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蘭
血液檢驗是臨床檢驗中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臨床參考價值,因此檢驗數據的準確性與否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選取綿陽四○四醫院檢驗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間采集的53例不合格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間本院檢驗科的53例不合格血液檢驗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標本均由臨床護理人員直接負責采集并送往血液檢驗室。
1.2方法 各實驗室窗口每天都有相應的專業人員,負責對接收的標本仔細核對,并用血液分析儀作為檢驗設備進行檢驗。對接收的血液標本均根據臨床醫生要求的檢驗項目進行檢驗,時刻注意接收標本有無出現溶血、凝血或標本量少等現象,并仔細核對標本上的標記信息的正確性。根據相關采集要求及時評定標本是否合格,不合格的標本要及時登記,寫明不合格的理由,然后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
1.3統計學方法 利用Office辦公軟件中的Excel表格處理軟件建立數據庫,所有數據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不合格的53例臨床血液檢驗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果:樣本標本延遲送檢9例,占16.98%;溶血17例,占32.08%;標本出現凝塊15例,占28.30%;標本量不足7例,占13.21%;其它5例(標本混入空氣、標記不清或錯誤等),占9.4%。其中溶血與標本出現凝塊為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高質量的標本是保證臨床診斷結果正確性的關鍵,如果在接收的血液檢驗標本中發現不合格者,要立即與送檢人員聯系,通知其科室重新采集有效標本,在本次所選的標本的采集過程中分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
3.1樣本延遲送檢 這是臨床血液標本常規檢測中最容易忽略的因素,臨床血液標本應在2 h內及時送檢,尤其是急診、血氣標本應在采集完樣本后立即送檢。延遲時間越長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越大。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血小板個數等指標的含量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明顯降低,對于超過送檢時間的標本,會影響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建議臨床重新采集標本并立即送檢。
3.2溶血 出現溶血現象一般是因為:靜脈穿刺處消毒液未干就開始采血;采血時定位不準確針尖在靜脈中探來探去,造成血腫和血樣溶血;止血帶系在傷口結痂、傷痕處,均可造成標本溶血;吸入量不足,管內仍有真空而造成溶血;選擇采血針頭過小,血流不暢也易造成溶血。溶血會導致檢測結果出現誤差,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3.3標本出現凝塊 血樣轉裝入試管后,抗凝劑使用不當(抗凝劑劑量不足或者未與血液均勻混合);或者患者血液粘稠而采血的針管過細,使得采血速度太慢;或者其他因素造成血液沒能與抗凝劑及時混合,以上種種都會導致血樣中出現凝塊。標本出現凝塊會造成無法完成血液常規檢測,無法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3.4標本量不足 醫護人員業務不熟練,對采集容器和采血量沒有準確的概念,對有關注意事項或者操作流程不熟悉,從而導致血液采集太少;或者所用的采集儀器不合格,引起溶血、凝血等導致血樣不合格,這些都會造成標本量不足,進而影響檢測結果,影響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時,醫生一般都需要準確可靠的常規血液檢驗數據作為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的參考,而采集的血液標本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檢驗數據的準確可靠性,因此標本質量是臨床診斷的根本前提[1]。通過以上對不合格血液標本產生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希望相關醫護人員能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提高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以及血液標本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借鑒意義。總之,只有高質量血液標本的檢驗結果才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因此血樣采集的每一個環節的醫護人員都應該嚴格按要求和相關規程操作,都應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對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檢驗科室要注意積極配合各科室的血液檢驗要求,嚴格把關,保證血液標本的質量,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檢驗數據。
[1] 葛秀潔,李靜.采集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