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柱
低鉀血癥是最常見的電解質紊亂,造成呼吸肌麻痹、惡性心律失常等危重的臨床情況。在心臟病患者中,利尿劑的使用,疾病本身原因,極易并發低鉀血癥。AHA對心臟病患者血鉀水平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心臟病血鉀水平不應低于4.5 mmol/L。湖北省麻城經濟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2004~2009年五年時間共收治 127例嚴重低鉀血癥患者,總結認為大劑量靜脈補鉀是搶救低鉀血癥的必須手段。
1.1一般資料 本組127例,男性58例,女性69例,男女之比為 1 ∶ 1.19。年齡(36±18)歲。低鉀原因:腹瀉嘔吐疾患33例占26.0%、藥源性低鉀21例占16.4%、飲食原因15例占11.7%、甲狀腺功能亢進14例占11.0%、腎上腺疾患10例占7.80%、腎小球疾患8例占6.20%、周期性麻痹7例占5.50%、腎小管性酸中毒7例占5.50%、其它因素5例占3.90。臨床表現:肌無力或麻痹110例、腹脹67例、呼吸困難32例。心慌胸悶30例、心律失常63例。中樞神經系統損害12例。其它表現16例。入院行血鉀檢查所有病例平均血鉀水平在3.0 mmol/L以下,在2.0 mmol/L以下的病例有43例占33.9%。
1.2治療方法 對于鉀離子水平<2.0 mmol/L以下者,常規10%氯化鉀溶液50 ml加入到0.9%氯化鈉溶液中以100 ml/h的速度快速補鉀,每天總量控制在20 g以下。并常規心電監護,按上述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低鉀血癥是常見的電解質紊亂,嚴重導致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目前對補鉀治療的方法有許多爭議和限制。長期以來,臨床上治療通常使用氯化鉀以0.5~1.0 g/h為宜即以3.0 g/L氯化鉀溶液行靜脈滴注時,成人不宜超過60滴/min,兒童不超過10~12滴/min。患者有心律紊亂及呼吸肌麻痹時,可以行快速靜脈滴注,嚴禁用氯化鉀溶液直接靜脈推注。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和普及,對患者的血清鉀濃度或紅細胞內的鉀濃度進行及時監測,并根據實時血清鉀濃度或紅細胞內鉀濃度計算補鉀總量。根據流體力學的理論從周圍靜脈中補入的鉀離子經過多級血管的稀釋及紅細胞的主動攝取,在一個心動周期中補入的鉀離子會立即以數十倍的速度被稀釋[1]。為此有學者提出,對于危及生命的重癥低血鉀患者,必須打破常規,應快速補鉀以15~40 mmol/h的速度214~447 mmol/L的濃度,取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滴注應用輸液泵,以獲得搶救成功[2,3]。通過127例低鉀血癥患者靜脈補鉀的觀察發現常規補鉀與大劑量靜脈補鉀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上看并無明顯差別,對危重低鉀血癥患者靜脈補鉀提出諸多限制是不恰當的。限制性補鉀既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認為補鉀治療沒 有固定的模式可循,特定的患者需要個體化方案,對補鉀的許多框架和限制是相對的,在搶救重度低鉀血癥患者時過于保守可能并不恰當。大劑量補鉀選擇中心靜脈是安全的,而且無外周靜脈補鉀時引發疼痛等不適,無誘發靜脈炎之虞,可作為首選。如選擇外周靜脈可以葡萄糖作為溶劑,并在補鉀溶劑中加入鎂劑可減輕疼痛及增加補鉀的安全性。
在臨床中作者還發現補鉀初期最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而最先發生的心律失常是室速特別是尖端扭轉性室速常見。由于細胞內外鉀離子梯度發生變化,使可興奮細胞進入超常期,易產生異位節律形成折返所致。低鉀血癥患者一旦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終止的方法是電復律,所以在糾正低鉀血癥時一定要進行心電監護并備有除顫設備。
[1] 楊在春,李慶棣.新編臨床醫學數據手冊.北京:金盾出版 社,1993:325.
[2] 上海第一醫學院實用內科學編寫組.實用內科學.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3:499.
[3]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