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心臟介入術中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和護理觀察
王卉
目的 探討心臟介入術中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和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 73 例行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心臟介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 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 73 例患者中僅 1 例患者發生局部皮膚感染前征象 , 2 例患者出現穿刺點少許滲血、皮下瘀血現象 , 3 例患者發生測壓血管受壓、扭曲現象 , 其余 67 例患者均未發生并發癥。結論 給予心臟介入術患者持續有創血壓檢測 , 可及時、準確的對患者的血壓水平變化情況進行觀察 , 可為患者及時用藥提供保障。此外 , 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還可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發生 , 臨床效果顯著 , 值得推廣和應用。
心臟介入術;持續有創血壓監測 ;護理
為探討心臟介入術中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臨床應用和護理效果 , 提高心臟介入術的治療效果 , 對收治的 73 例行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心臟介入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 且療效顯著 , 其相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以本院 2013 年 1 月 ~2014 年 1 月收治的73 例行持續有創血壓監測的心臟介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 41 例 , 女 32 例 , 患者年齡最小 40 歲 , 最大 80 歲 , 平均年齡 61.2 歲 ;其中 62 例患者為橈動脈穿刺置管 , 11 例患者為股動脈穿刺置管 ;58 例患者為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 , 12 例患者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 , 3 例患者為冠狀動脈造影術。
1. 2 方法 給予患者心臟介入術治療時應以橈動脈穿刺置管為首選 , 治療前應進行 Allen 試驗 , 若患者 Allen 試驗結果呈陽性 , 且伴有嚴重血管病變及外周動脈炎則應選取股動脈穿刺置管。穿刺前應對皮膚進行消毒 , 然后利用濃度為 1%的利多卡因進行麻醉 , 從而避免患者在穿刺過程中發生動脈痙攣現象。穿刺成功后在動脈內置入導管 , 并與無菌測壓管相連接 , 將管道及針頭內的回血沖洗干凈 , 并再次進行局部消毒 , 并利用無菌敷料進行覆蓋固定 , 然后與壓力傳感器相連接。轉動三通開關 , 將壓力傳感器和大氣接通 , 待監護儀中壓力線位于零時應將再次轉動三通開關使其和動脈相同 ,所得的數值及波形即為有創血壓。此外 , 還應給予患者動脈測壓管護理、監護儀觀察及護理、并發癥預防及護理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
本組 73 例患者的置管時間最短為 2 h, 最長為 65 h ;置管期間僅 1 例患者發生局部皮膚感染前征象 , 2 例患者出現穿刺點少許滲血、皮下瘀血現象 , 3 例患者發生測壓血管受壓、扭曲現象 , 其余 67 例患者均未發生并發癥。
3. 1 動脈測壓管護理 ①應將壓力傳感器置于和患者心臟水平相一致的部位 , 通常應位于腋中線第四肋間 , 從而確保血壓的準確性 , 同時患者更換體位時應同時對傳感器的位置進行調整。②避免管道漏液:護理人員應認真對測壓管道各接頭的連接情況進行觀察 , 確保各接頭緊密連接 , 若壓力袋出現漏液現象則應及時對其進行更換 , 且要確保三通性能良好 , 從而保證肝素鹽水可正常滴入。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對導管固定、測壓肢體固定等的重視 , 避免導管受壓、扭曲現象發生。③避免導管阻塞: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導管沖洗的重視 , 及時利用肝素鹽水對導管進行沖洗 , 確保測壓路徑通暢 , 同時應嚴格控制壓力袋壓力及流速 , 從而避免因動脈血回流至導管而造成血液凝固 , 使得測壓管道系統阻塞[1]。
3. 2 監護儀的觀察及護理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監護儀上壓力及波形變化的重視 , 取值前需調零 , 且應每隔 4 h 調零 1 次;若有異常波形出現則應及時檢查是否有管道扭曲折疊或管道內氣泡、血凝塊堵塞等現象發生;若有異常現象發生則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進行相應的處理。
3. 3 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①預防血栓及栓塞形成 :血管損傷、置管時間過長等是導致血栓形成的常見因素。所以 , 穿刺前護理人員應認真選取穿刺針 , 且穿刺時應做到動作輕柔 ,以防多次穿刺導致血管壁破損[2]。同時還應確保測壓管通暢 ,避免因血液凝固堵塞管道而導致血栓形成。同時若測壓管內有回血或堵管時禁止用推入 , 應及時將其抽出 , 從而防止血栓栓塞形成。②預防局部出血及血腫:局部滲血、皮下血腫是穿刺部位出血的常見表現形式 , 因此 , 護理人員必須要不斷的提高穿刺成功率 , 以防因反復穿刺而對患者血管造成損傷 , 從而引發出血及血腫現象。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合理的對測壓管及穿刺側肢體進行固定 , 避免因導管脫出而導致出血及血腫現象形成。③預防感染:在給予患者持續有創血壓監測時應嚴格無菌操作 , 護理人員應將三通、壓力傳感器等置于無菌治療巾中 , 從而避免污染 ;同時應定時用碘伏對穿刺皮膚消毒、定時更換無菌敷貼;同時對于敷貼松動及出汗量較多的患者應隨時對無菌敷貼進行更換;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定時對三通及肝素帽進行更換 , 通常為 1 d 更換 1 次 ;此外 ,護理人員還應認真對患者的體溫變化進行觀察 , 定時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 , 一旦患者出現發熱、寒戰等現象應及時查找感染源 , 并且要協助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3]。
綜上所述 , 給予心臟介入術患者持續有創血壓檢測可及時、準確的對患者的血壓水平變化情況進行觀察 , 可為患者及時用藥提供保障。此外 , 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還可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發生 , 臨床效果顯著 , 值得推廣和應用。
[1]張繼勉 .心臟介入術中醫護人員環境電離輻射劑量研究 .環境與健康雜志 , 2013, 30(9):840.
[2]趙雪芳 .心臟介入術后血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2, 22(7):1349.
[3]洪浪 .超聲引導下心包置管引流在心臟介入術并發急性心包填塞診治中的應用 .中國全科醫學 , 2010, 13(35):4013.
2014-04-30]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導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