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輝 劉玉芳
孕婦在懷孕時出現頭暈、倦怠、擇食、食欲不振、輕度惡心嘔吐等癥狀,一般稱之為“早孕反應”,這種反應多在妊娠12周前后自然消失,對孕婦的生活和工作影響較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是部分孕婦早孕反應比較強烈,惡心嘔吐頻繁,甚至影響到正常的飲食,影響孕婦的正常健康,嚴重時甚至威脅其生命,這時一般稱其為“妊娠劇吐”[1]。妊娠劇吐屬祖國醫學“惡阻”范疇,中醫治療妊娠劇吐有顯著優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作者采用中藥內服治療66例妊娠劇吐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66例患者,其中首次妊娠51例,兩次妊娠15例,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5歲,病程6~28 d。均確診為妊娠劇吐,臨床癥狀多為擇食、口苦惡心、晨吐、頭暈目眩、寒熱往來、脈滑利等。
1.2治療方法 采用中藥治療,中藥基本方:柴胡9 g,黃芩12 g,法半夏9 g,太子參15 g,大棗3枚,藿香12 g,砂仁(后下)9 g,竹茹9 g,甘草9 g,3劑為一療程。加減法:脾虛者加炒白術20 g、茯苓15 g;口渴甚者去砂仁、太子參,加西洋參9 g、石斛15 g、麥冬15 g;便秘、腹脹者加炒枳殼9 g;氣虛、四肢無力、面色萎黃者加炙黃芪15 g;腰膝酸軟、帶下耳鳴者加杜仲12 g、續斷15 g、菟絲子12 g。服用方法:服藥前用溫水浸泡,時間約為1個小時,再煮沸15分鐘,待冷熱適宜時服用,服用時應注意多次少量。若患者難以服用,惡聞食氣者,可先服生姜榨汁,再行服用。
2.1療效判定標準 擇食、口苦、惡心嘔吐、頭暈目眩、寒熱往來等癥狀消失,納食、精神佳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但仍較輕癥狀為有效。用藥3劑后以上癥狀均無緩解為無效。
2.2臨床療效 本組共66例患者,60例治愈,占91.0%,3例有效,占4.5%,3例無效,占4.5%,63例治療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治療總有效率為95.5%,治療過程中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有1例患者因劇烈嘔吐在治療中未發現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妊娠劇吐與體內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多、胃酸分泌減少、胃腸功能紊亂及胃排空時間延長有一定的相關性。妊娠劇吐屬祖國醫學 “惡阻”范疇,《醫學入門》說:“惡阻是由于子宮經絡絡于胃口,故逢食氣引動精氣沖上,必食吐凈后精氣乃安。”故妊娠劇吐,良由母氣不充,水谷之氣不能運化,蘊積而為痰涎,致嘔逆困殆;亦因平素胃氣虛弱,孕后陰血聚以養胎,肝血不足,肝失所養,或肝氣偏旺,或怒氣傷肝,肝失疏泄,致肝氣挾沖氣上逆犯胃而嘔惡[2]。但因患者存在個體差異,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針對患者妊娠劇吐的不同臨床表現,其可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型,即虛胃弱型、肝胃不和型、寒熱錯雜型、肝氣上逆犯胃型。方中柴胡、黃芩、竹茹清熱除煩,止渴安胎;法半夏降逆止嘔作用顯著,生姜中所含的姜油酮和萎烯酮的混合物也有顯著的止嘔作用,兩藥一起使用,具有協同作用,鎮吐效果更為顯著;竹茹能除煩熱嘔吐;霍香醒脾快胃、振動清陽;砂仁安胎止嘔;以上五藥合用和胃醒脾、降逆止嘔、除煩安胎;太子參、大棗、甘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3]。以上組方,切合妊娠劇吐病機,所以臨床療效顯著,針對患者的不同臨床癥狀,藥物加減治療,采取不同的服藥方法,但治療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胃能受納,這樣相應的藥物才能發揮其藥效。因此服藥宜少量多次,如果患者胃納差,先服生姜榨汁,待胃氣稍平,不欲嘔吐之時,再行服藥。另外,孕婦在治療過程中,應放松心情,保持情緒的穩定和舒暢,避免情緒波動,室內多通風,可適當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戶外安靜、空氣好的地方走動,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清淡飲食,少吃多餐,注意營養的充足,忌食油膩、辛辣、刺激、冷藏食物,注意合理的休息,這樣再配合相應的中藥治療,治療效果更佳。
[1] 陳貴廷.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02.
[2] 楊建平.多胎妊娠的早期管理及分析.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3):184.
[3] 杜敏.妊娠劇吐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