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文娥 ,莊麗娟 ,陳厚彬
荔枝龍眼產業生產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將日益提升。近年來,包括中央一號文件在內的黨和政府的多項政策都強調了要通過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來解決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并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來推動各類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而農戶則經歷了從觀望到行動,從形式主義到做實主體的轉變過程。相對其他農業產業,荔枝龍眼產業組織化發展較為遲緩,特別是涉及生產流通領域、有市場影響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產業帶動力弱。但這一局面自2012年始有所好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逐年呈幾何數增長。經過近幾年量的累積,相信2014年這些產業組織在產業現實市場利益驅動下會取得質的突破,有效運作,帶動荔枝龍眼產業組織化規模化發展。
利益驅動下荔枝龍眼品種結構調整步伐將加快。基于品種結構不合理導致季節性供求不平衡、特優鮮食品種比例偏低等產業現實,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自建立之初即著力推進荔枝龍眼品種結構調整。但是,受高接換種導致果園短期產量下降而長期收益不明朗,以及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等,這項工作在推動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2013年全國完成荔枝高接換種2 814.27 hm2,龍眼高接換種367.33 hm2。 隨著高接換種技術的提升以及原有高接換種示范果園經濟效益的逐步顯現,特別是不同品種種植收益的明顯差異,將驅動荔枝龍眼高接換種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全國荔枝龍眼品種結構調整步伐。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的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 “雙肩玉荷包”“黑葉”和“懷枝”等荔枝品種單位面積平均產值僅分別為全國荔枝產業平均產值的36.2%、56.1%和 54.5%,而“白糖罌”“桂味”“妃子笑”和“糯米糍”等品種的平均產值則連續兩年遠高于全國荔枝產業平均產值。這從經濟收益角度進一步支撐了體系近年來將 “雙肩玉荷包”“黑葉”和“懷枝”作為調減品種,將“桂味”“妃子笑”和“糯米糍”作為調整選擇品種的做法。
人工費用持續走高將助推荔枝龍眼生產技術與基礎設施的推廣應用,加快生產方式轉變。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對固定觀測戶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生產要素投入中,人工費用占比,荔枝產業為40.38%,龍眼產業為48.86%,均明顯高于2012年的35.4%和46.6%。人工費用的持續提升直接擠壓果農的獲利空間,威脅著荔枝龍眼產業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的可持續性發展,迫使荔枝龍眼產業向資本技術型生產方式逐步變革。特別是在體系近兩年大力推進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的示范果園的示范帶動下,輕簡型栽培模式、回縮修剪、疏花保果等種植技術以及果園機械、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將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荔枝龍眼加工方面難有大的突破。盡管人們將荔枝龍眼產業升級的希望寄托在加工業的發展上,但事實上我國荔枝龍眼加工業近年已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傳統加工品方面,不僅原有的市場優勢難以維持,而且東盟尤其是泰國和越南的荔枝龍眼加工品帶來的市場沖擊力越來越大;新產品開發方面,囿于市場認知和市場開拓能力的缺乏,“新產品”往往僅是產研合作的“新成果”,難以尋到市場突破口而大規模商品化。另一方面,較高的鮮果銷售價格加大了加工成本,導致企業加工意愿不強。荔枝龍眼小規模加工難以帶動產業增值,這一局面在2014年將持續,甚至在沒有極大利好機遇出現的情況下,短期內難以有所好轉。
電商發展對荔枝龍眼運銷方式的影響將增大。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猛,對人們個體生活、消費以及對企業經營方式的影響都是深刻的。而電商發展對荔枝龍眼產業運銷方式的影響也將逐步加大。這表現在:一方面,現有產業主體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產品的比重將增加;另一方面,部分產業外資本借由電商介入產業運銷的力度將加強。如,“天貓”“京東”“一號店”和“本來生活網”等著名電商網站2013年紛紛推售荔枝龍眼產品,并且一改過去從經銷商拿貨的經營模式,紛紛深入供應鏈的終端,將“原產地”“航空直達”和“冷鏈配送”等作為賣點;“順豐優選”甚至動用了自有貨機,通過順豐航空的自有全貨機運輸荔枝和龍眼,從而保證其產品自產地收購24小時內可送達全國市場。
來自東盟的產品對國產荔枝龍眼的沖擊力度將持續加大,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以荔枝鮮果為例,根據中國荔枝龍眼市場價格信息監測與分析系統2011—2013年的監測數據可知,進口荔枝特別是越南荔枝,憑借其價格優勢在我國市場勢力持續擴大,表現在:一是入市時間不斷提前,市場供應期持續延長。2013年越南荔枝供應我國市場的時間已提前到6月1日,一直延續至7月20日,在我國市場持續銷售的時間共計50天。二是銷售區域持續拓展,逐步深入內地市場。2013年在系統監測的華北市場(北京、鄭州)、華東市場(上海、嘉興和南京)、西南市場(重慶和成都)、華中市場(長沙和合肥)和東北市場(沈陽)都監測到越南荔枝銷售,而2011年僅在成都和重慶等地監測到越南荔枝銷售。三是銷售的荔枝品種持續增加。2013年我國市場售賣的越南荔枝包括 “白蠟”“桂味”“糯米糍”“紅花”以及其他經銷商未標明品種的越南荔枝。四是市場銷售份額進一步提升,特別是6月下旬隨著國產主栽品種結束大批量市場供應后,越南荔枝陸續占據長沙、沈陽、北京、成都和重慶等地市場。預計2014年將延續近3年來的發展態勢,來自東盟的荔枝龍眼將進一步在開拓我國市場,市場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對國產荔枝龍眼的沖擊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當前荔枝龍眼產業仍處于重生產而輕市場的初級發展階段,產業相關群體市場意識較為淡薄。但在市場逐步成為資源配置決定性要素的大環境下,荔枝龍眼產業的未來之路也必將是市場驅動的。因此,政府對產業的扶持政策和舉措也應該是因應市場必然需要而出臺的。
建立產區協作機制,合力推動我國荔枝龍眼產業整體發展。我國荔枝龍眼產區之間視彼此為競爭對手而多過利益共同體,各打各的小算盤,生產經營各自為政,嚴重妨礙荔枝龍眼產業的長遠發展。生產方面,產品區域布局沒有全局觀,如高接換種中不考慮區域間品種結構、熟期結構的協作性,而一窩蜂似地全部采用高價值品種進行高換,這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同質化惡性競爭;市場方面,擔心被別人搭了便車,誰也不愿率先系統開拓市場,從而使整個產業市場“蛋糕”無法做大,而只能在現有市場下相互“搶食”。針對這一局面,建議政府建立一套有效的荔枝龍眼產區協作機制,站在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各產區視彼此為利益共同體,協調區域間產業布局,同舟共濟,形成合力,共同開拓市場。
重視和支持勞動節約型技術的研發、試驗示范和推廣。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近年調查發現,荔枝和龍眼生產中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已經成為限制產業發展、提高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我國荔枝龍眼發展正處于傳統農業向低資本技術農業發展階段,技術進步是偏向資本節約或勞動力節約型的,因此,必須重視和支持勞動力節約型技術的研發、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例如,政府部門應加大補貼力度,推廣果園樹冠結構改造、果園機械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新設備。
加強產業經營人才的培養與培訓。技術應用固然是推動荔枝龍眼產業發展的生產力,但是當前荔枝龍眼產業最為缺乏的是產業經營人才。擁有50畝(3.33 hm2)及以上果園面積的規模種植戶人數眾多,且其產業發展關注度高而產業退出意愿低,是荔枝龍眼產業的中堅力量。應在傳統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之外,加強對這批人員管理知識與管理技能的培養與培訓,例如整合各方資源開設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員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課程培訓,由點帶面從而到全局,提升整個產業的經營運作水平。
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
荔枝龍眼市場發展,不能靠小規模且分散的單個果農散兵游勇式的努力來推動,結合產業實際,各地政府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如真正落實中央的相關優惠政策,出臺區域性財政補貼及其他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進行培訓等。
加大力度積極推動荔枝龍眼的品牌塑造。
盡管荔枝龍眼是歷史悠久的嶺南佳果,具有較好的市場聲譽基礎,但迄今仍缺乏真正有市場影響力和叫得響的品牌。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團隊的調研顯示,即使處于傳統優勢產區的廣州市場,能夠說得出任何荔枝龍眼品牌名稱的消費者也不足25%。基于知名品牌對于產業市場的巨大帶動作用,荔枝龍眼產業利益相關群體都應該切實重視品牌塑造工作。但品牌塑造絕不是注冊了商標或是申請到農產品原產地標志這么簡單,品牌塑造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小規模的單個種植戶無法成為品牌塑造的主體。針對產業發展實際,建議由政府出面整合區域產業資源,形成合力,傾力打造區域產品品牌。2013年廣東省茂名市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資源整合第一步,但品牌塑造是否能真正取得成功,尚需經受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