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慈善”語源考
王文濤
《魏書·崔光傳》中的“慈善”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傳世文獻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書》“慈善”的資料。大約在3世紀翻譯的《大方便佛報恩經》中的“慈善”可能是最早的合成詞例?!按壬啤彪m然首見于佛教經典,但慈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和“慈善”意義相當的詞語還有“仁”、“義”等?!叭蕫邸?、“布施”、“義行”、“行義”等是早于“慈善”一詞出現且與“慈善”意義相近的合成詞。漢昭帝時,已將“行義”作為察舉選人的科目,可見漢代政府對善行的提倡和重視。魏晉以后,由“義”組成的慈善類詞語日益豐富。
慈善;仁愛;佛經;義行
隨著中國政府對慈善事業日益重視,中國慈善史研究成為熱門課題,有關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慈善”一詞也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熱門詞語。作為合成詞的“慈善”源出何處,是研究慈善史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遺憾的是,由于舊有辭書的誤導,以及研究者對古代文獻檢索的疏漏和對漢譯佛教資料的忽視,致使這一問題迄今尚未得到正確的解答。為避免以訛傳訛,本人不揣冒昧,獻上一得之見。
《辭源》所舉“慈善”的最早詞例是《北史·崔光傳》中的文字:“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沈浮,自得而已?!雹賲⒁姟掇o源》(修訂版),第二冊,114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掇o海》未收“慈善”。2006年出版的《中國慈善簡史》即以此為據,得出結論說:“據現有史料來看,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盵1](P3)此后,有人不斷重復此說。例如,2008年,王俊秋在其《中國慈善與救濟》一書中專門列出了“慈善的含義”討論此事說:“《辭源》對慈善的解析是:‘仁慈善良’”,接著照錄了《北史·崔光傳》的這段文字。[2](P21)余日昌編著的《中華美德叢書·慈善卷》說:
“慈善”二字使用是后來的事,它往往被用來表示“仁慈”、“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正如《北史·崔光傳》中所說的那種“光寬和慈善”。[3](P5)
莫文秀等在《中華慈善事業思想、實踐與演進》一書中專辟一節討論“慈善”的含義,第一章第一節的題目就是“古文化中‘慈善’的含義”。文中說:
到南北朝時期,“慈”與“善”則常常并列使用。兩字的字義逐漸合一,包含了博愛為慈、樂舉為善兩層含義。唐代的李延壽在《北史》中稱崔光“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沈浮,自得而已”……據現有史料來看,這可能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4](P3)
《辭源》以《北史》中的“慈善”作為最早的例證是不恰當的,因為這段史料抄自《魏書·崔光傳》,文字完全相同。1994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已經做了糾正,所舉“慈善”最早的詞例為《魏書·崔光傳》。①參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七冊,649頁,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慈善:仁慈,富有同情心。
《魏書》成書于北齊天保五年(554),記載了北魏王朝的歷史,作者是北齊人魏收(507—572)?!侗笔贰分饕谖骸R、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的歷史,貞觀十七年(643)成書,比《魏書》晚了89年。作者李延壽是唐朝初年人,生卒年月失載。
如依《魏書》所記,合成詞“慈善”出現在公元554年之前。其實,這并不是“慈善”二字合成使用的最早載錄,傳世文獻和碑刻中都有早于《魏書》的資料。
(1)南朝沈約(441—513)《南齊皇太子禮佛愿疏》:
天母之德,厚載不能加;任姒之盛,坤儀寧足匹?未及諸王妃主,宮掖嬪房,未來因緣,過去眷屬,并同茲辰,預此慈善。[5]
(2)《夫人姓張諱玉憐墓志》(東魏天平四年(537)二月丙寅):
夫人姓張,諱玉憐,齊國西安人也?!蛉舜葥嵊枌?咸得成立。居家理治,嚴明著稱。推尚佛法,深解空相,大悲動心,惟慕慈善?!禾炱饺暾乱摇跹傺赊笆?。[6]
(3)北魏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成書于東魏孝靜帝(534—550年在位)時。卷二《城東·瓔珞寺》:
(建陽)里內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7](P54)
(4)梁簡文帝(550—551年在位)《開元寺浮海石像銘》:
況夫道由慈善,應起靈覺。是以無方之跡,隨機示現;無緣之力,因物成感。[8]
一般認為,東漢時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是中國最早的佛經譯典。3~5世紀,在東吳、后秦、北涼、北魏等南、北方政權的翻譯佛經中有不少早于上述傳世文獻和碑刻的“慈善”用例。翻譯佛經是中古時期的重要語言材料,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翻譯佛經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因為前人在研究資料上以先秦兩漢文言典籍及后世仿古寫成的典籍為“正宗”,而將翻譯佛經排斥在采摭征引之外。“現行的若干大型語文類辭書,諸如《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詞典》、《辭源》等,在追溯詞語義項源流的編纂過程中,應該說尚未充分利用佛經這項寶貴資源”。[9](P562)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古籍數字化的發展,卷帙浩繁的翻譯佛經語料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翻譯佛經本身是一個非常龐雜的體系,疑偽經卷雜出,經中多有俗字異體,一些語詞艱澀難懂,而且對于經文和譯者的時代也多有意見不一者,因此,有必要對與“慈善”語料相關的佛經和譯者做些介紹和解釋。
(1)《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所載可能是“慈善”最早的合成詞例。卷五《慈品第七》中說:
復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如來以慈善根力化作其兒。
復次,如來慈善根力不可思議。
過一七已,如來爾時以慈善根力,即化其地變成浴池。
復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
作是唱時,于虛空中,以如來慈善根力故,起大悲云,雨大悲雨,雨諸女人身。[10]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
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無能勝者,以慈善力,壞魔兵眾。[11](P254)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失譯,附后漢錄。學術界對此經翻譯年代的看法不一致。呂澄認為是東漢失譯經[12](P68),荷蘭漢學家許理和認為不是,沒有將其歸入東漢譯經的目錄中[13](P29-59)。汪維輝先生說:“有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經的實際翻譯時代可能要晚于東漢,估計為三國時期所譯”。[14](P292)史光輝認為,七卷本《大方便佛報恩經》和東漢其他譯經在語言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其具體翻譯年代當不早于三國,其中不少用語與西晉時期佛經的語言更為接近。[15]綜合幾家的意見,將此經的翻譯時間確定在3世紀前中期應無問題。也就是說,“慈善”一詞的合成使用在3世紀已經出現,比《魏書·崔光傳》中的“慈善”約早3個世紀。
(2)約3世紀中葉翻譯的《菩薩本緣經》中的“慈善”?!镀兴_本緣經·一切施品第二》說:
婆羅門言:“若欲聞者,我當為汝具陳說之。我本生處,去此懸遠,薄佑所致,遇王暴虐,猶如師子在鹿群中,終無一念慈善之心?!?/p>
《菩薩本緣經》共三卷,《大正藏》收在第三冊本緣部,題作“僧伽斯那撰,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支謙是三國時佛經翻譯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詳,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漢靈帝時率月支人數百移居中國,支謙隨之俱來。東漢末年,支謙隨族人避亂至東吳。相傳吳主孫權拜其為博士,輔導太子。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卷六,題作《菩薩本緣集》四卷,僧伽斯那撰,吳世支謙等譯。漢語史研究者在利用此經材料時,大多認可《大正藏》的題署,將支謙看做此經的譯者。呂澄、俞理明二先生認為《菩薩本緣經》是支謙所譯,許理和以為不是。陳祥明支持許理和的看法,認為該經的翻譯年代不早于西晉,很可能是東晉或東晉以降的譯作。[16]
(3)《長阿含經》卷六《轉輪圣王修行經》:
有智者遠逃叢林,依倚坑坎。于七日中懷怖畏心,發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盵17](P41)
《長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之一,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年間佛陀耶舍與竺佛念譯。據《高僧傳》卷二《晉長安佛陀耶舍》,佛陀耶舍是罽賓人(今克什米爾一帶),曾為鳩摩羅什之師,應羅什之邀,到長安翻譯佛經。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譯完《長阿含經》?!皼鲋萆抽T竺佛念譯為秦言”[18](P67),由秦地僧人道含執筆記錄。
(4)后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十住斷結經》卷十三《道智品第二十四》:
在世修道惟信為強,人之行慈善神衛護。[19]
(5)馬鳴菩薩造、后秦三藏鳩摩羅什(344—413)譯《大莊嚴論經》卷一:
云何同慈善?譬如師子吼。[20]
(6)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后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中論》卷三《中論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所謂業者。人能降伏心,利益于眾生,是名為慈善,二世果報種。人有三毒,為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惱眾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21]
(7)古印度馬鳴著,北涼(397年或401—439年)曇無讖譯《佛本行經》卷四《轉法輪品第十七》:
佛以慈善,教化一切;為人說法,不以貢高。[22]
(8)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盤經》卷十五:
而愿與彼樂,是名為慈善。
卷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二》:
善男子,我于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伏。
善男子。當知即是慈善根力。(此句共五見)[23]
《后漢書·西域傳》論曰:“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崩钯t注引《涅盤經》:
阿阇王令醉象蹋佛,佛以慈善根力,舒其五指,遂為五師子見,爾時醉象惶懼而退。又五百群賊劫奪人庶,波斯匿王收捉,剜其兩目,棄入坑中。爾時群賊苦痛不已,同時發聲念南無佛。陀達摩佛以慈善根力,雪山吹藥,令入賊眼,皆悉平復如本。
在《乾隆大藏經》和《大正藏經》所收《涅盤經》中沒有查到上述文字。李賢注應該是有根據的,只是我們已經看不到李賢所見的《涅盤經》了。
(9)北涼失譯人名出北涼錄失譯師名《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卷上:
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余。[24]
(10)北魏《雜寶藏經·昔王子兄弟二人被驅出國緣》:
小近岸邊,婦排其夫,墮著河中。以慈善力,隨水漂去,而不沒死。[25]
《雜寶藏經》的主要內容是與佛陀有關的故事,特別強調孝養、施舍、教化等諸種原始佛教的道德觀。漢譯本最早由西域人吉迦夜與曇曜于延興二年(472)譯出,全經八卷(亦有十卷或十三卷者)。
慈善由“慈”和“善”組成,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概念,雖然它作為合成詞首見于佛教經典,但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慈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佛教融入中華文明,必須與中國社會傳統的慈善思想相結合。
據《漢語大詞典》,“慈善”指慈愛、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在英語中,“慈善”有兩個對應的詞,一是charity,二是philanthropy。charity強調針對窮人或困難群體的幫助和救濟,而philanthropy則不限于僅僅幫助窮人,有博愛的意思。慈善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無償性,不求回報;二是雙方沒有利益關系。慈善不僅僅是個體行為,更多的是一種公益事業,是社會公眾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對于社會弱勢群體進行救助的行為的總和。
“慈”和“善”都有多種義項,下面只討論與上述概念相關的釋義。
《說文·心部》:“慈,愛也。”“慈”有以下釋義:(1)上愛下?!对姟ご笱拧せ室印贰翱隧樋吮取泵珎鳎骸按群推豁槨!笨追f達疏引服虔曰:“上愛下曰慈?!薄吨芏Y·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编嵭ⅲ骸按扔?謂愛幼少也。”《史記·周本紀》:“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2)篤愛,仁愛?!蹲髠鳌でf公二十七年》:“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孔穎達疏:“慈謂愛之深也?!薄俄n非子·解老》:“慈于子者不敢絶衣食,慈于身者不敢離法度,慈于方圓者不敢舍規矩。”《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笨追f達疏:“慈者,篤愛之名?!薄缎聲さ佬g》:“惻隱憐愛人謂之慈,反慈為忍。”(3)佛教用語。稱佛、菩薩愛護眾生,給予歡樂為慈?!吨嵌日摗肪矶撸骸按蟠?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p>
先秦時期,與“慈善”意義相當的詞語還有“仁”、“義”等?!吨芤住ふf卦》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薄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此說已體現出“慈善”的主要含義?!叭省?、和“義”都是多義詞,同樣,這里只討論與慈善相關的語義。《說文·人部》:“仁,親也。從人,從二?!薄叭省笔侵袊糯x廣泛的道德范疇,核心是愛人,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傲x”,合乎正義或公益的思想或舉動。施舍、救濟,為公益而不取報酬。①“與眾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眳⒁姾檫~:《容齋隨筆》卷八《人物以義為名》,10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泵珎鳎骸傲x,善。”《老子》第十九章:“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蓖蹂鲎ⅲ骸叭柿x,人之善也?!薄痘茨献印R俗訓》:“為義者布施而德?!?/p>
仁愛學說是中國慈善思想的重要源頭,已為學術界所認同。有關“仁愛”的論說極為豐富,略舉一二。《禮記·王言》說:“仁者,莫大于愛人?!笨鬃酉到y地歸納了三代以來的“尚仁愛、重人本”思想,主張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27](P4)他把“仁愛”看做是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倡導將心比心、與人為善的利他風尚。孟子非常重視仁愛的社會意義,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盵28](P197)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9]?!叭省迸c“義”密切相關?!抖Y記·禮運》曰:“仁者,義之本也?!?/p>
“布施”、“義行”、“行義”等也是早于“慈善”一詞出現且與“慈善”含義相近的合成詞。
“布施”,施予,施舍;施恩惠于人;普遍施予?!盾髯印ぐЧ罚骸案挥刑煜露鵁o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楊倞注:“謂廣施德澤,子惠困窮,使家給人足而上不憂貧乏?!薄豆茏印に臅r》:“四政,曰求有德賜布施于民者而賞之?!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跋骞蛉擞ㄓ诠吁U,不可,乃助之施于國。”《正義》:“襄夫人助公子鮑布施恩惠于國人也?!蓖醭洹墩摵狻ざㄙt》:“使谷食如水火,雖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狈鸾虃魅胫袊?以“布施”為梵文Dana(檀那)的意譯詞,特指向僧道施舍財物或齋食。《魏書·景穆十二王上·京兆王子推傳附子太興傳》:“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p>
“義行”指忠義或節義的行跡。“行義”謂躬行仁義。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漢昭帝時,已將“行義”作為察舉選人的科目,說明漢代政府對“善行”的提倡和重視。元鳳元年(前80)三月,昭帝“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30](P225)。宣帝地節三年(前71),“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于鄉里者各一人”[31](P250)。東漢張奮少好學,“節儉行義,常分損租奉,贍恤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32](P1198)。漢代有稱作“義田”、“義谷”、“義米”、“義舍”等的慈善事項。“義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勾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此當為義田之始。后來泛指為贍養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傲x谷”,義捐賑災的谷米。《后漢書·文苑傳上·黃香傳》:“時被水年饑,乃分俸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于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荒民獲全?!备挥兄摇案鞒隽x谷”,反映出義捐谷米賑災在當時已經是一種普遍的慈善行為。東漢末天師道首領張魯于初平二年(191)率徒眾在漢中各地設義舍(無償供給行旅食宿的邸舍),置義米、義肉,過路者量腹取足。①“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于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薄度龂尽の簳堲攤鳌?2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漢代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稱作“義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城東南有一碑,碑文悉破無驗,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鼻宕詾锻ㄋ拙帯め尩馈罚骸皾h《曹全碑》陰:義士某千,義士某五百。義士蓋但出財之人。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宋太宗朝避御名,凡義字皆改為信。今之信士,即漢碑所稱義士也?!鄙鲜鲞@些詞語都是早期慈善思想和慈善行為的表現。南北朝以降,由“義”組成的慈善類詞語日益豐富,如義舉、義事、義務、義捐、義賑、義診、義演、義賣、義莊、義社、義井、義塾、義學、義園、義冢、見義勇為,等等,不一而足。
[1]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俊秋:《中國的慈善與救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余日昌編著:《中華美德叢書·慈善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莫文秀等:《中華慈善事業思想、實踐與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二十八上,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公司,1999。
[6]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7] 楊衒之著,周振甫譯注:《〈洛陽伽藍記〉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8] 鄭虎臣編:《吳都文粹》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本。
[9] 董琨:《“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載《中國語文》,2002(6)。
[10]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No.0156《大方便佛報恩經》,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161。
[11] 瑞祥譯:《大方便佛報恩經與仁王護國經》,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
[12] 呂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濟南,齊魯書社,1979。
[13]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4]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5] 史光輝:《從語言角度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翻譯時代》,載《古漢語研究》,2009(3)。
[16] 陳祥明:《從語言角度看〈菩薩本緣經〉的譯者及翻譯年代》,載《長江學術》,2010(2)。
[17]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冊《長阿含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18] 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19] 《乾隆大藏經》第372部《十住斷結經》,http://www.goodweb.cn/sutra/dazangjing/0372-02.asp。
[20] 《大正藏》第4冊No.0201《大莊嚴論經》,http://www2.fodian.net/Bao Ku/FoJingWenInfo.aspx?ID=T0201。
[21]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0冊No.1564《中論》,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2843&word。
[22]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No.0193《佛本行經》,http://read.goodweb.cn/esutra/read_sutra.asp?id=202&word。
[23] 《乾隆大藏經·大乘涅槃部》第109部《大般涅槃經》,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09-02.htm。
[24] 《大正藏》第9冊No.0273《金剛三昧經》,http://www2.fodian.net/Bao Ku/FoJingWenInfo.aspx?ID=T0273。[25]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雜寶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26]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27] 朱熹:《論語集注·學而》,濟南,齊魯書社,1992。
[28]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八《離婁章句下》,北京,中華書局,1960。
[29]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
[30] 《漢書》卷七《昭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
[31] 《漢書》卷八《宣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
[32] 《后漢書》卷三五《張純傳附子奮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
“Cishan”:An Etymology Study
WANG Wen-tao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
The Chinese word“cishan”in Wei Shu·CuiGuang Zhuang was not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composition of“ci”and“shan”.Data about“cishan”can be found in inscriptions and other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all of which preceded Wei Shu.The word“cishan”in Da Fang Bian Fo Bao En Jing,which was translated around the third century,might be the earliest compound word. Though the word“cishan”was first seen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the meaning of it could date back to pre-Qin period.Similar words about“cishan”in pre-Qin period also included“ren”,“yi”and so forth.“Bushi”,“yixing”and“xingyi”were similar compound words but came into being prior to the word“cishan”.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Zhao of Han,“xingyi”had been used as a subject to select officials,which is a testimony of the Han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advocacy for“cishan”.Aft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re were increasingly more terms consisting of“yi”.
cishan;ren'ai;Buddhist scriptures;yixing
王文濤:歷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石家莊050024)
(責任編輯 武京閩)
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中國社會保障史研究系列”(10XNL0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經驗研究”(10BZS0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11&ZD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