天異常;(2)患有嚴重的癲癇、營養不良、心臟病等不能耐受康復訓練者;(3)已接受或在外接受其他干預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運動療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予作業療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予按摩療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感覺統合訓練,每日1次,每次30 min,進行3個月,訓練的方法均是根據患兒情況進行個性化設定。
1.6 評估方法 使用粗大運動功能測量(GMFM)為患兒進行運動能力評估,同時結合GESELL發育量表評估患兒的整體智力水平,住院3個月后進行再次測評。
1.7 療效判定標準 (1)以發育商作為判定標準:提高10分以上認為顯效,提高5~9分認為有效,發育商增加小于5分提示無效[2]。(2)以GMFM88測試量表總百分比的變化來作為療效標準。患兒經治療后其運動功能評分總百分比提高12%以上為顯效;總百分比提高6%~12%為有效;總百分比提高小于6%為無效[3]。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粗大運動能力百分位變化的比較 見表1。

表1 患兒訓練前后粗大運動能力百分位變化[n(%),n=30]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6.96,P<0.05。
表1結果說明,經過感覺統合訓練的腦癱患兒在治療3個月后粗大運動能力的百分位值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GMFM88量表評分差值的改變 觀察組在感覺統合訓練前后GMFM分值差為(12.43±1.92)分,高于對照組(6.73±1.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19,P<0.05)。
2.3 粗大運動發育商的改變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GESELL大運動發育商改變比較[n(%),n=30]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6.12,P<0.05。
表2結果說明,經過GESELL測評,兩組患兒粗大運動的發育商的改變存在差別,觀察組較對照組其發育商的改變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大腦不能有效整合感覺信息致使兒童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問題,表現在學習、專注力、姿勢控制、小肌肉協調、情緒、生活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4]。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者Jean Ayres認為腦癱患兒不僅是因為肌張力、運動模式、姿勢及承重模式的異常而妨礙患兒運動及學習能力,感覺統合能力在其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感覺統合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提供各種感覺刺激信息,提高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的整合功能;提高患兒調節感覺信息的能力,克服感覺信息接收和處理問題,最終改善平衡功能和運動穩定性;從而有助于患兒對感覺刺激作出正確反應,提高患兒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運動計劃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感覺統合訓練已經成為腦癱治療的方法之一[5],且有助于腦癱兒童健全的人格發育[6]。腦癱兒童大部分伴有感覺統合障礙,主要表現為觸覺障礙、前庭覺障礙、本體感覺失調、動作計劃障礙及視知覺障礙。其中41%~73%的腦癱兒伴有觸覺分辨障礙,即不能對觸覺信息進行定位,實體感覺不佳、兩點辨別能力低下、圖形覺下降,不能分辨尖或鈍的刺激,不能將環境信息在大腦中呈現,因而無法完成堆積木等精細動作;分辨障礙與動作計劃障礙常加重運動障礙。另外痙攣型腦癱患兒多伴有前庭覺防御障礙,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兒多伴有前庭覺遲鈍或缺失,偏癱患兒及其他類型輕度腦癱兒多伴有動作計劃障礙,獨立行走后更加明顯。
目前關于腦癱患兒進行感覺統合方面的研究較少,張玲等[2]對92例腦癱患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提示感覺統合訓練能有效的提高患兒的大運動DQ值;金彩君等[7]的研究表明,感覺統合訓練有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步態。腦癱患兒進行訓練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運動發育,既往更多是關注于某個動作的完成及患兒坐位或立位能力的獲得,往往忽視了運動獲得后的實用性,感覺統合訓練提供了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將感覺統合訓練融入于康復訓練當中,使治療更有實用性,不僅是以單純一個動作的完成作為目標,而是在完成動作的同時提高個人的能力,包括對觸覺障礙的適應,對軀干的控制、對運動能力的整合,對實施運動的預判等方面均有明確的治療作用。
本研究主要根據評價的結果確定感覺刺激的種類和劑量,針對不同類型腦癱患兒量身制定訓練方案,球、隧道、晃動的平衡木、滑梯、滑板等設備均適用于腦癱兒童,原則是在治療活動中提供視覺、聽覺與活動的多種刺激,通常將粗大運動與精細活動以3∶2的比例相結合,目的是激發患兒興趣,增加其運動的主動性,在其主動參與訓練的前提下提高能力水平,獲得更大的能力提高。結果顯示感覺統合訓練有助于加強患兒感覺接受的調節、感覺辨別、姿勢的控制及動作的計劃性,從而提高患兒粗大運動能力分值及發育商,能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改善患兒的運動能力,改善預后。
[1] 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小兒腦癱康復專業委員會.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 張玲,王跑球,丁玉蓮,等.感覺統合訓練在腦性癱瘓中的應用[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9,17(6):122-123.
[3] Gibbs 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ctions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n overview[J].Ann Periodontol,2001,6(1):153-163.
[4]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 鄭一博.國內兒童腦癱的治療進展[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2):267-268.
[6] 張榮武,郭燕.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學齡前兒童健全人格形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4):275-276.
[7] 金彩君,張麗華,單麗艷,等.感覺統合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步態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3):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