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詳
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靜力性固定治療脛骨干閉合性骨折
李景詳
目的 探討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對脛骨干新鮮閉合性骨折患者 18 例行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靜力性固定。結果 7~30 個月隨訪 18 例骨折全部愈合。結論 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是治療脛骨干閉合骨折的理想方法。
脛骨干閉合性骨折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靜力性固定
脛骨干骨折在長骨骨折中較常見 , 較易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 , 皮瓣壞死 , 骨折不愈合或延期愈合 , 處理好脛骨干骨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008~2013 年本科對 18 例脛骨干閉合性新鮮骨折給予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靜力性固定進行治療 , 療效確切 ,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治療的 18 例患者 , 男 12 例 , 女 6例 , 年齡 :19~67 歲 , 所有患者都診斷為新鮮閉合性脛骨干骨折 , 根據 AO/ASIF 分型 , A 型患者 10 例 , B 型患者 5 例 , C型患者 3 例 , 手術時機均在傷后 3~14 d 進行。
1. 2 手術方法 術前患側肢體及健側肢體脛腓骨全長的正側位 X 光片 , 依據正、側位相測量髓內釘的長度和直徑 , 釘子的上端位于平臺下 0.5~1 cm, 下端于踝穴上 1~3 cm。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 以脛骨結節和關節面為中心 , 做平行于膝關節面的橫行切口 , 長約 3 cm, 逐層切開后 , 向外側牽拉髕韌帶 , 使脛骨結節上緣暴露在脛骨結節近端 , 在位于平臺下方的 1 cm 處 , 使用骨錐將髓腔打通 , 然后將導針插入 , 在 C 型臂 X 線機的引導下進行閉合復位骨折 , 使導針通過骨折斷端后再進入骨折遠端 , 然后進行擴髓 , 將選定的交鎖髓內釘打入進去 , 在確認恢復患肢的長度和力線后 , 骨折遠近端鎖釘進行靜力性固定 , 使用非擴髓髓內釘則于復位后維持牽引 ,然后退出導針后直接插入選定的交鎖髓內釘 , 予以靜力性固定即可。
1. 3 術后處理 應用交鎖髓內釘意味著所有骨折的固定都是穩定的 , 早期負重比較安全 , 負重主要取決于患者不適及骨折的類型 , A、B 型骨折術后無特殊處理 , 術后 3 d 即可逐漸負重 , 對 C 型骨折 , 借助支具 , 采用保護性負重 , 通常至術后 6~8 周 , X 光片顯示有一定的骨痂形成后完全負重。關節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可在早期進行 , 包括膝關節 , 踝關節 , 及足的小關節 , 持續被動活動 (CPM)多提倡早期應用 , 至患者傷肢各關節的主動活動為止 , 待骨折愈合后需要將髓內釘拔除 , 根據臨床經驗總結 , 主釘的拔除一般會選擇在術后 1 年進行 , X 線上顯示出現大量的骨痂形成 , 這樣就不會發生釘子取出后再骨折的現象 , 有的亦可推至術后 2~3 年 , 老年患者若無特殊不適亦可不取出髓內釘。
隨診 7~30 個月 , 18 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 , 未有患者出現感染 , 骨筋膜室綜合征及脂肪栓塞等現象 , 所有患者膝關節功能均恢復正常。
脛骨全段解剖標志明顯 , C 型臂 X 線機監控 , 內固定導針引導 , 位置合適后 , 采用靜力性固定 , 近遠端均安鎖釘 , 以保持骨折骨的穩定[1]。臨床上也見到復雜粉碎性骨折或多段性骨折的患者 , 這就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分段有限擴髓 , 對于粉碎性骨折處不能再擴髓 , 因為此操作可損傷該區的軟組織 ,正確的做法是用手將髓內釘推過粉碎性骨折塊區 , 直至遠端髓腔 , 如骨折斷端有軟組織嵌插 , 或骨折粉碎嚴重 , 閉合復位困難或失敗者 , 骨折平面同時合并主要血管、神經損傷 ,需探查著應切開復位髓內釘內固定 , 要盡量做到有限切開 ,微創 , 盡可能減少軟組織及骨膜的損傷 , 注意無菌技術及合理應用抗感染藥物 , 從理論上講 , 去除鎖釘由靜力性內固定變動力化能促進骨折愈合 , 動力化可促進骨折端加壓 , 對于軸向穩定的脛骨干骨折 , 最初 4 個月內實行該手術最為有效 ,遠近端鎖釘都可以取出來 , 一般無特殊情況無需由靜力性固定改為動力性固定。髓內釘一般都在骨干中軸線上 , 其屬于彈性固定 , 骨折端有輕微活動 , 又具有較高的強度 , 能有效預防骨短縮或者發生旋轉移位 , 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靜力性內固定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較為理想。
[1]羅先正 , 邱貴興 , 梁國穗 .髓內釘內固定 .第 2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8:201.
2014-05-06]
024000 內蒙古赤峰寶山中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