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麗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應用于腦梗死治療86例臨床效果分析
劉延麗
目的總結腦梗死患者應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86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43例接受2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的對照組和43例接受4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的觀察組。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間中國卒中量表(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經治療后, 兩組C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切觀察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差值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應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可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阿托伐他汀;早期;腦梗死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所的引起的顱內血供障礙, 最終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性疾病。患者發病后常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影響患者生活能力。目前臨床有研究顯示, 在本病的早期治療中應用他汀類藥物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預后[1]。故本院在治療43例腦梗死患者中應用40 mg阿托伐他汀, 以觀察其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3年8~12月本院共收治86例腦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符合腦梗死診斷。同時排除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及對應用藥物過敏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3例。對照組, 男27例, 女16例;年齡51~62歲, 平均年齡(56.32±4.36)歲。觀察組, 男30例, 女13例;年齡52~64歲, 平均年齡(56.68±4.78)歲。兩組性別及年齡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0.1 g, 1次/d口服、低分子肝素鈉5000 U 12 h 1次皮下注射、胞磷膽堿0.5 g+0.9%氯化鈉250 ml靜脈滴注及奧扎格雷80 mg +0.9%氯化鈉250 ml靜脈滴注治療, 20 mg阿托伐他汀1次/d,口服治療。觀察組在將對照組中阿托伐他汀改為40 mg 1次/d,口服治療。所有患者均接受14 d治療。
1.3觀察方法和療效評價標準 于入組及接受治療14 d后應用CSS進行神經功能評分, 分數越高代表病情越重。對比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改善情況。同時根據CSS評分治療前后改善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以評分改善>80%者為顯效, 以評分改善50%~80%者為有效, 以評分改善<50%或評分加重者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前CSS評分為(32.34±5.98)分, 與觀察組(33.05±5.59)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14 d治療后, 對照組及觀察組CSS評分分別為(23.31±5.25)分及(15.86±5.12)分, 均明顯優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差值為(18.29±3.63)分, 明顯優于對照組(10.65±3.8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在接受14 d治療后, 共有37例達到有效以上(顯效21例, 有效16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6.0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3例達到有效以上(顯效12例, 有效11例)53.4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研究顯示, 他汀類藥物不僅有著較好的降脂、抗炎及抗氧化作用, 同時還有著提高體內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抵抗神經系統因興奮毒性所產生損害的作用。目前已有較多學者將他汀類藥物應用于腦梗死的治療中, 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2]。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間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但經治療后, 兩組C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且觀察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差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見在治療中應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14 d后, 患者的CSS評分較為應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明顯改善。同時在應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的觀察組其在14 d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同樣也顯著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 在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后患者不僅CSS評分可明顯改善, 其治療總有效率同樣也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應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可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 楊平, 張麗芳, 顧淑娥.阿托伐他汀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的影響.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3(6):543-546.
[2] 湯繼平.早期使用他汀類藥物對腦梗死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1(20):4-5.
2014-07-09]
101400 北京懷柔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