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兵 劉雅 蔡明 段偉利 解勇 董小通 賈小平
腰椎間盤突出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常見病,好發于30~50歲人群,常常引起腰腿部疼痛,重者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因而必須給患者以正確的治療。手術已成為本病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但隨著手術的大量開展,患者術后效果不佳甚至需要再次手術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為了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許多學者專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復發的原因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 ~2012 年入院的5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19 ~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9歲。以上患者距離初次手術時間8個月~11年,平均5.1年。復發原因:19例患者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長期腰部負重;16例患者久坐導致復發;6例患者不遵醫囑,進行劇烈體育運動時復發;2例患者車禍導致復發,其它患者無明顯誘因。
1.2方法 患者住院后均進行常規處理,手術方法:以上患者均采取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注意手術切口要沿著上次的切口,根據患者的癥狀及影像學資料,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殘余的椎間盤予以徹底摘除;清除瘢痕組織;解除組織粘連,松解神經根,解除壓迫;擴大側隱窩。手術后注意囑患者臥硬板床,戴腰圍1個月,每天按照計劃鍛煉腰背肌,避免腰部負重,半年內禁止進行劇烈體育運動。
1.3觀察指標 顯效:腰腿疼痛消失,能夠正常生活。有效:間歇性出現輕度的腰腿痛,但不影響生活。無效:腰腿部疼痛無減輕,甚至加重。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 總病例數×100%。
58例患者均進行二次手術,手術結果顯示:有25例患者術后復發的原因是腰椎間盤髓核摘除不徹底,髓核殘留過多;有16例患者復發的原因是局部肌肉韌帶炎癥及瘢痕組織粘連壓迫神經根,有9例患者復發的原因是腰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有8例患者復發的原因是手術后腰椎失穩。58例患者二次手術后26人臨床治療顯效(44.8%),22人臨床治療有效(37.9%)。總有效率為82.7%。
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復發的因素較多,具體的發生機制也較為復雜,一般醫學界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需要醫學界同仁的進一步研究。本組實驗病例顯示了患者復發的一些因素,下面一一作具體分析探討。
本組研究顯示,年輕的患者及從事重體力勞動者術后易復發,經仔細詢問部分年輕的患者在復發前進行了劇烈運動如籃球、足球,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有腰部扭傷病史。術后患者臥床休息時間不足及手術部位的退行性病變都可能是復發因素。復發的病理學原因也并非單一因素,往往合并多重因素,如髓核殘留過多合并神經根粘連。
本研究顯示復發的病因具體為:①殘留髓核再次突出: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對于椎間盤的切除量多少與復發的關系,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切除過多,有利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是切除越多,殘留越少,越不容易復發;但同時存在的弊端是,切除越多則剩余的椎間盤退變越快,越容易突出。一般建議將退變的椎間盤組織切除干凈,以減少復發[1]。避免出現術后的繼發性腰椎不穩。②術后瘢痕組織粘連神經根:手術后形成的瘢痕組織粘連、壓迫神經根[2]。③術后腰椎繼發性不穩:手術中對椎體和韌帶組織的損傷,對椎間盤切除后的損傷,剩余的椎間盤退變加快,以及手術后的小關節退變加快,關節囊損傷,所有這些都可導致腰椎不穩,病情復發。④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第一次手術時沒有注意到解除神經根通道狹窄,留下了隱患。吸取此經驗,本科現在對初次做手術的患者,均常規探查腰椎管(側隱窩),預防性側隱窩擴大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后復發。
[1] 吳義龍,梁國偉,楊景芳,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復發原因及對策.中國醫藥導報,2007,4(21):108-109.
[2] 陳勇.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16例的原因分析及治療.廣西醫學,2012,34(11):1586-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