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定
唐代社會保障:思想、實踐及其評價
丁建定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唐代社會保障思想不僅表現為皇帝、宰臣等統治者的思想,還包括客觀認識貧困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應對手段等。唐代建立起包括社會救助制度、優撫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在內的系統的制度性社會保障,還具有包括宗親保障、鄰里互助、有組織的互助以及宗教和個人慈善在內的比較全面的非制度性社會保障,并且建立起包括社會保障各級管理機構與職官、相關法律制度、實施與監管等系統的管理體制。
唐代;社會保障;思想與實踐;評價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自貞觀之初始,唐太宗就吸取隋朝滅亡的深刻教訓,高度重視賑濟災荒與保障民生,不僅開創了一個盛世王朝,而且提出了具有進步意義的社會保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社會保障框架與管理機制,在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值得認真總結與發掘。
唐代統治者的社會保障思想具有重要地位,《貞觀政要》即是一部全面反映唐太宗社會保障思想的重要著作。內容主要包括:(1)強調民本?!盀榫?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2)體恤民眾疾苦,減輕百姓徭役?!皠诒字?誠不可施于百姓?!?3)崇尚節儉?!爸嫱鲋?節嗜欲以從人,省游畋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惜十家之產,順百姓之心?!?4)強調基本民生?!皣悦駷楸?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5)提倡倉儲以防災荒。貞觀初年,戴胄提出重建義倉的建議,唐太宗曰:“既為百姓,先做儲貯,官為舉掌,以備兇年”,強調“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1](P2-287)武則天認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焉”。“勸農之急,必先禁末作。……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唐玄宗也指出:“有國者必以人為本,固本者必以食為先?!盵2](P328)
宰臣的社會保障思想具有重要影響。姚崇指出:“農安則物豐,除害則人豐樂;興農去害,有國之大事也?!盵3]玄宗開元初年,山東遭遇蝗災,姚崇提議,“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該提議遭到反對派的抵制,盧懷慎提出,“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事?外議咸以為非。又殺蟲太多,有傷和氣”[4](P3024)。唐玄宗問姚崇:“蝗,天災也。誠由不德而致焉。卿請捕蝗,得無違而傷義乎?”[5]姚崇直言:“事系安危,不可膠柱,縱使除之不盡,猶勝養以成災?!盵6](P3024)姚崇的主張最終為玄宗所采納。魏征于貞觀十一年(637)在給唐太宗的上書中提出:“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盵7](P13)唐僖宗時,宰相盧攜提出:“國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溉,則春夏滋榮。”[8](P8302)唐德宗時期,宰輔陸贄提出:“仁君在上,則海內無餓莩之人。蓋以慮得其宜,制得其道,致人于歉乏之外,設備與災沴之前耳?!盵9](P47)唐高宗時,韓思復“調梁府倉曹參軍,會大旱,輒開倉賑民。州刻責,對曰:‘人窮則濫,不如因而活之,無趣為盜賊。’州不能詰”。[10](P4271)武則天時,狄仁杰提醒朝廷:“方今關東饑饉,蜀漢逃亡……人不復業,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盵11](P1726)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對自然災害及貧困發生原因的解釋除了天人感應等迷信思想外,還從自然與社會因素等多個角度加以解釋,并提出及時加以救濟的主張。權德輿指出:“水旱之沙,陰陽之變,前哲王之所不免。”“臣伏以今年饑旱,京師艱食……臣謂救之者,不在于禱術,乃在于事實?!盵12](P4981)裴守真指出:“微有水旱,道路逞逞,豈不以課稅殷繁,素無儲積故也?”[13](P1532)杜佑強調:“若賦斂之數重,黎庶之力竭,而公府之積無經歲之用,不幸有一二千里水旱蟲霜……人流而國危者哉!”唐中宗時期,宋務光對救濟持續時間太短提出嚴肅批評:“今暫逢霖雨,即閉坊門……何其謬哉!……悠悠蒼生,復何所望”。[14](P2730)
可見,唐代社會保障思想在繼承祈天彌災、民本、倉儲與積貯、移民調粟等思想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唐代出現了系統闡述包括社會保障思想在內的各種社會治理思想的經典著作《貞觀政要》,從皇帝到宰臣,有許多人提出了比較系統的防災、減災及其他社會保障思想,開始從人與自然和治理不善等方面解釋災害發生的原因,提出對貧民加以區分以便更好地實施救濟的思想。此外,唐代關于一些災害的成因與應對之舉的激烈爭論表明,這一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正在發生一些顯著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開始走向新的時期。
社會救助制度是唐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災害救助制度是唐代社會救助制度的主要內容,而義倉制度則是唐代災害救助制度的基礎。貞觀二年(628)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水旱兇災,前圣之所不免。……今請自王公已下,爰及眾庶,計所墾田稼穡頃畝,至秋熟,準其見在苗,以理勸課,盡令出粟。稻麥之鄉,亦同此稅。各納所在,為立義倉。若年谷不登,百姓饑饉,當所州縣,隨便取給。”太宗曰:“既為百姓預作儲貯,官為舉掌,以備兇年?!盵15](P290)“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饑饉,則開倉販給。以至高宗、則天,數十年間,義倉不許雜用。其后公私窘迫,漸貸義倉支用。自中宗神龍之后,天下義倉費用向盡?!盵16](P2122-2123)唐代義倉從功能上來說,不僅為災民提供必要的賑濟,而且還對“鰥寡癃殘無告不能自存者”提供必要的救濟。
賑濟和養恤是唐代重要的救災措施。其中,賑濟分為賑谷、賑銀和工賑等,其中賑谷是主要的形式,賑銀是補充形式,工賑雖不常用但亦不乏其例。開元十五年(727),“河北州縣水災尤甚……令所司量支東都租米二十萬石賑給”。“盧坦為宣州刺史,江淮大旱,當涂縣有渚田久廢,坦以為歲旱,茍貧人得食取傭可易為功,于是渚田盡開,藉傭以活者數千人。”“李頻遷武功令,有六門堰者,廒廢百五十年,方歲饑,頻發官廥庸民浚渠,按故道廝水溉田,谷以大稔?!盵17](P5794)養恤包括施粥與居養。施粥是養恤的首要辦法,居養屬于臨時收容撫恤的方法。“乾元三年,二月以來,米貴,斗至五百文,民多饑死。令遣使于西市烹粥,以飼餓者。”[18](P1262)
唐代還采取許多間接性救災措施,蠲免即是一項重要措施。根據相關研究統計,唐代因水旱災害而下的蠲免詔書,太宗時1次,高宗時2次,中宗時1次,玄宗時9次,肅宗時2次,代宗時5次,德宗時6次,憲宗時10次,穆宗時3次,文宗時9次。[19](P11-18)移民調粟也是應對災害的重要制度?!捌鋬椿膭t有社倉賑給,不足則徙民就食諸州?!盵20](P1344)平糶之法在唐代得到發展,“開元十二年,八月,詔曰:蒲、同等州,自春偏旱,慮來歲貧下少糧。宜令太原倉出十五萬石米付蒲州,永豐倉出十五萬付同州,減時價十錢,糶于百姓。”[21](P1259-1262)
貧民救助是唐代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內容,其救助對象主要是鰥寡孤獨廢疾者。救助內容主要包括:(1)田地救助?!拔涞缕吣?始定律令?!∧小⒅心薪o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盵22](P2088)(2)蠲免制度?!胺仓鲬魞扔姓n口者為課戶。若老及男廢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視九品以上官,不課。”[23](P1343)(3)免除勞役?!捌涫逡韵隆⑵呤陨霞皬U疾,既不任徒役,庸力合減正丁,宜準當鄉庸作之價?!盵24](P224-225)(4)以較輕的雜役替代徭役。“凡州、縣城門及倉庫門須守當者,取中男及殘疾人均為番第以充,而免其徭賦焉?!盵25](P162)(5)收養制度。“諸鰥寡孤獨貧窮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親收養,若無近親,付鄉里安恤。在路有疾患,不能自勝者,當界官司收付村坊安養。”[26](P134)(6)侍丁制度?!白娓改浮⒏改?通曾、高祖以來,年八十以上及篤疾,據令應侍。”[27](P69-71)
醫療救助制度是唐代社會救助制度的另一重要內容,“悲田養病坊”即是唐代醫療救助制度發展的標志。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十一月,李德裕奏云:“國朝立悲田養病,置使專知。開元五年,宋璟奏‘悲田’乃關釋放,此是僧、尼執掌,不合定使專知,玄宗不許。至二十二年,斷京城乞兒,悉令病房收管,官以本錢收利給之。今緣諸道僧尼盡已還俗,悲田坊無人主領,恐貧病無告,必大致困窮。臣等商量,‘悲田’出于佛教,并望改為‘養病坊’。其兩京及諸州,各于錄事耆壽中,揀一人有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專令勾當。其兩京望給寺田十頃,大州鎮望給田七頃,其他諸州望委觀察使量貧病多少給田五頃,以充粥食?!盵28](P7224)敕曰:“悲田養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吳毅取給,兩京量給寺田拯濟,諸州府七頃至十頃。各于本置選耆壽一人勾當,以充粥料?!盵29](P607)
優撫制度是唐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另一個核心內容。在役軍人優撫是優撫制度的重點。從軍將士可享有稅賦蠲免及田地優惠政策?!敖該裣聭舭锥 ⒆诙?、品子強壯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則兼以戶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鎮、賦役?!碧聘咦跁r期,“衛士八等以下,每年五十八放令出軍,仍免庸調。”[30](P178-213)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77)令:“諸因王事沒落外藩不還,有親屬同居,其身分之地,六年乃追。身還之日,隨便先給。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孫雖未成丁,身分地勿追。其因戰傷及篤疾廢疾者,亦不追減,聽終其身也?!痹谝蹖⑹肯碛嗅t療和法律保護,“令醫人巡營,將藥救療。如發,仰營主共檢校病兒官,量病兒氣力能行者,給傔一人;如重,不能行者,加給驢一頭;如不能乘騎畜生,通前給驢二頭,傔二人,縛轝將行。如棄擲病兒,不收拾者,不養飼者,檢校病兒官及病兒傔人各杖一百;未死而埋者,斬?!盵31](P31-3819)
退役將士優撫是優撫制度的另一重要內容。退役將士可以獲得墾田籍賬。“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賬,一同編戶。軍府統領,宜依舊式?!标囃鰧⑹康玫讲煌幐竦膯试岜U??!爸T從征及從行、公使于所在身死,依令應送還本鄉。”“從行身死,折沖賻三十段,果毅二十段,別將十段,并造靈輦,遞送還府。隊副以上,各給絹兩匹,衛士給絹一匹,充殮衣,仍并給棺,令遞送還家。”[32](P490)
軍屬優撫是唐代優撫制度的另一內容。政府向隨軍家屬提供必要的衣食條件。元結就曾向皇帝提請奏狀,希望為隨軍家屬提供口糧,“今軍中有父母者,皆共分衣食,先其父母,寒餒日甚,未嘗有辭。其將士父母等,伏望各量事給其衣食,則義有所存,恩有所及,俾人感勸,實在于此。謹錄狀上”[33](P3867-3868)。
社會福利制度是唐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另一個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官員致仕福利制度。唐代致仕標準較為靈活,但絕大多數朝中官員都是七十而致仕,其他官吏年到七十則一律致仕。[34](P31)致仕官員的養老待遇主要由政府供給,俸祿的多少和職位的高低密切相關。唐前期實行致仕官半祿制,但僅限于五品以上官員,五品以下官員僅享有4年的半俸、半祿。唐玄宗天寶九年(750)頒詔:“應六品以下致仕官,并終其余年,仍永為常式。”[35](P1174)此后,五品以下官員致仕以后領取俸祿的時間規定與五品以上官員一樣。朝廷有時為了獎勵功臣或體恤貧困致仕官員也會給予全祿料的特殊待遇。致仕官員還享有一些具有救恤性的養老待遇。如致仕官員年老體弱欲還鄉者,給公乘送行。對于因老病或精力衰退致仕者,政府規定其子弟、兄弟停官侍養,以確保致仕官員的晚年生活。官員身亡后,按照其品級、功勛及寵幸程度,政府都要贈給助葬物品。[36](P32-34)
其次是普通老年福利制度。關于老年年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令云:“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碧浦凶谏颀堅?705)改為:“二十二為丁,五十八為老?!盵37](P2089)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令云:“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38](P134)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詔云:“二十五為成丁,五十五為老?!盵39](P1347)法律對行孝道、敬老人的孝義之家及高壽老人都有賞賜規定。貞觀三年詔曰:“其孝義之家,賜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賜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歲加絹二匹?!盵40]永徽六年十月,“天下八十以上老人各賜粟二石,帛三段,百歲以上各賜粟五石,帛十段?!盵41](P618)“賜高年”與“版授”是唐代老年福利制度的重要內容?!百n高年”主要是從80歲開始,且主要針對普通老人。每當國家有重大政治活動時,就會賞賜高年,賞賜主要以京都地區為中心,其次是環衛京都的外圍地區。[42](P15-16)賞賜物品以生活用品和紡織品為主,數量不定。版授官職的品級沒有定制,一般隨年齡增大品級也相應地增高,80歲以上的老人版授縣級官員,90歲以上、百歲以上的老人版授州級官員。免除賦稅課役也是唐代老年福利制度的重要內容。高祖武德二年(619)即頒詔:“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課役?!盵43](P5809)衛士“凡三年一檢點,成丁而入,六十而免,量其遠邇以定番第?!盵44](P156)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是老年福利制度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唐朝時期,家有80歲以上高齡老人或重病之人,允許常年留有侍丁,并給有孝假。貞觀十一年(637)二月太宗下詔:“給民百歲以上侍五人”。[45](P37)開元二十五年(737)規定:“諸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二人,百歲三人,皆先盡子孫,次取親鄰,皆先輕色。無近親外取白丁者,人取家內中男者,并聽。”[46](P155)
再次是婦女與兒童法律保護制度。唐代對婦女兒童實施了法律保護政策。“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薄爸T婦人犯死罪,懷孕,當決者,聽產后一百日乃行刑”。“諸婦人懷孕,犯罪應拷及決杖笞,若未產而拷、決者,杖一百?!薄笆逡韵录皬U疾者,并不合拷訊,皆據眾證定罪,違者以故失論?!薄爸T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薄鞍耸陨?、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47](P80-570)
此外,唐代還建立了教育福利制度。政府為中央諸館學子提供免費食宿?!皟删﹪颖O生兩千余人,弘文館、崇文館學生,皆癝飼之?!蓖瑫r實行國子監生食宿待遇與考試低等掛鉤的激勸制度。元和元年(806)四月,國子祭酒馮伉奏:“其禮部所補生,到日,亦請準格帖試,然后給廚役,每日一度。試經一年,等第不進者,停廚。庶以上功,示其激勸。又準格,九年不及第者,即出監?!盵48](P1159)此外,唐代還免除學生的課役,“國子、太學、四門學生、俊士……皆免課役”[49](P1343)。政府還給省試或制舉落第者發放歸糧。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十二月,史部省試“其下第人各賜絹五匹,充歸糧,各勒修業”[50](P159)。
顯然,唐代已經建立起包括社會救助制度、優撫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在內的比較完善的制度性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制度中災害救助制度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其中義倉制度比較成熟,直接性災害救助與間接性災害救助措施都有明顯的發展。貧民救助制度的主要對象則是鰥寡孤獨廢疾者,以悲田養病坊為典型的醫療救助制度的出現,表明唐代社會救助制度取得新的發展。優撫制度包括在役將士優撫、退役將士和軍屬優撫等不同人群的優撫,也包括對受傷將士的醫療、陣亡將士的喪葬和對將士的褒揚與精神慰藉等不同項目。社會福利制度包括老年福利、殘疾人福利、兒童福利與婦女福利等,尤以老年福利制度最為受到重視,其中既有官員致仕福利,也有普通老年人福利,在普通老年人福利中,既有“賜高年”和“版授”等榮譽性福利,也有“給侍丁”等服務型福利,更有免除相關賦稅徭役等經濟性福利。
唐代宗親保障是非制度性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家庭養老保障是宗親保障的主要部分,朝廷對家庭養老表現突出者予以褒揚:一是旌表門閭,以示褒揚;二是將孝悌事跡呈報朝廷,存于史館;三是地方州縣歲時進行慰問;四是若其人有學問還可以授以官爵。相反,對家庭養老中表現惡劣者,要施以法律制裁,“諸子孫違反教令及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白訉O于祖父母、父母,情有不順而輒詈者,合絞;毆者,斬。”[51](P414-437)宗族救助是唐代社會保障的重要方面。顏真卿在書信中訓誡子弟時,特別注意要求子弟恤養族內之孤?!懊颗c諸子書,但戒嚴奉家廟,恤諸孤,訖無它語?!盵52](P4859)宗族在養育族內孤幼方面作用突出,其主要途徑有叔父養、兄姊養和母訓養。宗族間的經濟互救是士族保持門第不衰,寒素免于饑寒困窘的重要手段。唐末韓鄂撰《四時纂要》留下如下記載:“是時(四月)也,是謂乏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宜賑乏絕,救饑窮。九族不能自活者,救?!盵53](P116)一些官員也十分注意宗親互助,《新唐書》記載,曾任揚州刺史的李襲譽“居家儉,厚于宗親,祿稟隨多少散之”[54](P3791)。姻親保障主要表現為恤養孀婦幼孤、仕進、奉養與助葬、姻親間的經濟互助等。如張說之姊為臨淄李伯魚妻,李伯魚被“出為青州司功而卒。夫人寡居無子,以歸宗焉,長安二年,四十有八,傾逝于康俗里,殯于永通門外。景龍三年,家疚居貧,季弟說贅詞取給,冬十月,安膺伯姊于萬安山陽”[55](P3867-3868)。“崔相國圓,少貧賤落拓,家于江淮間,表丈人李彥允為刑部尚書。崔公自南方至京,候謁,將求小職?!眲⒓牌尴暮罡竼拭?“時劉已生二女矣,求與劉絕,歸侍父疾”。唐高宗時,裴守真“養寡姊謹甚,士推其禮法”。此外,姻親之間散施俸祿、資財,也可以視作是姻親間經濟互助的表現,劉弘基臨終前,將家產分散,給諸子奴裨各十五人,田五頃,“余悉散之親黨”。[56](P3766-5819)
互助是唐代非制度性社會保障的另一個重要內容。社邑互助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互助形式。喪葬互助是社邑互助的重要內容。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納粟、麥、面、餅、油、酒等食品及柴,供喪家和吊者飲食,作吊祭死者的祭盤及出殯醉酒之用。二是食品外再加布褐麻、績絹繡等織物、絲織物。三是“立三馱目舉名請贈”。辦法是社人可向社邑請求“立三馱名目”,列名登記在案,繳納三馱(糧食之類)之后,再請“上馱局席”,宴請社眾一次,便取得了“請贈”的權利,死亡時,社眾按規定納贈物品。修舍及婚嫁互助是社邑互助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有社文曰:“若有立莊造舍,男女婚姻,人事少多,亦乃莫絕?!鄙缛顺鲂?同社之人也要提供一定的援助,“社內至親兄弟姊妹男女婦遠行,回及亡逝,人各助借布壹匹吊問。遠行壹千里外,去日,緣公事送酒壹甕;回日,旗腳置酒兩甕,咖有私行,不在送限,請依此狀為定”[57](P12-24)。生產互助也是唐代社邑互助的重要內容。大中十年(856)前后,韋宙出為永州刺史,“民貧無牛,以力耕,宙為置社,二十家月會錢若干,探名得者先市牛,以是為準,久之,牛不乏”[58](P22-23)。
鄉里互助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政府提倡和鼓勵鄉里分災恤患。唐玄宗曾制:“分災恤患,州黨之常情;損余濟闕,親鄰之善貸?!碧菩陂_元十二年(724),宇文融為勸農使時上奏皇帝建立農社。咸亨元年(670),關中旱饑,雍州人梁金柱次年二月助官賑濟,“請出錢三千貫賑濟貧人”。武則天時,李邕提出“所能者,拯孤恤窮,救乏賑惠,積而便散,家無私聚”[59](P95-5041)。高士甄濟之子憲臺,“歲饑,節用以給親里;大穰,則振其余于鄉黨貧狹者,朋友有急緩,輒出家貲周贍?!备呤筷柍?“歲饑,屏跡不過鄰里,屑榆為粥,講論不輟”。薛約“日炊米二斛,魚一大鬻,置甌杓道上,人共食之”[60](P5568-5572)。鄉里鄰里也提供喪葬互助?!按髿v初,關東人疫死者如麻。滎陽人鄭損,率有力者,每鄉大為一墓,以葬棄尸,謂之‘鄉葬’,翕然有仁義之聲?!盵61](P22-23)
慈善救濟是唐代非制度性社會保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宗教慈善是唐代慈善事業的重要方面。佛教慈善救濟主要包括對貧弱者的一般性救濟如貧困救濟、養老救濟、災害救濟和教育救濟等,還包括為貧病者提供藥品和服務,為大眾提供臨時性住所等。唐代還出現了專門的經常性的救濟“粥院”。唐玄宗開元年間,五臺山清涼寺專門設“粥院”供養各地來的游方僧,同時也周濟貧民。唐肅宗至德初年,成都僧人英干“于廣衙施粥以救貧餒”。佛教寺院也為一般民眾提供短期臨時性住所,還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商人和學生提供經常性較長時間的住所。佛教寺院為一些有病的人施藥,并加以照顧?!叭舯瞬≌?慈心施食,隨病所宜。”“若和尚父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為合藥。……凈人兄弟、姊妹、叔伯及叔伯母、姨舅,并得為合藥?!盵62]唐代宗教組織還從事公益活動,為平民百姓提供相關福利。京城弘福寺的僧人慧斌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汝水的邊上開挖義井,著名僧人澄觀也曾經在江寧普慧寺以及北門鑿井,以供民眾使用。個人慈善救濟在唐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武后長安年間,太常博士尹知章勤于講授,“弟子貧者,赒給之”[63](P5671)。唐憲宗時,楊虞卿“來淮南就李鄶親情,遇前進士陳商啟護窮窘,公未相識,問之,倒囊以濟”[64](P531)。武德五年(622),李義琛與弟義琰、從弟上德同年三人進士,“隨計至潼關,遇大雪,逆旅不容,有咸陽商人見而憐之,延與同寢處。居數日,雪霽而去。琛等議鬻驢,以一醉酬之。商人竊知,不辭而去。復先贈以稻糧”[65](P1300)。
由上述可見,唐代非制度性社會保障具有全面性的特點,既有宗親保障,也有互助保障,還有慈善救濟。唐代宗親保障包括家庭保障、宗族保障與姻親保障三個基本方面,養老保障、撫幼、仕進與助葬等多項內容;唐代互助保障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特點,即不僅鄰里互助繼續發展,而且有組織的互助發展起來,社邑互助與農社養老互助成為唐代有組織的互助的典型方式;唐代慈善救濟包括宗教慈善救濟與個人慈善救濟,宗教慈善救濟主要提供生活賑濟、住所救濟、醫療救濟等,個人慈善則因人因事不一而同。唐代成為中國古代非制度性社會保障比較全面的時代。
唐代社會保障管理可以劃分為救災管理與其他社會保障管理兩個部分。唐代社會保障管理機構與職官設置逐步完善,尤其是在災害救助制度管理方面,形成了中央政府多部門合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責與協調的管理機制。法律對義倉與救濟物資的使用管理做出明確規定:“凡義倉之粟,唯荒年給糧,不得雜用。”[66](P84)義倉管理機構在中央為尚書省之戶部。各個州道定期向戶部提交義倉收支賬目。在地方,義倉由倉曹司倉參軍事執掌,由倉督進行管理,萬戶以上的縣需專門設置三名義倉督。由州府派遣“清干官”到所屬各縣主持賑濟和賑貸事務。各個州縣需按中央政府的規定,每年向尚書省報送義倉出納賬目。開元后期設置了十五道采訪使,而后,在本道采訪使的監督下,先賑后奏,以保證救災賑濟的及時性。義倉糧食的收集由專門的社司負責,而義倉糧食的具體發放則是在尚書省批準后由司農丞負責。
唐代與災害救助管理相關的機構與職官繁多,在中央政府,中書省是決定救災事宜和擬定救災詔書的核心機構,參加重大救災事宜決策的官員則包括宰相、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最高官員以及負責到各地查災和訪災的各種采訪使。救災工作的中央常設機構則是尚書省下的各部,具體包括戶部中的倉部司、工部中的水部司,還有都水監以及唐后期的戶部司、度支司等,中央政府的臨時性救災機構與職官則是救災專使如宣撫使或宣撫處置使。而救災工作的中央監督機構與職官主要包括諫官系統如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閱、左右拾遺等,以及監察御史、宣撫使甚至宦官等。地方政府負有訪災、防災與救災的具體責任,州、縣官員乃至主司(即里正以上)必須及時逐級上報災情并實施具體救濟工作。
唐代其他社會保障管理依項目的不同而由不同部門加以管理。優撫制度是由尚書省的兵部來實施和管理的;慮囚在中央政府由刑部與大理寺管理,在地方則是由各州、縣相關部門管理;蠲免與移民調粟由中央政府的戶部負責決策,由地方政府加以實施。武后還設置悲田使一職來管理悲田養病坊。
唐代建立起規范的災害救助程序。首先,災害信息奏報制度得以建立。唐律規定:“諸部內有旱澇霜雹蟲蝗為害之處,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檢不以實者,與同罪?!薄捌鋺獡p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謂里正以上;里正須言于縣,縣申州,州申省,多者奏聞?!盵67](P506-523)唐宣宗時重申:“自今已后,所在時雨稍愈,有傷農畝,即仰長吏當時聞奏,如涉隱蔽,必節級處分?!盵68](P856)其次,唐朝救災咨詢和決策機制已經比較完善。貞觀十一年(637)七月:“詔以災,命百官上封事,極言得失?!碧莆淖诖蠛土?832)五月詔曰:“如聞諸道水旱害人,疾疫相繼……并委中外臣僚,一一具所見聞奏,朕當親覽,無憚直言?!毙陂_元初,“敕河南、河北檢校捕蝗使狄光嗣、康瓘、敬昭道、高昌、賈彥璿等,宜令待蟲盡而刈禾將畢,即入京奏事”[69](P48-1364)。再次,救災行政決策權歸于中央政府,皇帝是救災決策的中樞,具有最終決策權。權德輿在《論江淮水災上疏》中說:“伏望與元老臺司,速下德音,遣使臣之有明識通方者,將恤隱之命,盡勞俫之方,訪其疾苦,蠲其租入?!盵70](P4963)
唐代救災執行采取常設性執行機構與臨時性執行機構并行的二元體制。中央政府部門如尚書省戶部中的倉部司、工部中的水部司,還有都水監以及唐后期的戶部司、度支司等,在各自職能范圍內,分別承擔相應的救災責任,主要是分掌有關救災的政令和物資儲備,參與中央減災決策預算方案的制訂,協助或督促地方政府實現中央政府減災決策的目標等。地方政府有常設減災執行機構,按照法定程序執行中央政府所確立的減災政策。[71](P42-45)臨時性機構由朝廷臨時所遣減災專使,會同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職能部門,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實施中央政府的救災決定。唐朝救災專使稱作宣撫使、宣撫處置使、宣慰使或者賑恤使,其職能首先是體察災情。陸贄曾說過:“分道命使,明敕災,寬息征徭,省察冤濫?!盵72](P47)其次是代表皇帝巡撫災區,宣布賑濟詔令,體現皇帝愛民之心。再次是監督救災工作的實施。[73](P20-25)
在救災執行過程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部門之間,抑或在同級政府之間,還經常遵照中央的部署或在朝廷支持下進行溝通協調,互相配合以便有效地實現救災目標。唐德宗在《水災賑恤敕》中指示:“應諸道遭水漂蕩家產,淹損田苗乏絕戶,宜共賜米三十萬石。所司各據州府乏絕戶多少,速分配每道合給米數聞奏,并以度支見貯米充。度支即與本道節度、觀察使計會,各隨便近支付,委本使差清干官請受分送。合賑給州縣,仍令縣令及本曹官同付人戶,務從簡便,無至重擾,速分給訖,具狀聞奏?!碧拼葹牡谋O督機制也非常完善。救災執行的監督職責由來自不同機構的官員分別承擔。如監察御史專門對地方政府減災活動執行監督,宣撫使肩負協調和督察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減災活動的職能,有權及時糾正瀆職或免職地方官吏,先行后奏,從而成為減災行政監督系統內權限最大的官員。唐玄宗《遣使宣撫河南北道詔》曰:“其有官吏縱舍,賑給不均,亦須糾正?;卦蛔嗦??!盵74](P333-582)
可見,唐代社會保障管理呈現出中央政府決策為主,地方政府負責實施的特點,中央政府對核心性的社會保障如災害救助的管理極為嚴格,不僅由尚書省的戶部及相應的職官具體負責,而且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訪災、防災與救災的管理體制。中央政府在優撫、慮囚、蠲免與移民等社會保障項目管理方面發揮了直接的作用,甚至皇帝本人也直接干預相關社會保障的實施。唐代針對非受災人群的社會保障的實施與管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責,尤其是關于鰥寡孤獨廢疾者的社會保障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唐代社會保障管理法制化明顯增強,社會救助、優撫以及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都有比較系統的法律規定,從而使得唐代社會保障管理規范化;唐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實施程序,尤以具有核心地位的災害救濟實施程序最為典型,不僅建立了災害信息奏報制度,還建立起救災咨詢和決策機制,更建立了救災執行機制和監督機制,使得唐代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管理比較規范和有效的時代。
綜上所述,唐代不僅具有比較系統和進步的社會保障思想,而且建立起包括社會救助制度、社會優撫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在內的制度性社會保障,還具有比較全面的宗親保障、互助保障與慈善救濟等非制度性社會保障,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管理部門、職官、相關法律以及實施與監管機制,這使得唐代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發展的重要時期。
[1][7] 駢宇騫譯注:《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
[2][8][11][12][14][28][33][55][68][70][74]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3][5] 鄭棨:《開天傳信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子部。
[4][6][16][22][29][37][59][69]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9][72] 孫紹騁:《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17][20][23][39][45][49][52][54][56][60][6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35][48]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31][46]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
[18][21][41][43] 王欽若等籌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
[19] 張學鋒:《唐代水旱賑恤、蠲免的實效與實質》,載《中國農史》,1993(1)。
[24][27][32][47][51][61][67] 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25][30][44][66]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26][38] 仁井田升:《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34][36] 鄧志:《唐代官員待遇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0] 宋敏求輯:《唐大詔令集》卷80《賜孝義高年粟帛詔》,北京,中華書局,2008。
[42] 盛會蓮:《唐五代社會救助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50][64]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3] 韓鄂原:《四時纂要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57] 寧可:《述“社邑”》,載《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
[58] 李肇:《唐國史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62] 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65] 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71] 李幫儒:《論唐代救災機制》,載《農業考古》,2008(6)。
[73] 毛陽光:《遣使與唐代地方救災》,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Social Security in Tang Dynasty:Thoughts,Practice and Evaluation
DING Jian-di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Chin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4)
The Ta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ra in ancient China in terms of social security. The social security thoughts in the Tang Dynasty not only reflected the thinking of emperors, ministers and the like,but also include their objective views on the causes of poverty and the rational ways they proposed for tackling such problems.The institutio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tablished in the Tang Dynasty consisted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soci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s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Un-institutional social security was set up alongside,which included clan assistance, neighborhood assistance,organization assistance and religious and personal charity.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ystem contained organizations and officials at all levels,legal systems concerned,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ng bodies.
Tang Dynasty;social security;main features;historical status
丁建定: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4)
(責任編輯 武京閩)
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中國社會保障史研究系列”(10XNL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