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敏 孫鳳艷
3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分析
王玉敏 孫鳳艷
目的探討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患者臨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方法探討3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根據不同方法采取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方法資料進行分析。結果34例患者經治療, 所有患者疼痛均明顯減輕, 癥狀緩解, 附件包塊縮小消失11例, 骶韌帶結節變小10例, 2例已懷孕分娩。結論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輕重、病程長短、病變部位、病變范圍及對生育的要求等綜合考慮做出選擇。
子宮內膜異位癥;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 并產生體征或癥狀。臨床上以漸進性痛經為其特征, 常與不孕并存, 絕經后異位子宮內膜組織逐漸萎縮被吸收而癥狀消失。癥狀輕微者、年輕者, 采用保守治療,凡卵巢子宮內膜囊腫較大而希望生育者, 經保守治療后仍無法生育, 可選擇手術療法。選取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34例臨床治療方法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3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年齡25~42歲, 平均年齡33歲;已婚33例, 未婚1例。原發性不孕2例, 繼發性不孕8例, 盆腔結節14例, 子宮腺肌病14例, 巧克力囊腫5例。
1.2方法
1.2.1激素治療 高效孕激素:每天口服甲羥孕酮, 或肌內注射己酸孕酮。對痛經明顯而病變輕微的患者, 以解除癥狀為主, 亦可用以上藥物或炔諾酮, 于月經周期第6~25天服藥, 停藥后月經來潮;或不停藥繼續服藥數月, 逐漸加大劑量,造成閉經。高效孕激素輔以小劑量雌激素:常用炔諾孕酮和炔雌醇, 從最小劑量開始, 出現突破性出血時, 逐漸增量, 連續6~12個月, 用藥期間月經閉止, 停藥后恢復。達那唑為合成的17α-乙炔睪酮衍生物, 具有輕度雄激素作用。選用于輕、中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明顯或要求生育患者, 有肝功能損害者不宜服用[1]。從月經第1天開始, 持續服6個月或更長, 當癥狀緩解不明顯或無閉經時, 可加大劑量, 同時每月查肝功能, 加服維生素B6。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鼻腔噴霧用, GnRH-a皮下注射劑, 均自月經第1天開始, 連續6個月。孕三烯酮用法為每次口服, 月經第1天開始, 連續服藥6個月, 觀察療效。服藥期間每月檢查肝功能。雄激素:甲睪酮片, 舌下含服, 連續3~6個月。此為小劑量用藥, 緩解痛經癥狀有一定效果, 不抑制排卵, 用藥期間仍要避孕。
1.2.2手術療法 ①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術中切盡或灼除異位癥病灶或切除部分卵巢, 保留子宮及雙側或一側輸卵管和卵巢。選用于較年輕、有生育要求、病灶局限、藥物治療無效患者。亦可在腹腔鏡下進行操作, 如電灼、切除病灶、抽吸囊內液、分離粘連或部分卵巢切除。②保留卵巢功能手術:切除病灶及子宮, 保留一側、兩側或至少部分卵巢組織, 以維持卵巢功能。選用于年齡在45歲以下, 無生育要求、病變涉及子宮的患者。③根治性手術:切除子宮及雙側卵巢和內膜病灶。最宜選用于45歲以上近絕經期的重癥、病變廣泛的患者。由于手術已切除雙側卵巢, 術后不易再復發,達到根治目的。
34例患者經治療, 疼痛均明顯減輕, 癥狀緩解, 附件包塊縮小消失11例, 骶韌帶結節變小10例, 2例已懷孕分娩。
在一般醫院門診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 約30%~40%合并本癥;婦科腹部盆腔手術中, 約有10%是子宮內膜異位癥。EMS累及卵巢導致卵巢功能異常, 或由于并發其他病理因素才是EMS患者子宮異常出血的原因, 如EMS常伴發子宮肌瘤。若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引起子宮異常出血的常見病變, EMS患者伴不規則子宮出血者<20%。年輕患者甚少伴其他盆腔疾病, 很少有異常月經出血的病史。近年通過超聲檢查發現EMS患者卵泡生長緩慢, 卵泡期延長,提示卵泡組織功能下降。EMS患者的月經過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 部分與功血的出血機制相同。
內膜異位癥屬性激素依賴性疾病, 80%EMS標本含孕激素受體(PR), 40%含雌激素受體(ER), 約20%缺乏ER及PR。輕度EMS患者PR陽性率較重度為高, 因而臨床I~Ⅲ期(微型、輕型、中型)EMS較Ⅳ期(重型)應用激素治療的療效更好[2]。手術去除異位病灶和卵巢巧克力囊腫、分離粘連,以促進生育, 緩解疼痛。對有嚴重痛經, 同時患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病又無生育要求者切除子宮可緩解痛經, 減少復發。
[1] 顧美姣.臨床婦產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847.
[2] 李桂華.子宮內膜異位癥保守療法治療概述.吉林中醫藥, 2005, 25(4):60-61.
2014-07-10]
518118 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