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軻
食管癌、賁門癌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患者消化道受到較大刺激,存在進食困難,易造成術后營養不良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康復。早期腸外營養效果較差,同時術后患者易出現嚴重并發癥。近年來腸內營養支持在臨床廣泛使用,并在臨床取得一定成效,作者對河南省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男58例,女52例,年齡40~86歲,平均年齡(62.6±5.3)歲。其中食管癌76例,賁門癌患者34例。術前依照營養狀況評定法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評定[1],均伴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中食管胃左胸內吻合術65例,食管胃頸部吻合術4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5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手術方式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腸內營養支持:患者術前均留置胃管,觀察組患者術中經胃管插入的鼻腔內再插入鼻腸營養管至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30 cm空腸腔內,術后第1天下午將溫熱生理鹽水注入營養管內,第2天注入腸內營養乳劑(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鉀、鈉、磷、鈣、鉬、氯、鎂、錳、銅、鋅、硒、鉻、碘、生物素、維生素),同時由營養管內注入自制流汁(牛奶、肉湯、米湯、雞湯、蘋果汁、青菜豆腐湯、魚湯、黃芪小紅棗湯),每天注入500 ml,50 ml/次,2 h/次,逐日遞增,至2000 ml/d(200 ml/次,2 h/次),交替注入,先給予素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葷素搭配供給。胃管在術后7 d拔出,患者食用流質食物,同時營養管內繼續滴入腸內營養乳劑,500 ml/d。術后10 d對患者血常規、體溫等進行常規檢查,恢復正常后可拔出營養管,給予常規飲食。參考組患者術后常規靜脈滴注5%~10%葡萄糖、蛋白、氨基酸、血漿及水樂維他,術后7 d后拔除胃管,患者口服流質食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體重下降程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營養支持費用。

2.1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為(52.6±4.3)h,明顯少于參考組(77.2±5.4)h,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體重相較治療前下降(2.05±1.65)kg,參考組患者術后體重相較治療前下降(5.32±2.85)kg,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堵管、2例水電解質平衡紊亂、2例嘔吐,并發癥發生率為9.1%,參考組患者出現4例水電解質紊亂,并發癥發生率為7.3%,給予兩組患者積極對癥治療后均痊愈,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切除是治療食管癌、賁門癌主要方法,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易出現內分泌系統代謝方面失衡,而術后患者應激反應、發熱、消化液及體液的流失等導致患者對蛋白質及熱量需求加大[2],因此術后營養問題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近年來腸內營養支持已經成為食管癌、賁門癌患者術后常用的營養支持方式,早期營養能夠有效安全的改善患者術后營養不良癥狀,提供患者術后所需營養,對胃腸道功能進行保護,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然而腸內營養方式不當或者護理不到位可導致脫管、管道堵塞、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發生[3],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腸內營養支持時,醫護人員要加強有效護理,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脫管是最嚴重并發癥之一,影響營養支持的繼續進行,因此術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營養管進行固定,將營養管固定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每天定時對營養管進行觀察。輸注營養液前后先采用溫開水20 ml對管壁進行沖洗,從而有效減少營養液粘附管壁引起的堵管現象,保證營養管的通暢。營養液用量過大、滴注過快等均會導致惡心、腹瀉、泛酸等消化道反應,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詢問分析,嚴格控制滴注速度、掌握營養液溫度及濃度等,并給予針對性治療,對于由于營養液引起的不適反應則更換營養液。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明顯少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體重下降幅度明顯小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知,食管癌、賁門癌術后給予患者早期腸內營養及干預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術后營養不良癥狀,促進患者康復,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1] 陳光成,管宏俊,孫長鵬,等.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研究.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01):34-35.
[2] 李杰,于鳳蓮,雒利春.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早期腸道內營養病人的護理.醫療裝備,2012,21(02):93-94.
[3] 公文珍,劉妮妮.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觀察與護理.遼寧醫學雜志,2009,2(06):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