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 慧,邱 彤
(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邱保國名醫傳承工作室,河南 鄭州450004)
邱保國教授在中國傳統養生方面有頗多建樹,他對歷代養生文獻和哲學思想潛心研究數10 載,從佛、道、儒家有關養生思想到歷代中醫養生觀,并結合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的認識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傳統養生的衡動觀(即動態平衡養生觀)和養生思想動態平衡論。筆者在跟隨邱老師學習期間,深受邱老的平衡養生觀的影響,現將邱老的平衡養生觀整理如下。
中國傳統養生學是一個極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識體系和養生學的科學體系,包含了佛、道、儒家有關養生思想和中國古代的醫學知識。從《黃帝內經》開始直到清代,許多醫學專著中均含有豐富的養生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養生學的科學體系。說它博大,是因為它法則自然,參透天人,洞徹世間有形、無形的奧秘;說它精深,是其闡發了人類的健康長壽問題,全面、深入地從天、地、人和精、氣、神諸多領域論述了養生的哲學思想、醫理和防病養生方法。
縱觀歷史,數千年來,中國傳統養生學有著不同的流派和學術觀點;但經深入研究探討,發現其哲學思想有共同結合點。不論是靜神派還是動形派,食養派還是固精學派,在認識宇宙生物界,特別是人類生命活動中,均強調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衡動”是一切生命活動的特性。同時也認識到,物質世界中矛盾著的陰陽兩個方面,明顯地存在著“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的客觀規律,世界就是在陰陽對立雙方的運動中蘊育、滋生、發展和變化著。
自然界的氣交變化促進了生物界各種有機體在不斷運動中進行著生命活動,每一種有機體在其發生、發展、消亡的全過程中都始終貫穿著一系列的內部矛盾運動。人的生命活動同樣在大自然的循環中生存。人體的機能包括呼吸、消化、血液循環、神經思維、行走活動,以及氣機的升降出入、化物的傳導排泄。其功能與物質的相互轉化等,無一不是在人體機能協調運動下實現的。朱丹溪說:“天之為物,故衡于動;人之有生,亦衡于動?!?《格致余論·相火論》)“衡動觀”即動態平衡觀是中國養生學的哲學思想,指導著歷代各種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把“陰陽”視為天地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份d:“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指出陰陽是萬物之本,為醫理養生之源。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生命活動是通過體內陰陽既對立又統一的平衡運動來實現的。臟腑和經絡的各種功能活動也是以陰陽平衡為基礎的。《黃帝內經》指出:“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是人體的物理基礎,陰就是“陰精”,如津液、血液、精等;“陽”即陽氣,是人體的物質運動及其發揮的生理功能。
陰陽對立是作為統一體中的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相互制約與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是由于陰陽的對立與制約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與季節特征。又如人體的虛、實、寒、熱,致病皆因陰陽的偏盛所致,陰和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斗爭的結果,取得了統一,即取得了動態平衡。人體的動態平衡稱之為陰平陽秘。如果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即是疾病的形成?!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故陰與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陰陽雙方,相互依存?!夺t貫·陰陽論》云:“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組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氣和血。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互根互用。就物質與功能而言,物質屬陰,功能屬陽,功能是物質運動的結果,二者不可分割?!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份d:“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痹偃缛梭w陽氣損傷,會累及陰津損傷;陰津損傷,也會累及陽氣損傷。這些生理病理變化都是基于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人體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破壞,就會引起“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后果。
陰陽消長平衡是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靜止或平衡是相對的,是在一定限度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對平衡。如四時的氣候變化,從冬至春到夏,氣候的逐漸轉暖變熱;由夏至秋到冬,氣候的逐漸由炎熱轉涼變寒。又如人體偏虛、偏實疾病的轉變過程,都說明陰陽的動態消長平衡過程。
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向各自相反一面轉化的。傳統養生理論認為: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雙方保持著對立統一的結果,體內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兩者保持著動態平衡,生命活動則正常有序,人就會精力充沛;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平衡,出現陰陽偏盛或偏衰,生命活動規律發生偏差,就會發生疾病。
陰和陽是解析天地萬物和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綱要。陰陽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臟腑經絡、四肢百骸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從人體部位來說,上部與下部,體表與體內,背與腹,五臟與六腑,四肢內外側等,均可以進行陰陽分類?!端貑?金匱真言論》曰:“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蔽迮K屬陰,因其功能從靜為主;六腑為陽,因其功能從動為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聯系以“陰陽”為綱,以臟腑為中心,通過經絡的運行而實現。它在生理、病理的具體理解上,體現在臟與臟、臟與腑、臟腑與經絡、組織器官之間的各個方面。如肺合大腸,主皮毛,開竅于鼻;心合小腸,開竅于舌,主血脈;肝合膽,主筋,開竅于目;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腎合膀胱,主骨,開竅于耳等。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通過經絡可以反映于體表;體表組織器官病變也可以通過經絡的內引外聯而影響到臟腑的功能變化。
人體臟腑不是孤立不變的,而是以陰陽為綱,使各個臟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以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與統一。其聯系通路就是經絡和脈道,聯系的物質基礎是營血和津液,具體的功能則表現在氣和衛,由此構成了人體的衛、氣、營、血系統。以經絡和脈道作為臟與腑、臟與臟、腑與腑、四肢百骸之間的聯系通路,義稱十四經流注,環而無端。臟腑通過經絡如環無端的運行而表現出各種相應的變化。當體內環境在陰陽為綱的前提下保持在和諧平衡狀態,人體的健康就處于理想狀態。
根據陰陽整體平衡、臟腑功能和諧平衡的理論,中國歷代醫藥學家、養生家對疾病防治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強調調節陰陽平衡,極力主張促進人類機體功能平衡是傳統養生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