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浪漫想象,回歸現實農業
以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的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進程為分水嶺,在人們的認知中,農業無非存在兩類模式:一是以大型拖拉機和規模化單一耕種為代表的美國大農場農耕,象征先進、科技、現代和高效率,成為一種現代化標簽;二是以分散、小規模、傳統生產模式為標識的小農經濟,并且對小農經濟的設想又分為了兩類,分別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標簽的浪漫設想和以“貧愚弱私”為符號的小農意識與形象。無論是對于普通中國人還是對于農業專業人士來說,大農場都是中國人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進程中對傳統與現代分界的浪漫想象;至于小農經濟,“貧愚弱私”的想象用于批評農民,“采菊東籬下”則用于逃離繁雜的城市生活。至于真實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卻少有人問及。
多數情況下,搞社會組織的小資們熱衷于某些理念,比如:小的是美好的,對田園生活充滿浪漫幻想,而缺乏對大局的思考和判斷,這不僅使得他們排斥資本和市場,不愿與資本和市場相互合作,也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大資們則認為,要想擺脫以小農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導致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則必須學習美國建立大型農場,高度機械化,對小規模的實踐嗤之以鼻,卻不曾想象被排斥出鄉村的勞動力該如何就業,城市短期內是否能夠提供有效就業,還是到城里去造假賣給鄉下人?
現實的農業是復雜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發展所需的三要素(資本、土地、勞動力)已然從農村凈流出,鄉村不再是浪漫質樸的田園,而是凋敝荒蕪的村莊,很多鄉村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務投入,特別是教育和醫療。如果鄉村不能在公共服務的投入中獲得平等待遇,選擇在鄉村居住的人只會越來越少。若依靠過剩的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造成原材料和農產品期貨投資波動加劇,則可能向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轉嫁危機;若是過剩的產業資本進入農業,食品全局過剩導致全球食物產量和食物熱量供給過剩,生產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商業資本過剩則導致多重流通分配環節惡性競爭,食物全局過剩與局部制度性緊缺并存。
同時,因為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在鄉村中掌握技術和資源的只是非常少數的農民,如果說每個農民都會種地是一項普遍技能的話,如今能種好地的真正的農民已然成為稀缺要素了。技術如此匱乏,即使是選擇小農經濟,發展有機農業也是障礙重重。
世上并無一以貫之的最優農業模式。在農業模式選擇中唯一存在的只是,依據現實約束,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自然資源、生產條件、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農業生產模式,至于這種模式是大農場還是小農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適合。這件事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確是巨大的難題。因為,如何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或者說本土化,必須規避以往只重視發展速度和可復制性的發展模式,只能依賴于智慧、時間和對當地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鄉村建設的創新和實踐。
(摘自石嫣新浪博客《去標簽化:大農場和小農戶的浪漫想象》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