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國內動態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據悉,2013年寧德市水果生產再上新臺階,產量增長,品質提高,全市水果總產量達35.97萬t,比2012年增長9.1%,增長幅度明顯;全市水果優質果率達65%以上,優質優價明顯體現,果業實現增效,果農實現增收。近年來,寧德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結合生產實際,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水果產業,不僅建立了葡萄、水蜜桃、晚熟龍眼、楊梅、四季柚、草莓、芙蓉李等一批特色水果基地,實施“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促進特色水果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葡萄、水蜜桃、晚熟龍眼、楊梅、四季柚、草莓等已發展成為億元產業;而且著力推動傳統果業向現代果業邁進,逐漸實現了生產標準化、經營組織化、銷售品牌化、服務社會化,尤其是設施栽培有了新飛躍,已發展葡萄、水蜜桃等設施栽培面積近1 500 hm2,所產水果品質優異,銷售順暢,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促進了水果產業升級。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近年來,龍巖市新羅區紅坊鎮百香果(西番蓮)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知名度越來越高,現已成為該鎮新興產業之一,助農增收成效明顯。據悉,新羅區紅坊鎮東埔村于2008年從廣西引進百香果,試種成功后,通過示范推廣和科技引領,目前紅坊鎮在百香果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打造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一是百香果種植面積達70 hm2多,每667 m2年產值達2萬元左右,經濟效益較高。二是成立了康富百香果專業合作社,采用 “合作社+基地+社員”的運作模式,統一管理,統一農資,統一技術,實現了百香果標準化生產。三是注冊了“紅坊”百香果商標,產品實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實現營銷品牌化。四是所產百香果美觀質優,果汁色、香、味俱佳,頗受歡迎,售價達20~30元/kg,果品遠銷廈門、福州以及廣東、江西、浙江等地。目前,百香果產業已成為紅坊鎮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建陽市立足實際,近幾年來著力打造葡萄產業,不斷提升葡萄生產水平和產業化水平,目前葡萄產業已成為該市許多鄉村的當家產業。2013年,建陽葡萄不僅喜獲豐收,而且銷售順暢,產值達3.5億元,助農增收成效顯著,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據悉,建陽葡萄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了規模化生產格局。建陽市把發展葡萄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多措并舉,通過政策扶持、強化宣傳培訓、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一村一品”建設,使葡萄產業實現了質的跨越。如今,建陽市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 700 hm2多,成為農業支柱產業之一。二是建成了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2010年12月,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建陽市葡萄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被列入第7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2013年10月,建陽市葡萄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以高分通過驗收。至此,建陽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葡萄標準化生產體系,全市葡萄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提升,葡萄產量提高,品質優化,先后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三是建立了葡萄園套種蔬菜的栽培模式。近年來,建陽市把發展葡萄園套種蔬菜 (每年8月至次年3月套種芥菜、苦瓜、皇帝豆、花椰菜等)作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法寶”,創建了葡萄園套種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并經專家組實地驗收。專家一致認為建陽葡萄園套種蔬菜模式先進,生產技術規范,具有地方特色。2013年,建陽市葡萄園套種蔬菜利用率達85%以上,農民增收達1億多元,實現葡萄生產與蔬菜生產相得益彰。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近十幾年來,清流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多措并舉,著力培育早熟梨產業,通過擴張規模、提升品質、開拓市場,使早熟梨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一項重要產業。目前,清流縣早熟梨種植面積達1 133.33 hm2,年產量達1.2萬t,主栽品種為蜜雪梨(臺農二號),同時針對性地引進了翠冠、翠玉等早熟梨優新品種,優化品種結構,為早熟梨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據悉,在發展早熟梨產業過程中,清流縣不斷做大產量、做優品質、做響品牌,成效十分顯著。主要表現:一是果實品質優良,該縣所產梨果色澤好,果形大,汁多味甜。其中蜜雪梨不僅獲得福建省優質早熟梨評比第一名和全國早熟梨擂臺賽優質梨稱號,而且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創了該縣所產水果出口國外的先河。二是栽培技術先進適用。該縣通過借鑒臺灣梨樹管理經驗和利用被國家梨產業體系福州試驗站列為梨示范縣的契機,示范推廣了棚架栽培、地膜覆蓋、疏導式修剪、病蟲害綠色防控、防范早期落葉等先進適用技術,用現代科技引領梨產業升級。三是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該縣已扶持發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生產規模、銷售效益好、市場前景看好的早熟梨經濟合作組織、生產大戶、企業,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并注冊了“青流”蜜雪梨商標,成立了蜜雪梨營銷協會,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和品牌化營銷。
本刊訊 近年來,大寧縣加快發展蘋果主導產業,促進了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縣果業種植總面積達到 7 130 hm2, 掛果面積2 533.33 hm2,2013年水果總產量3.8萬t,總產值達7 600萬元,農業人口人均蘋果收入1 462元,果業種植在大寧農村成為了一項富民產業。
大寧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自2012年起就開始實施 “林果富民”戰略,確定了人均實現0.13 hm2果園的總目標。為此,他們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建設為主攻方向,加快全縣蘋果產業步伐,擴大規模,調整結構,優品質,創品牌,盡快讓林果富民。一是抓好果樹基地建設。按照省、市“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全縣制訂發展優質水果基地的方案。2013年,新發展蘋果2 333.33 hm2;新建優良苗木繁育基地6.67 hm2,為水果基地建設提供優良苗木;新建優質蘋果生產基地800 hm2,栽植面積540 hm2,栽植蘋果苗木26.73萬株;實施 “一村一業”基地蘋果示范園建設258 hm2,栽植蘋果苗木12.8萬株,發放地膜1 785卷。同時對發展果園的鄉、村、戶逐一登記,統一造冊,建立檔案,分類指導。二是抓好合作經濟組織。目前,組建果業合作經濟組織46家,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4 021戶,經營果園規模達到1 333.33 hm2。這些合作經濟組織為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物資、信息、銷售服務,深受果農歡迎。三是抓好科學技術推廣。先后舉辦各種形式技術培訓28場次,受訓人數達到6 6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萬余份。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進村入戶送科技,跑遍果園531個,及時解決果樹生產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們還帶領果農到兄弟縣參觀學習、交流。推廣樹形改造20 hm2,疏花疏果33.33 hm2,果實套袋1 000萬枚,果園覆蓋20 hm2,果樹品種更新40 hm2,增施有機肥26.67 hm2,病蟲害綜合防治2 000 hm2。同時,利用果樹技術服務熱線,搞好技術咨詢,新產品引進,物資調運,信息發布等服務。
(趙玉山)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日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發布公告,“尤溪金柑”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準注冊。據悉,這是尤溪縣獲得的首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實現了該縣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零的突破。至此,尤溪金柑不僅將得到強有力的法律保護,而且將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果農增收,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尤溪縣是“中國金柑之鄉”,金柑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目前,全縣金柑種植面積達2 700 hm2,年產量達2萬多t。近年來,尤溪金柑產業內涵顯著提升,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產業農民,開展了金柑設施栽培,建成了金柑休閑山莊,興起了金柑采摘游,加工制作了金柑白酒、果脯、果汁、果醋等產品。
近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公告,正式批準湖南“永興冰糖橙”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地范圍為該省永興縣油麻鄉、悅來鎮、馬田鎮、復和鎮、高亭鎮等1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永興冰糖橙”果形端正、色澤鮮艷、皮薄少核、汁多肉脆、甜潤爽口、質香味濃,品質優良。成熟果外形近圓球形,果皮以橙黃色為主,部分橙紅色,果面光滑。永興縣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使該縣贏得了“冰糖橙之鄉”的美譽,還獲得了全國唯一的“中國優質冰糖橙基地重點縣”的稱號。據了解,“永興冰糖橙”是永興縣農技人員通過株系選育而成的優質水果,1999—2005年連續7屆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和最暢銷產品獎,是湖南省柑桔名牌產品。
(中國質量報)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張鄧靈) 今年以來,靈寶市僅僅圍繞全年果樹發展任務,及時召開果樹栽植動員會,促使果樹栽植工作全面鋪開。截至目前,該市已新發展果樹2 833.33 hm2,占目標任務3 333.33 hm2的85%。其中,蘋果1 633.33 hm2,特色水果1 200 hm2。在栽植過程中,呈現出四大亮點:一是特色水果規模大。焦村鎮發展桃、葡萄、櫻桃等特色水果236.67 hm2,陽平鎮發展220 hm2,陽店鎮發展160 hm2多。二是引進苗木品種多。組織技術人員先后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東省優質苗木繁育基地、山西省絳縣等地考察,引進蘋果優良新品種爵士、蜜脆、紅瑪瑙等6個,SH6中間砧、矮化砧木M9T337、LS,以及春蜜桃、紅芭拉蒂葡萄、紅寶櫻桃等新品種10余個。三是矮化栽植標準高。特別是高山天然公司引進栽植蘋果、石榴、桃、葡萄等9個樹種38個優良品種,采用M9T337、SH6等優良矮化中間砧建園,為高山果園發展現代矮化密植栽植模式樹立樣板。四是技術服務措施落實。該市實行業務部門技術人員包鄉、領導干部包片責任制,加強技術培訓,開展技術指導,并制定下發了 《2014年果樹發展意見》《果樹栽植技術標準》,全力抓好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葛德光) 日前,由碭山縣申報的《富硒碭山酥梨生產技術規范》省級地方標準,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并批準發布。據了解,該規范為省級地方標準項目,由碭山縣國有園藝場、碭山縣梨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碭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和鑫源果業有限公司共同申報并起草。此項規范的發布實施,對規范富硒碭山酥梨的生產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促進富硒碭山酥梨的標準化生產,提高富硒碭山酥梨質量和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日前,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項目——廣西資源縣果蔬經濟作物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該縣農業經營方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這是資源縣首次承擔的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
近年來,資源縣先后實施了“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 “創建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范基地縣”等重點項目,曾獲“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廣西區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縣”等稱號,資源紅提葡萄獲得“廣西優質農產品”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促進了臍橙、葡萄、獼猴桃等特色優勢水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截至2013年底,該縣特色優勢產業總面積達2.3萬hm2,其中紅提葡萄4 200 hm2,特色產業人均純收入達3 100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據悉,該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優化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結構調整,完善現代農業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尤其將著重紅提葡萄精細化管理,實現“產地環境無害化、基地建設規模化、生產過程規范化、質量控制制度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流通品牌化”的目標。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3月20日,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的“果樹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子課題“漿果類果樹花果管理與品質提升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會在南寧市廣西農業科學院召開。在這次啟動會議上,有關課題主持人具體布置了課題任務內容、考核指標、年度計劃、課題具體實施方案、項目管理細則以及試驗基地建設等關鍵問題,相關項目參與成員就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學術交流。
據悉,“果樹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是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牽頭承擔,廣西農業科學院主要負責承擔其子課題 “漿果類果樹優質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有關任務,涉及葡萄、獼猴桃、樹莓、無花果、石榴、楊桃等多個漿果品種。該課題將主要圍繞南方葡萄等重點漿果以及“一年兩收”栽培技術這個核心,強化對果樹矮砧密植栽培、高效樹形及整形修剪、果園生草覆蓋、疏花疏果、合理負載、套袋、設施以及采收及采后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日前,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柑桔新品種基地(廣西)和農業部西南果樹科學觀測實驗站廣西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落戶武鳴縣寧武鎮,這是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廣西武鳴縣的戰略合作項目。據悉,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組建的柑桔科技創新與工程技術研發專門機構,中心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和重慶三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果樹行業和西南地區農業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武鳴縣地處大明山腳下,十分適宜發展柑桔等亞熱帶水果生產,近年來,該縣在水果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注重因地制宜,大力引進和推廣種植暢銷東盟國家的紅江橙、沙糖桔、皇帝桔、馬水桔、椪柑和無核黃皮等特色水果,推行標準化栽培管理,廣泛使用沼氣液水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目前,僅寧武鎮的柑桔等水果種植面積達到 4 700 hm2,年產量24 萬t。這次,該縣柑桔新品種基地建設項目將以新品種專營示范方式,在3年內建成總面積達667 hm2的示范基地,建設內容涵蓋優質柑桔新品種培育與中試母本園、采穗圃和品種對照園。項目建設將以高標準、現代化、可借鑒為目標,融科研、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培訓、觀光為一體,充分展示柑桔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為廣西乃至西南、華南地區現代水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為進一步推動渭南市臨渭區葡萄產業健康發展,研發篩選出更多適合關中乃至全省同類氣候的日光溫室栽培、露地栽培葡萄(早中熟)新品種,臨渭區葡萄研究所在下邽鎮柳園村建成陜西最大鮮食葡萄品種資源圃。該資源圃位于下邽鎮柳園村東南部,201省道東部,是通往臨渭區渭北葡萄主要產區的必經之路,占地6.67 hm2。資源圃共栽培葡萄品種70多個,品種主要來自北京、南京、山西、新疆等地區乃至國外,其中鮮食葡萄品種東方之星、黑色甜菜、早康寶等50多個,釀酒品種品麗珠、雷司令、梅鹿輒等16個,盆栽育苗600多缽,扦插育苗夏黑、金手指等品種17床。據了解,截至目前,臨渭區葡萄面積已達1.33萬hm2余,但90%以上都是以露地栽培為主的晚熟品種紅地球葡萄。鮮食葡萄品種資源圃的建成是臨渭區葡萄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臨渭區葡萄產業調優品種結構提供了實體保障,標志著臨渭區葡萄產業健康發展再上新臺階。
(陜西農村報)
為加強陜西省與哈薩克斯坦的果業交流與合作,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日前,陜西省先期擬定了9個中國(陜西)—哈薩克斯坦蘋果友誼園。陜西省擬選擇延安洛川果樹試驗場、海升集團千陽南寨鎮蘋果園、富平薛鎮蘋果產業聯合社果園、銅川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耀洲區小丘鎮移寨村蘋果園、榮華富洋(延安)市場推廣及冷庫有限公司黃陵有機果園、楊凌匯承果業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果園,以及延川、白水、旬邑縣各一個果園,共9個蘋果園為中國(陜西)—哈薩克斯坦蘋果友誼園。
由中國蘋果產業協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以及哈薩克斯坦國際一體化基金會共同認定。陜西省果業局將先期安排項目推進,支持上述企業、合作社,將友誼園建成高科技標準化現代果業示范園。隨后向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廳等有關部門申請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將其打造成代表世界蘋果生產管理水平的示范基地,中哈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今后,陜西省還將推動哈薩克斯坦有關州市、縣與陜西省9個蘋果友誼園所在市、縣建立友好市、縣關系,進一步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內涵。
(陜西日報)
本刊訊 今年,石樓縣委、縣政府仍然將扶貧攻堅作為工作重點,決定在現有3.34萬hm2干果經濟林的基礎上,打造精品示范園6 700 hm2,使干果經濟林由規模化向精品化轉變。石樓縣現有的紅棗、核桃經濟林規模較大,但長期以來,由于重栽植輕管理,重規模輕效益,粗放型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增收。今年該縣決定投資1 000萬元,以鄉鎮牽頭負責,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樹能手作為示范園的承載主體,在全縣高起點、高標準打造干果經濟林精品科技示范園。其中在前山、和合、曹家垣、小蒜等鄉鎮打造666.7 hm2紅棗精品示范園6個,在靈泉、羅村、龍交、義牒等鄉鎮打造666.7 hm2核桃精品示范園4個。通過建設精品示范園項目,實現紅棗、核桃大縣向干果經濟林強縣的轉變。
(王秋萍)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進入3月,龍海市九湖鎮新春村和雙弟華僑農場在市農業局的指導下,抓緊時間實施荔枝高接換種,均選用當地主栽荔枝品種“蘭竹”“烏葉”為砧木,選擇“南島無核荔”“井岡紅糯”“紅繡球”“雞嘴荔”等穩產、優質、晚熟名優品種進行高接換種。
據悉,2013年,龍海市農業局承擔了農業部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南島無核荔枝基地項目(基地面積6.67 hm2)和福建省農業廳現代果業荔枝品種結構調整項目 (基地面積20 hm2),項目實施地點選擇在新春村和雙弟華僑農場,這兩個項目在2013年底已完成樹體回縮修剪、培育健壯新梢等工作。
荔枝是龍海市主栽果樹種類之一,全市種植面積約3 000 hm2,由于品種結構單一,成熟期集中,導致果品售價低,果農種植效益下降。目前,隨著荔枝高接換種工作的完成和基地的建立,將輻射帶動果農開展荔枝高接換種,全面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果實品質,延長采收期,促進荔枝產業可持續發展。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陳世平) 平和縣寶峰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先進技術,結合傳統工藝,去除蜜柚苦澀味,又保持風味口感的基礎上,最近成功研發出蜜柚罐頭。目前,該公司生產的蜜柚罐頭已投放到平和縣超市銷售,并已接到國內一些大型超市、商場訂單逾200 t。
近幾年來,平和縣琯溪蜜柚產業蓬勃發展,年產量已達120多萬t,同時蜜柚深加工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已開發生產了蜜柚果汁、蜜柚果脯、蜜柚軟糖、蜜柚酒、蜜柚香精等8大系列幾十種產品,蜜柚深加工技術領先全國,目前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2項。平和縣開發生產的蜜柚深加工產品不僅受到國內消費者歡迎,而且遠銷日本、俄羅斯、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2013年,平和蜜柚果脯出口歐美創匯逾500萬元。
今年,陜西省將在渭北旱塬南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方,在新建果園時大力推廣矮化蘋果種植,全年計劃推廣矮化蘋果種植2 333.33 hm2。其中,寶雞市推廣4 66.67 hm2,咸陽市推廣333.33 hm2,銅川市推廣666.67 hm2,渭南市推廣400 hm2。據悉,矮化蘋果栽植有嚴格的標準,要求4 m以上的寬行距,有利于通風透光,同時方便果園機械進園作業。要求栽培時大苗栽培以便盡快掛果,樹苗成活率要求達到90%以上。
陜西省果業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從目前陜西省千陽、扶風、乾縣、白水等縣的試點來看,效果很不錯。下一步全省幾百萬畝老果園也需要逐步更新改造。近年來,乾縣依托旱腰帶地區自然條件,重點推廣雙矮蘋果栽植。去冬今春,全縣新栽雙矮蘋果800 hm2,目前全縣雙矮蘋果已發展到1 466.67 hm2。該縣還計劃用5年時間,在北部建成雙矮蘋果產業帶6 666.67 hm2。據了解,一般6年以上的果樹,每667 m2產量達到3 000 kg以上,最高可達5 000 kg,收入可達1.8萬~3萬元,為乾縣北部群眾增收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陜西傳媒網—陜西日報)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日前,據鐘山縣農業局有關消息,為全力推進當地水果產業優化升級,截至今年3月底,已新擴種貢柑、沙糖桔、臍橙等水果7 800 hm2,免費向果農發放貢柑苗達到48萬株。一些邊遠地區尚有新辟果園200 hm2,等待種植貢柑。預計2014年該縣新擴種水果可達8 000 hm2以上,創歷史新高。
據悉,為了大力發展貢柑、沙糖桔、臍橙等特色優質水果產業,實施規模化、標準化、區域化生產,形成連片產業帶,鐘山縣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水果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強農惠民政策。同時,該縣努力創新水果生產模式,扶持農民能人創建家庭果園,發展休閑觀光果園,并加強對果園整形修剪、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套袋、防凍、肥水管理、“三避”等技術培訓;多次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水果科技攻關,不斷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水果栽培管理技術,組織果農到區內外參觀標準果園建設,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調動果農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推進高效水果產業的發展。
本刊訊 4月,順昌縣桃花、李花、梨花等竟相綻放吐艷,漫山遍野的鮮花與山林樹木、田野人家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吸引了眾多游人慕名前來觀花賞景,果園正成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新景點。
近年來,順昌縣著力打造“大森林、大水景、大文化、大旅游”的魅力縣城,共建如錦生態綠廊,共建美麗幸福鄉村。2013年,順昌縣被國家農業部評為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順昌大力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美麗鄉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打造出了鄭坊鄉千畝招杉桃觀賞園、香樟樹山莊千畝梨花觀賞園、洋墩鄉千畝葡萄采摘園、元坑鎮千畝草莓采摘園,引導村民因地制宜地栽果種樹,彰顯農村“綠樹成蔭、竹影婆娑、瓜果飄香”的鄉土風貌,每天可吸引游客1 000多人。
(陳國仁)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據《梧州日報》有關消息,截至3月底,廣西岑溪市為了有效防止柑桔黃龍病為害,積極開展的柑桔“上山入沖”優果工程取得顯著進展。該市已通過政府財政專項資金采購沙糖桔無病脫毒苗木22.2萬株,在該市9個鎮的旱地、坡地、山沖等“上山入沖”新種果園示范區,擴種沙糖桔200 hm2。據悉,岑溪市是我國著名的沙糖桔之鄉。沙糖桔產業已成為該市水果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主導產業。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出現了柑桔黃龍病逐年傳播蔓延趨勢,給當地沙糖桔生產帶來威脅。該市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黃龍病防控工作,尤其是2013年,全市全面實施沙糖桔“上山入沖”工程,共投入300多萬元,全面開展以柑桔木虱為主要對象的大清園活動,徹底鏟除病株,做到發現一株鏟除一株,全力控制病原。今年,該市再次從財政劃撥經費100萬元,用于新種沙糖桔脫毒健康苗木補貼和沙糖桔脫毒無病苗木繁育基地的補貼,在非柑桔黃龍病區推行“上山入沖”種植模式,利用旱地、坡地、山沖等開辟果園,以確保當地沙糖桔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本刊訊(特約通訊員盧勝進) 點花即人工授粉,是確保江永縣香柚是否有收的關鍵環節,往年使用毛筆作授粉器,今年改用注射器作授粉器,可提高授粉效率10%以上。注射器改作授粉器的方法簡單、易推廣,約30%香柚專業村采用該方法。將注射器針頭端鋸平或磨平即成注射授粉器。
此創新優勢:一是注射器材料來源廣、易找到,注射筒有刻度便于計量花粉;二是注射授粉器裝一次剪磨花粉可點授香柚花100朵以上,較毛筆授粉器減少蘸著花粉次數,減少花粉浪費,增加花柱接觸花粉概率;三是注射授粉器一旦濕了可用干燥紙快速吸干或抹干,而毛筆一旦濕了較難干燥。
但要注意,濕度較大陰雨天授粉時,注射授粉器一次盛花粉量宜少不宜多,晴天授粉時可適當多些;剪磨花粉可適當添加助劑稀釋,以進一步節省純花粉量。
本刊訊(通訊員盧勝進) 隨著柑桔鮮果市場趨旺態勢,江永縣果農更加重視管理,但配套技術滯后,黃化現象趨重,存在一定的“恐黃”現象。為了摸清柑桔黃化情況,該縣3月開始組織農技人員以村為單位開展普查。從普查情況分析,柑桔黃化現象水田柑桔園重于丘崗山地柑桔園,甜橙重于椪柑,夏橙重于臍橙,紐荷爾臍橙重于7904臍橙。柑桔黃化現象的主要誘因是排水不良致須根少、根腐病嚴重;其次是柑桔立地土層過淺,重茬嚴重,裂皮病嚴重,掛果過量;再次是環割不當,嚴重傷及木質部,環割口流膠引起腳腐病嚴重;四是偏施化肥,少施或未施有機肥、生物菌肥,秋梢黃化;五是其他病蟲為害。根據調查結果,該縣即時開出治療黃化“處方”,消除果農“恐黃”癥,受到廣大果農好評。
本刊訊 (特約通訊員錢開勝) 4月10日,由柳州市水果辦公室舉辦的農業人才小高地專家科技下鄉水果培訓班在柳州開班,來自該市有關部門的水果技術人員、水果種植戶代表100多人參加了培訓。培訓會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員彭良志、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白先進等水果專家就柑桔、葡萄等水果的品種、建園、土肥管理、修剪、保花保果以及病蟲害防治進行專題講座。
據悉,近年來,柳州市利用“倍增計劃”項目,大力發展葡萄、梨、蜜桔、金柑和糯米柚等特色優勢水果。2013年,該市水果生產面積4.75 萬hm2,產量67萬t,產值20億元,農民人均水果收入800元,人均水果收入超萬元的村屯有10多個。“十二五”期間,該市將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冬葡萄基地,并以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柳北區為重點,發展葡萄種植面積1萬hm2;并針對不同縣鄉優勢,積極組織水果合作社,打造一批優質特色水果示范村、示范區、示范園。
近年來,當地農業水果部門不斷邀請國內知名水果專家出謀劃策,進行各種技術培訓,以求提高果實品質。這次培訓會,專家不僅就果樹管理技術進行了講座,還針對促進當地水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與大家進行交流。參訓人員認為,這樣的培訓班使他們非常受益,為以后果園增產增收奠定了基礎。
本刊訊 4月15日,順昌縣農業局植保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陳傳培深入仁壽鎮江墩村舉辦“以螨治螨柑桔病蟲害防治”的專題扶貧開發農業技術培訓講座,全村柑桔合作社、農民技術人員以及柑桔種植戶共47人參加培訓。江墩村是仁壽鎮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全村產業以種植竹筍、蘆柑為主,全村種植蘆柑80 hm2,年產量3 000 t。為更好地開展對口幫扶少數民族村脫貧致富,提高江墩村農民的柑桔種植技術水平,改變農民傳統的低產低效生產方式,提高貧困村農民的勞動致富能力,縣農業局特派出專家到江墩村授課,并在江墩村種植大戶中建立示范片。
(陳國仁)
本報訊(特約通訊員柏 斌) 云南省首個民營葡萄科研機構“賓川納西河葡萄研究所”近日揭牌。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研究所王忠躍研究員,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劉崇懷研究員等專家和賓川縣有關部門領導應邀參加了揭牌儀式。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發展,賓川縣葡萄種植已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的格局。目前全縣葡萄種植總面積已達1.06萬hm2,其中主產品種紅提葡萄占全縣葡萄種植面積的92.4%,且比新疆等主產區提早40天左右成熟,填補了全球紅提葡萄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市場空白,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
由民營企業“賓川遠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資組建的“賓川納西河葡萄研究所”揭牌后將聘請鄭州果樹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組成專家組,為研究所的工作開展提供技術保障。該公司經理王麗萍表示,研究所成立后將針對目前全縣葡萄種植中存在的管理不規范、品種熟期結構不合理、種植密度過高等生產實際問題,利用5.07 hm2科技示范園開展研究富硒葡萄生產技術,進一步完善葡萄病蟲害規范化防治方案,示范推廣生物有機肥和碳酶助劑改良土壤,開展葡萄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積極配合農業科技部門推廣標準化生產和設施栽培技術。
通過研究、試驗、示范為賓川葡萄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