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繼凱 李娟 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
加快推進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
文| 李繼凱 李娟 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
在我國化肥行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傳統化肥應用增長幅度逐漸減少,而具有各種功能的新型肥料逐漸被人們接受并使用,發展前景廣闊。通過近些年的發展,中國新型肥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主要依靠進口到供需自給有余,發展非常迅速,產業規模逐漸壯大。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新型肥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過近10年的發展,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基本建成。在新型肥料產業中,緩釋肥、水溶肥和部分生物肥料增長最為迅速。同時,新型肥料企業快速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國各類新型肥料企業共計約6500家,其中中小企業占95%以上。我國在山東、河北、廣東、北京和深圳等地所建立的新型肥料企業最為集中。目前,從事新型肥料研究的科研機構有80 余家,從事產業化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單位有200余家,新型肥料的許多品種已經成功應用到大田作物、經濟作物以及果樹、花卉、食用菌等領域中,并銷售到許多發達國家,我國成為世界重要的新型肥料生產國。當前,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呈現新的特點。
區域性分布特征明顯。從目前企業的分布地區來看,一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包括廣東、浙江、江蘇和福建等地。這些地區環保意識強,政策優惠、有相對成熟的技術支撐;二是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吉林等地。
大批不同行業企業進入新型肥料領域。在政策前景與豐厚利潤吸引下,傳統的化學肥料生產企業以及大批不同行業的企業進入新型肥料生產領域。進入新型肥料的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如房地產和建筑鋼材資本)、金融資本(企業的融資)和原有化肥企業存量資產向該領域的轉移等。
緩/控釋肥和水溶性肥料發展較快。近幾年,在新型肥料行業中,緩/控釋肥和水溶肥發展最快,其次是商品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等。多功能肥料和其他一些小品種肥,因為針對性較強,目前市場的接受力還比較小,所以市場發展相對緩慢。
創新和行業自律受到企業重視。由于新型肥料市場不規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夸大宣傳、假冒偽劣現象突出。新型肥料市場面臨品牌眾多,部分小企業質量不好等問題,結果影響整個行業的口碑。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要加強企業自律,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我國新型肥料產業正處于發展期,我國在大力發展新型肥料產業的同時,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在行業的規范性以及市場準入制度和約束監管機制等方面都尚不完善。
從科研方面看,我國新型肥料基礎技術研究和質量評價受制于整個產業化水平的制約,未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平臺。尤其是最近10多年來,我國新型肥料行業發展迅速,很多企業為了尋找賣點積極開發各種新名稱的肥料,但在基礎技術上卻并沒有顯著地提高。新型肥料市場的產品定位混亂也導致科研浮躁,即興式、投機性的學術研究泛濫,很多機構的研究課題重復研究、研究經費浪費嚴重。
從政府管理方面看,我國政府對于新型肥料市場的監管比較薄弱。目前關于緩/控釋肥料、商品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已經陸續實施,但是從已頒布的標準來看,這些標準往往只代表不同生產工藝的產品。且隨著新型肥料的發展,標準問題的制定、修訂的問題將會日益凸現。另一方面,監管的缺失導致市場混亂,造假制假企業較多。由于新型肥料科技含量較高,價格相對較貴,這些優勢竟然成為了制售假冒肥料企業的“賣點”,極大地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從生產銷售方面看,新型肥料市場比較混亂,市場上產品五花八門,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企業過分夸大宣傳,回避新型肥料的缺點、過分夸大新型肥料的功效。有些產品只不過是將原有的2~3種基礎產品混配在一起,并沒有實質性的創新,僅僅因肥料形態改變而堂而皇之地冠為新型肥料的稱謂,或者追求名詞以及設計包裝等形式上的翻新,產品在技術、內涵上沒有突破,沒有改變產品的實際效果。
從使用方面看,新型肥料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優點被過分夸大。目前新型肥料施用仍然占很小一部分,且主要集中在收益相對較高的經濟作物上,尚未走進大田。縱觀歐美各國肥料使用現狀,當前仍以常規肥料占絕大多數,新型肥料只是在某些特殊作物、特殊土壤上或者在其他具體條件下應用。同時,農民在短時間內接受價位相對較高的新型肥料比較難,另外一些肥料品種的使用還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專業施肥機械的配合。
正確認識新型肥料在我國的定位
新型肥料不會取代傳統化肥。當前,新型肥料在肥料行業中異軍突起,企業盈利能力不斷提升,顯示出我國的農業肥料市場對于新型肥料確實存在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型肥料產銷量還只占肥料市場總體產銷量的很小一部分。我國傳統化肥的產能過剩并不代表新型肥料會逐漸取代傳統化肥。
新型肥料發展不能急于求成。新型肥料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推進傳統化肥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落后產能的淘汰,但無論從市場認知度還是市場占有率看,新型肥料的市場需求比其他傳統化肥來說太少,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新型肥料的生產只能是適應特定需求來生產,暫時不能大規模應用于土壤,傳統化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居主導地位。
企業要找對自己的位置。在新型肥料的某些領域,比如水溶性肥料、緩控施肥料等,雖然其科技含量更高,應用更加方便,但由于價格昂貴、使用需要培訓等特點,目前還僅限應用于經濟價值高的花卉、蔬菜、草坪等高端作物,新型肥料完全取代常規肥料并不現實,也不可能。相關企業還要認清我國肥料的這一現實,找對自己在肥料“大家庭”中的位置,首先確定自己的優先發展領域,才能更好地發展。
國家應加大對新型肥料研究的指導
加強新型肥料領域科研基金管理。建議國家相關科研主管部門或者科研基金管理部門加強新型肥料方面的基金申請工作,重視和加強新型肥料的科研、科普、技術培訓及推廣應用工作。要對新型肥料的作用機理研究做出精確部署,為科學地確定優良肥料品種和肥效做好技術支持,也為生產優質新型肥料提供理論依據。
重點集中,而非面面俱到。要組織專家認真分析目前我國的真實需求。新型肥料大的種類有七八個,但并不是每一種都是我國肥料的發展方向。根據我國國情和目前發達國家提供的經驗,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在水溶性肥料、穩定性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等方面做好重點科研部署,將重點集中在幾個領域上,而不是面面俱到。
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
建立一個跨部門的行業管理機構。針對肥料行業發展涉及部門多、領域廣等無序發展問題,迫切需要農業部、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聯合起來,建立一個跨部門的行業監管機構,深化部門合作,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尋求行業發展的新突破。
建立完善的質量標準和管理體系。新型肥料必須接受質量監督和管理,我國除了建立完善的新型肥料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外,國家也應根據市場的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先進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提高對新產品、新劑型的監測反應能力。
建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聯盟。倡導在新型肥料領域,建立一個由致力于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積極從事新型肥料產業技術進步與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服務、注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科研機構與關注新型肥料行業發展的機構和個人構成的新型肥料產業發展聯盟,加強新型肥料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推進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
部分類型肥料需要國家在政策上推進
建議給予新型肥料免收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現在,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有相應的免稅政策,其中包括飼料、農膜、部分化學農藥與部分化學肥料,對銷售種子、種苗、農機、化肥、農藥的銷售商也有相應的免稅政策,但這些都不包括新型肥料行業與產品,建議國家在稅收政策上給予新型肥料行業及產品一定的政策傾斜,給予免收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對新型肥料的使用給予補貼。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控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通過政府補貼來減輕農民購肥的負擔是我國新型肥料發展的利好政策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還沒有出臺。建議我國對新型肥料的使用補貼要綜合平衡農民利益、肥料質量、政府執行效率、企業技術提升和經銷商推廣之間的利益,推動新型肥料的發展和應用。
注:本文摘編自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新型肥料行業年度發展分析報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