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民
兒童遺尿癥是指5歲以上兒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入睡后遺尿的一種病癥。此癥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也有延長至12~18歲的。據統計,5歲時發病率為15%~20%,雖然每年以15%的比例自然消退,但仍有1%~2%的患兒癥狀持續到成人[1]。遺尿癥不但給患兒及家長帶來日常生活的不便,更重要的是給患兒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尤其是學齡期兒童。本科與2011-02/2013-02收治遺尿癥患兒14例,采用心理疏導及中醫內外治法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02/2013-02沈陽市蘇家屯區中心醫院兒科門診共收治兒童遺尿癥患兒14例,年齡5~14歲。來診時患兒大多面色蒼黃,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學齡兒童學習成績差,食欲欠缺,白天尿頻,大便溏泄,舌質淡,脈沉細。夜間不自覺的尿床,醒后方知。6例每天晚上都遺尿,有的甚至一夜數次;8例三五天1次,有的患兒白天睡眠時也可發生。實驗室檢查尿常規及尿培養均正常。
1.2 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及《中醫兒科學》[3]中關于遺尿癥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遺尿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5~14歲;(3)患兒及家長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腦、脊髓神經疾病引起的尿失禁;(2)未能完成療程失訪者。
1.5 治療方法 首先要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告知患兒遺尿癥是暫時的功能失調,是可以治愈的,告知家長不要對患兒進行訓斥、謾罵、羞辱及懲罰,解除患兒精神負擔及引起情緒不安的因素,并使之建立信心。同時給予針刺療法及口服中藥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治療。方藥組成:黨參10 g,黃芪12 g,白術、山藥、當歸、益智仁各8 g,升麻、陳皮、金櫻子、五味子各6 g。早晚各1次口服,依年齡不同給予不同劑量,10 d為1個療程,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治療3~6個療程。針刺療法:主穴選中級、腎俞、三陰交、三焦俞穴。配穴選百會、膀胱俞穴。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治療3~5個療程。
1.6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停止治療后6~12個月不再遺尿者;(2)顯效:治療后期不再遺尿;(3)有效:治療過程中夜間遺尿次數明顯減少;(4)無效:治療過程中遺尿情況無改善[4]。
14例患兒中,治愈4例,顯效3例,有效5例,另外2例因居住郊縣未能堅持治療失訪。總有效率為80%。
兒童遺尿癥又稱“遺尿”“尿床”,絕大多數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與大腦皮下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有關,少數患兒可因器質性病變所致。引起功能性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過度疲勞、驚嚇、興奮等。兒童遺尿癥除了給兒童及家長造成心理創傷外,更重要的是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及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1],從而影響其成人后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從心理疏導開始,應用藥物及針刺治療,堅持一段時間后,患兒遺尿的次數逐漸減少,應及時獎勵,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預防兒童遺尿癥應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其按時排尿的習慣,合理調整兒童飲食、生活習慣。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受到驚嚇刺激等。此外,遺尿有家族遺傳傾向,部分患兒的家長在幼年時也有遺尿病史。雙親中一方有遺尿史者,44%的小兒出現遺尿;而雙親均有遺尿史者,77%的小兒出現遺尿;且在雙胞胎或同胞兄弟姊妹中發病率更高[5]。中醫認為,遺尿的發生主要與膀胱、腎、脾、肺等臟腑有關。《靈樞·九針論》中指出:“膀胱不約為遺尿”。《諸病源候論》說:“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于水故也。足太陽為膀胱之經,足少陰為腎之經,此二經互為表里,腎主水,腎氣下通于陰。小便者,水瘀之余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認為腎與膀胱虛寒是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旨在健脾益氣,佐以固攝。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黨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縮泉丸中山藥,味甘、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健脾養胃,固精止帶;益智仁,辛、溫,歸脾、腎經,補腎固精縮尿;烏藥,辛、溫,歸胃、腎、膀胱經,行氣散寒止痛,治療下焦虛寒,小便頻數。配合針刺療法,治療和預防遺尿的發生。本研究結果14例患兒經治療,總有效率達80%,值得基層醫院臨床應用。
[1] 盧游,楊凡.兒童原發性遺尿癥的治療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5):395-397.
[2] 薛辛東,杜立中.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69-371.
[3]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998-1005.
[4] 張忠平,鄧碧爾,朱菁.12例難治性兒童遺尿癥的治療[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1998,18(4):343-344.
[5] 周瑩,楊茯苓,王玉君.傳統推拿療法配合中藥口服治療小兒遺尿177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0,2(3):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