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 任泉鐘
益肝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06例臨床觀察
于惠 任泉鐘
益肝湯;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觀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類傳染病, 具有傳染性強、傳染途徑復雜、目前尚無特效藥物, 久治不愈又易轉為肝硬化及肝癌, 病情嚴重者可因暴發肝炎迅速死亡、發病率高等特點。我國發病率及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均居世界首位, 對人類健康危害甚大。身為傳染病專科醫院有責任有義務研究出療效好副作用少的藥物, 近年來將臨床住院患者和門診患者106例給予益肝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經臨床觀察效果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來源于本院2010年6月~2013年1月門診或住院患者, 臨床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10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3例)和對照組(53例), 治療組, 男38例,女15例;年齡最大62歲, 最小7歲;其中7~17歲25例, 18~44歲18例, 45~68歲10例;治療前病史最短18 d, 最長者21年;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30例, 慢性遷延性肝炎23例, 對照組, 男36例, 女17例, 慢性活動性肝炎20例, 早期肝硬化9例,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24例, 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 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 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可以診斷為慢性肝炎。發病日期不明或雖無肝炎病史, 但肝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慢性肝炎, 或根據癥狀、體征、化驗及B超檢查綜合分析, 就可診斷為慢性肝炎。臨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以下任何一項陽性, 即可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1]:①血清HBsAg(+);②血清HBV-DNA(+);③血清抗-HBc-lgM(+);④肝內HBcAg(+)和(或)HBsAg(+), HBV-DNA(+)。
1. 2治療方法
1. 2. 1基礎治療 ①口服維生素B120 mg、谷維素20 mg 3次/d。②飲食結構要合理:合理搭配各種不同的食物, 不要偏食;食量要適中, 不要暴飲暴食。③患者應多食蔬菜、水果, 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 也助于促進消化功能。④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⑤人體有8種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 一定要由外源供給。⑥用18種氨基酸250 ml靜脈點滴注, 1次/d,用5%GS 250 ml加維生素C1g靜脈滴注, 1次/d。⑦有低蛋白血癥者輸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鮮血漿, 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1. 2. 2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口服益肝湯150 ml 3次/d口服。
1. 2. 3益肝湯以祛濕清熱, 舒肝活血, 益氣扶正為則。方藥:豬苓、五味子各20 g, 山豆根、白術各18 g, 丹參、虎杖、茯苓各30 g, 黃芪60 g, 麥芽40 g、板蘭根、貫眾、白薇、赤芍各20 g、上藥加水煎2次, 煎取450 ml/次, 灌裝150 ml/袋,于1 d內分3次服完。60 d為一療程。
2. 1療效評定標準[2]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 肝功能恢復正常, HBsAg、HBeAg轉陰, 能勝任正常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肝功恢復正常, HBsAg滴度下降, 但HBsAg未完全轉陰;有效:癥狀、體征、肝功及HBsAg均有所改善, 但HBsAg、HBeAg或肝功不能恢復正常;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者。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 2治療結果 治療組, 臨床治愈26例, 顯效18例, 有效7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96.2%。對照組治愈20例, 顯效15例, 有效10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84.9%。治療時間最短1個月, 最長3個月。
由于乙型肝炎病程較長, 臨床表現多虛實夾雜并見, 其病理多“濕、瘀、虛”共存。故本方用豬苓、白術、茯苓、虎杖祛濕;丹參配虎杖活血化瘀;用黃芪、白術、茯苓、五味子相伍健脾益氣扶正;加麥芽和中消積化食, 并有治肝炎“不論急性期或恢復期均可配合應用, 與清熱解毒藥伍用, 有減輕苦寒藥對胃腸刺激, 寓有‘知肝實脾’之意;與退黃利膽藥合用, 有相輔相成之用;與化瘀藥同用, 氣血雙調, 化瘀而不傷正;與補益藥同用, 消補益之脹”之意[3]。病毒性肝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 是導致該病趨向慢性化、惡化的主要原因。據藥理研究證明:黃芪、白術、茯苓、豬苓、五味子均有免疫促進作用, “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和巨噬細胞功能, 誘導干擾素的生成增加”;山豆根、虎杖對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山豆根、虎杖、黃芪、白術、豬苓均可使HBeAg和HNA-P下降或陰轉;山豆根還有保肝作用, 既可降低轉氨酶, 又可使肝組織損傷減輕, 對慢遷肝有效, 還能治濕熱黃疸。實際上山豆根注射液(肝炎靈)、豬苓多糖注射液早已成為治療乙型肝炎的有效藥物而被部分地區廣泛運用;五味子是降低血清轉氨酶的老藥;“丹參能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降低纖維細胞活性, 減輕門脈壓力、改善肝內微循環、增加組織灌流, 因而可使肝脾回縮變軟, 對血液流變學有雙相調節作用”, 既有利于肝炎的恢復, 又可防止轉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這樣辨病辨證相結合, 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 再根據臨床隨證加減運用, 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1] 鄧子德 , 肖杰生, 俞洪林.改良小柴胡湯對慢性肝病患者肝纖維化標志物的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 1996, 4(4):205.
[2]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和肝病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0, 8(6):324-329.
[3] 催麗安, 張俊富, 苑淑芳.柴胡沖劑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43例臨床觀察.天津中醫, 1997, 14(3):97.
250022 濟南市傳染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