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51例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的護理體會
王洋
目的總結顱內動脈瘤開顱術后常見問題及護理對策。方法成立護理小組, 組織系統學習有關顱內動脈瘤專業知識, 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 組織護理討論, 評估動脈瘤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對51例動脈瘤夾閉手術患者, 實施專業護理。結果術后均恢復正常者42例, 生活部分自理者7例,植物生存者2例。結論專業護理可以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護理體會
顱內動脈瘤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發病率居腦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 主要見于中年人(30~60歲)[1]。采用顯微外科技術, 夾閉動脈瘤頸是目前最經典、最有效的治療方法[2]。對本院神經外科2012年12月~2014年8月收治的51例動脈瘤患者行夾閉手術, 效果滿意。患者手術后護理體會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51例中男25例, 女26例, 年齡37~75歲, 平均年齡58歲。其中后交通動脈瘤18例, 前交通動脈瘤15例, 大腦中動脈瘤12例, 頸內動脈瘤6例。術前狀態Hunt-Hess分級, Ⅰ級9例, Ⅱ級23例, Ⅲ級18例,Ⅳ級1例。
1.2術后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 向患者講述手術過程以及術后的確切診斷, 告訴患者動脈瘤手術治療后可治愈。講解手術后的康復及神經功能恢復知識, 鼓勵其堅持鍛煉, 逐步達到生活自理,最終回到工作崗位。
1.2.2體位與活動 全麻術后未清醒前去枕平臥, 頭偏向健側, 以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清醒后血壓平穩者, 床頭抬高15~30°, 以有利顱內靜脈回流, 減輕腦水腫[3]。絕對臥床4周, 保持舒適體位。術后活動應循序漸進, 避免突然改變體位引起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暈或昏倒。
1.2.3病情觀察 嚴密監測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手術后由于麻醉藥的作用影響對神經癥狀的觀察, 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良者, 麻醉藥物的半衰期會延長。患者恢復后又迅速惡化者, 可能由于出血或腦積水, 應立即通知醫生行CT檢查, 并處理。
1.2.4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 吸氧;妥善固定氣管插管, 昏迷患者, 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 以便及時吸痰。調節病室溫度為20~24℃, 濕度50%~60%, 病室內每日消毒2次。
1.2.5引流管的護理 引流管接頭應連接緊密, 外用紗布包裹, 妥善固定, 觀察手術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情況, 如有及時更換敷料, 觀察引流液顏色、性狀和量。躁動患者應適當約束四肢。根據引流管的種類和安置目的調整放置高度,避免出現引流不暢或過度引流。若引流出大量新鮮血液或術后血性液體逐漸加深, 常提示有出血, 應通知醫生。引流量過少, 應考慮引流管阻塞, 經積極處理若仍不通暢, 應嚴密注意意識、瞳孔變化, 警惕顱內再出血[4]。根據引流量、顏色、顱內壓、引流目的等考慮拔管時間。
1.2.6飲食護理 術后當日禁食水, 次日如患者神志清醒,可給予流食或半流食, 連續3 d無異常后, 可給予普通飲食,少食多餐, 昏迷患者于第2天給予留置胃管, 鼻飼流質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避免用力排便而致血壓突然上升, 顱內壓急劇增高引起再出血或腦疝。
1.2.7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1.2.7.1腦血管痙攣 表現為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 嚴重者腦缺血缺氧、發生腦梗死, 患者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甚至死亡, 多于術后12~24 h發生。為預防腦血管痙攣,本組術后常規給予尼莫地平注射液, 經微量泵2~5 ml/h靜脈持續泵入, 避光。連續7~10 d后改為尼莫通薄膜片口服20 mg, 3次/d。用藥期間除密切觀察神經系統癥狀外, 還要觀察患者有無血壓下降、呼吸困難、面色潮紅、心率減慢、咳嗽、發紺、冷汗、腹痛等情況。
1.2.7.2術后顱內血腫 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 觀察傷口有無滲血, 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術后有效控制血壓, 同時也需防止血壓過低造成腦供血不足。避免一切導致出血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激動、劇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保證患者充分休息。
1.2.7.3癲癇 密切觀察癲癇發作前先兆、發作時性質、間隔時間與發作時間, 保持呼吸道通暢, 防止意外受傷, 遵醫囑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
1.2.7.4繼發性腦水腫 本組術后2~4 d均出現不同程度腦組織水腫, 遵醫囑給予甘露醇、速尿等脫水劑治療, 本組患者除1例發生顱內遲發血腫腦疝外, 其余50例均平穩渡過腦水腫期。
1.2.7.5應激性潰瘍 術后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觀察胃液和大便的顏色、性狀, 遵醫囑應用抑酸藥保護胃腸黏膜, 必要時應用止血藥或冰鹽水洗胃。
1.2.7.6感染 為預防肺部感染, 加強翻身、叩背, 及時吸痰, 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及時更換切口敷料, 醫生換藥及清空或更換引流袋要保證嚴格無菌操作。常規每日給予口腔和會陰護理2次, 溫水擦浴, 保持皮膚清潔, 促進皮膚血液循環,防止壓瘡發生。給予肢體按摩, 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2.7.7尿崩癥 鄰近鞍區動脈瘤易發, 本組13例發生尿崩癥, 術后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 對連續2 h, 每小時尿量超過300 ml患者提示尿崩可能, 并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 同時監測各種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情況。一旦發生, 給予垂體后葉素皮下注射, 不能控制者, 可用垂體后葉素微量泵輸入。
術后均恢復正常者42例, 生活部分自理者7例, 植物生存患者2例。
顱內動脈瘤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動脈瘤可反復多次破裂, 致殘率和死亡率高[6]。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創傷大、難度高, 要充分做好術前準備, 術后嚴密觀察病情,重視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要求護理人員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扎實的護理技能, 這樣才能具備良好的疾病預見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宣教指導, 加強護患溝通, 取得其配合。通過上述護理, 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 減少了并發癥, 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提高了生存質量, 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759-761.
[2] 高明, 丁炳謙, 段國慶.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治療及效果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1, 14(1): 75-77.
[3] 陳幼瓊.顯微鏡下翼點入路顱內前循環動脈瘤夾閉術的護理.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1(1):78-79.
[4] 何玉嵐.最新神經外科臨床護理精細化操作與優質護理服務規范化管理及考評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182.
[5] 繆洪平, 陳志, 唐衛華, 等.顱內多發動脈瘤的治療.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1, 16(1):4-7.
[6] 李東波, 顧宇翔, 權天龍, 等.顱內破裂動脈瘤的外科治療.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3, 12(5):450-451.
2014-08-20]
124010 盤錦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一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