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錄
農業文明的誕生
文|李錄
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產生農業、畜牧業的野生原種在全球分布既不廣泛更不均衡。今天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都從最幸運的兩個中心發展而來,一個是西南亞和中東地區,一個是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東西方的概念也是在那時產生。從農業文明的傳播看,或者是先進文明的殖民,或者是生活在落后文明地區的當地人模仿學習新的生產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新的文明都會傳播到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種上也會逐漸同化。
地球最后一季冰川紀結束于公元前20000年左右。冰川融化后進入海洋,海平面開始上升;直到公元前14000年,冰川停止融化。到了公元前12700年左右,地球的氣溫回升到了和現在僅有幾度之差。這個溫度特別適合動植物生存。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迅速增加,對靠采集和打獵為生的人類先祖來說,食物的來源自然也大大增加。從公元前18000年到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從不到五十萬翻了十幾倍。可以說從這時起,人類開始繼承了地球,也開始接受地球贈與人類的禮物。
氣候變暖是地球送給人類的一份大禮,但是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卻并沒有享受到同樣的福氣。最幸運的人生活在“幸運緯度帶”上,也就是歐亞大陸北緯二十度到北緯三十五度,美洲大陸北緯十五度到南緯二十度之間的地區。從公元前12700年以后,歐亞大陸的東西兩邊開始出現了各種野生谷物。這些谷物碎粒很大,因此采集時花費一卡的能量,可以在食用時得到五十倍的回報。得益于食物的豐富,這時人類群落的規模也開始擴大,逐漸形成文明中心。不久在幸運緯度上最發達的地區Hilly Flanks側翼丘陵區,也就是位于兩河流域和約旦河流域的一個拱形丘陵地帶,率先出現了人類文明第二次的大躍升。
今天我們可以猜想,這一次文明的躍升也許緣于當時婦女的采集經驗。當她們采集果實時想到,如果把野生果實種植在肥沃的土地上,收成會不會更容易預測?考古學家們已經找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人類在這個時期開始種植植物,又進一步掌握了選擇優良品種雜交,施加肥料,除草等等一系列的農業行為。這樣生產出來的果實就不再是原始的野生狀態,而和人轉變成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意味著現代農業的出現。畜牧業的出現也是類似的過程,動物也逐漸被人類馴化。人們對一些野獸首先圈養,然后配種,選擇優良品種交配,再對新出生的動物人工喂養,以至于被人類馴養的動物已經不能夠獨立在野生環境下生存,而必須要和人類相互依存。
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完全不同。地理環境在農業文明里的決定性作用由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兼歷史學家Jared Diamond最先發現。他指出全世界大約有二十萬種不同的植物,只有差不多兩千種可以食用,而其中大概一兩百種可以被人工養植。人類今天攝入能量的一半來源于谷物,最主要的是小麥、玉米、大米、大麥和高粱,而這些谷物的野生原種在全球分布既不廣泛更不均衡。自然界中一共有五十六種顆粒大、營養豐富、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在西南亞,Hilly Flanks側翼丘陵區擁有三十二種,在東亞、中國附近有六種,中美洲有五種,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四種,北美四種,澳大利亞和南美各有兩種,整個西歐只有一種。如此看來,在Hilly Flanks最早出現農業的機率要遠遠超過其他地方。再看畜牧業的條件:世界上超過一百磅的哺乳動物有一百四十八種,到1900年只有十四種被人類馴養,其中有七種原生野生動物在西南亞。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五種畜養動物:羊、山羊、牛、奶牛、豬和馬,除了馬之外,原種都在西南亞,東亞有五種,南美只有一種,北美、澳大利亞、撒哈拉沙漠以南一種都沒有。雖然非洲的動物很多,可是絕大多數無法馴養,比如獅子、長頸鹿等等。因此從農業資源的分布來看,Hilly Flanks側翼丘陵區是最幸運的地方,其次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它雖然不如前者,但依然是世界上自然資源第二好的地方。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則遠遠不如這兩個地區。
事實上整個農業文明的出現和傳播都和自然資源關系巨大。大約在公元前9600年,農業就開始在Hilly Flanks側翼丘陵區出現了,在中國則出現于公元前7500年。澳大利亞基本上沒有農業出現,美洲的農業發展也很滯后。美洲原生的植物叫teosinte,這是玉米的原種,要把teonsinte培育成玉米,需要幾十代的基因變種才有可能。美洲也沒有原生的可以被馴養的動物,所以農業文明在美洲開始的自然條件極其匱乏。另外一個導致美洲農業文明落后的原因是地理隔絕。人類祖先最早在公元前15000年通過大陸橋從歐亞大陸走到美洲大陸,而到了公元前12000年以后,美洲和歐亞大陸就被海洋分隔開來,這以后在歐亞大陸出現的農業文明就沒有辦法傳播到美洲。所以整個美洲發展農業文明的自然條件很差,也沒法和其他實現農業文明的地區交流。而同樣自然條件很差的西歐,由于到中東的交通相對通暢,所以到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農業已經得以覆蓋。在亞洲,農業從公元前7500年從中國起源,向各個方向傳播開,進入到今天的東南亞,再到公元前1500年的朝鮮、日本,基本上涵蓋整個亞洲。
當農業人口進入到依然以采集、打獵為生產方式的地區,就會形成競爭。農業本身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到這個階段的社會所能攝取和使用的能量,以及組織能力都遠遠超過1.0文明。兩種懸殊的文明一經相遇,先進的文明勢必要征服落后的文明。文明的傳播形式一種是先進文明的殖民,另一種是生活在落后文明地區的當地人模仿學習新的生產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新的文明都會傳播到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種上也會逐漸同化。今天歐洲人中差不多每四、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祖先來源于農業文明出現最早的西南亞、中東。類似的具體計算在亞洲沒有,但無論是對亞洲人種的調查,還是直觀的觀察,我相信祖先是中國人的比例也會接近這個情況。
人類的特征雖然在大數里都是一樣的,但是在第二次文明躍進的時候,由于自然條件不一樣,是否能和新的文明交流的機會也不一樣,所以發展的速度和狀態也有所區別。地理位置一方面決定了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它和最先進的文明交流的機會,由此造成了各個地區發展有差異。
今天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都從最幸運的兩個中心發展而來,一個是西南亞和中東地區,一個是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東西方的概念也是在那時產生,地理位置從農業文明起變得十分重要。凡是能和其他地區交流的地方發展過程都非常相像,無論是Hilly Flanks側翼丘陵區,還是中國和歐洲,發展的方式、速度、軌跡都非常相像,文明傳播的速度也很相像。比如說最早從種植,到育種,到出現了大的村落,對動物的畜養,對生活方式、家庭組織的重新構建,對祖先的崇拜,出現陶器,形成宗教儀式等等,這些現象出現的先后順序在不同的人群里都很相似。不同的地區雖然出現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文化,但是從文明本身發展來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先進的文明最終都會以殖民、被模仿、同化的方式傳播到了所有可以傳播的地方。所以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基本上整個亞洲、中東、非洲北部地中海、歐洲,都已經進入2.0文明。而農業和畜牧業文明在美洲和澳大利亞因為天生自然資源不足和地理上的隔絕沒有得以發展,基本上還處在1.0文明。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雖然出現了有限的畜牧業,但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無法開展種植業。
整個農業文明的起源、誕生、發展、傳播和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無論是開始的自然條件,還是和其他文明中心交流的容易程度,都決定了當地農業文明發生的時間和它發展的程度。非洲位于赤道附近的地理條件促使人類誕生于此,而全球變暖讓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都可以發展1.0文明。但是當2.0文明到來的時候,原來有利于1.0文明的地理條件并不必然都是優勢,在很多地方甚至變成了劣勢。非洲、美洲具有的1.0文明優勢,反而成為2.0文明最大的障礙。發展農業條件比較好的地方2.0文明的發展自然比較快,比如中東、西南亞,兩千年的領先給了他們巨大的優勢,但這并不是一個永久的優勢。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都在后來慢慢趕上了領先的中東,可見人在大數里表現出來的情況是一樣的,而地理位置決定了發展的條件不同,先后有別。
在誕生整個歷史的過程里,人的動物本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Morris把它叫做Morris定律(MorrisTheorem)“Change is caused by lazy, greedy, frightened people lookingfor easier, more profitable, and safer ways to do things. And they rarely knowwhat they are doing.”“歷史,就是懶惰、貪婪、又充滿恐懼的人類,在尋求讓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時創造的,而人類對此毫無意識。”但同時人也顯示出了強大的學習能力,一旦自然條件開始提供機會,很快就把自然資源條件轉化成自己生存發展的巨大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