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娜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反應性的增加,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引起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1]。呼吸道感染是哮喘發作的常見因素,肺炎支原體為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其感染發病率在哮喘患兒中有增多趨勢。現將遼寧省錦州市婦嬰醫院收治的8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的生化特點、臨床治療等情況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8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的資料,男52例,女34例;年齡2~10歲。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2003年修訂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法規(試性)方案中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支氣管舒張劑有顯著療效;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
1.2治療方法 患兒入院后空腹采集靜脈血進行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用被動冷凝集法(試劑購自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檢測MP-IgM,若測得結果≥1:40,提示MP感染。治療方法按照全國兒科協作組制定方案,在平喘、吸氧、解痙治療基礎上,給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靜脈滴注,連續使用3~5 d直至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隨后改用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服用3 d停4 d,持續2~3周,觀察患兒于治療過程中胃腸道反應,監測肝腎功能,如發現異常及時停藥。
所有患兒中,MP-IgM陽性者為36例,陽性率為41.86%,經過治療后,均痊愈出院,其中有4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在經過對癥治療后,均好轉,未發生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
哮喘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尚未完全清楚,與免疫、神經、精神、內分泌因素和遺傳學背景密切相關。急性呼吸道感染被認為是小兒哮喘發作的重要誘因,目前研究發現,MP是僅次于病毒引起患兒喘息反復發作的病原。MP為介于細菌和病毒兩者之間的一類微生物,不具有細胞壁,為已知能夠獨立生活的最小的一種病原微生物,隨著實驗室檢測手段的進步及臨床觀察證明,其在小兒呼吸道感染中呈逐年增多趨勢,成為臨床上部分哮喘患兒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常見原因。氣道慢性炎性反應是哮喘的基本病變,慢性炎性反應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則是哮喘的基本特征,而MP既可作為感染源,又可作為過敏原,對哮喘的發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加強作用。MP可直接損失呼吸道上皮細胞,破壞黏膜屏障,刺激氣道上皮細胞產生慢性炎癥,增加氣道反應性,同時利用外源性抗原與刺激性配體結合,表現為機體總IgE升高、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衡及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炎癥[2]。MP還可影響淋巴細胞生理,誘導B細胞克隆活化、T細胞多克隆激活,分泌各種細胞因子、釋放炎癥介質,導致組織慢性損傷。MP還參與神經介質及其相關受體和酶的改變,引起氣道狹窄和炎癥,提高氣道黏膜的反應性。另外,MP可作為一種特異性抗原,通過遲發型和速發型變態反應而引起支氣管哮喘。總之,MP感染導致呼吸道慢性炎癥,進而改變呼吸道的反應性是最基本的機制。
對于支氣管哮喘患者,應及時做病原學檢查,如確定為MP感染者應及早給予對癥治療,臨床應用大環內酯類治療支原體感染的療效確切,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能夠減輕哮喘癥狀,減少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濃度,降低氣道高反應,改善肺功能。因此,對于確診為MP感染誘發哮喘的患兒在哮喘治療的基礎上及早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奇霉素治療,用藥至少2~3周,可提高臨床治愈率,并可控制治愈后的復發率,具有積極的臨床指導意義。
[1] 沈曉明,萬衛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6.
[2] 劉曉麗.小兒支氣管哮喘與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相關性研究.臨床醫學,2012,32(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