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
丙泊酚和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壓患者中的心血管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王淑文
目的比較丙泊酚和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壓患者中的心血管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方法回顧性總結在本院進行腹部手術的高血壓患者42例手術麻醉資料。結果丙泊酚組患者拔管后5 min時SPB均值為(133.2±3.7)mmHg、DBP均值為(80.8±6.7)mmHg、HR均值為(83.2±3.0)次/min,均明顯優于七氟醚組患者數據資料(P<0.05), 而在術后并發癥方面, 丙泊酚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七氟醚組(9.5%VS28.6%), 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泊酚深麻醉下拔管對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影響較小, 同時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丙泊酚;七氟醚;深麻醉;拔管
對高血壓患者的手術麻醉要求是拔管時血壓平穩, 血流動力學特征無明顯的波動,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的意外事件發生率, 為了比較丙泊酚和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壓患者中的心血管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作者回顧性總結42例相關資料,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進行腹部手術的高血壓患者42例, 其中包括男24例和女18例, 年齡范圍為42~65歲, 平均年齡為(55.6±10.2)歲, 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為高血壓患者, 術前血壓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 平均(138.2±6.9)/(97.4±5.5)mmHg, 患者均知情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排除存在意識模糊現象患者或者精神病患者, 排除同時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及對手術耐受性極差患者。根據患者麻醉用藥不同隨機分為七氟醚組(21例)和丙泊酚組(21例)兩組, 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血壓水平和性別比例等)經統計學檢驗, 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說明兩組高血壓患者分別在不同的麻醉用藥后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具有可比性。
1. 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注射0.5 mg劑量的阿托品和0.1 g的魯米那, 進入手術室后常規建立靜脈通路, 在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條件下選擇相應的椎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保留硬膜外導管), 給予患者5 ml濃度為1.5%的利多卡因后檢測阻滯平面, 達到后分別靜脈導入2 μg/kg的芬太尼, 0.05 mg/kg的咪達唑侖和1.5 mg/kg的丙泊酚誘導氣管插管, 手術過程中常規給予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吸入麻醉, 另外在手術關腹前追加一次肌松藥, 丙泊酚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停止芬太尼和七氟醚, 持續給予丙泊酚;而七氟醚組患者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持續給予七氟醚。當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并達到拔管指征時停藥并清理呼吸道。
1. 3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丙泊酚組患者拔管后5min時SPB均值為(133.2±3.7) mmHg、DBP均值為(80.8±6.7)mmHg、HR均值為(83.2±3.0)次/min, SPO2均值為(96.0±2.7)%;七氟醚組患者拔管后5 min時SPB均值為(141.5±5.0)mmHg、DBP均值 為(87.1±8.1)mmHg、HR均值為(87.8±4.6)次/min, SPO2均值為(95.0±3.3)%。丙泊酚組患者均明顯優于七氟醚組患者數據資料。另外, 在拔管并發癥方面, 丙泊酚組患者中有2例舌后綴,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 而七氟醚組有3例舌后綴、1例支氣管痙攣和2例躁動,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6%。
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代償能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與正常人相比), 在患者清醒狀態下拔管會使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劇烈波動, 具有較大的危害, 在高血壓患者深麻醉狀態下拔管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咳嗽和喉氣管的損傷[1], 本研究通過統計高血壓患者手術后與心血管相關指標(SPB、DBP、HR和SPO2)的變化來反應不同的麻醉藥物對患者心血管的影響情況, 另外, 作者在文中選擇的麻醉藥分別具有代表性,七氟醚藥物代表了血氣分配系數相對較低的藥物, 而丙泊酚代表了在體內消除速度相對較快, 蘇醒迅速的藥物, 統計結果顯示了丙泊酚深麻醉下拔管對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影響較小, 同時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更高的應用價值。
[1] 何萍, 池余剛, 李健, 等.丙泊酚、曲馬多聯合麻醉在高血壓婦女絕經后取環術中的應用.山東醫藥, 2013, 53(16):52-53.
452470 河南省登封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