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演進與國家興衰歷程的現代啟示

2014-01-24 17:57:27任劍濤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國家發展

黃 璇 任劍濤

城市演進與國家興衰歷程的現代啟示

黃 璇 任劍濤

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對城鎮化的準確理解,需要切入世界現代史的大背景。城鎮化是所有現代國家興起的最重要的動力。城市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對于城市是否能夠推動國家現代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城市體系是國家體系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諸方面發展的強勁動力,是國家權力體系得以實施的支撐。城市的相對獨立地位、城市特色、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決定著一座城市在競爭中的興衰趨勢。而一個國家形成大、中、小城市各得其所的發展格局,拒斥資源吞噬性的單一中心城市,是健全的城市體系推動成熟的國家發展之必須,是國家昌盛的保證。

城市;古典城市;現代城市;國家興衰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將是一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對此,人們一般會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在轉型方面加以解釋,從農村中國向城市中國以及農業向工業、農民向市民、分散向集約的歷史大轉變視角加以具體說明。這是一個正確的解釋進路,但視野尚未打開。只有放開視界,在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理解和解釋中國的城鎮化布局,才能深入系統地理解城鎮化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決定性意義。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在現代化的總體進程中,城鎮化才能得到準確的理解;也只有在現代世界的城市化總體進程中,才能完整把握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問題。一言以蔽之,城市的演進與國家的興衰命運密切相關。

一、城市與國家實力

歷史表明,國家一經誕生,就具有依賴城市機制的特點。比較文明史研究已證實,東西方發達的古代文明體系,都是以其城市體系的發展為標志的。

城市的發展,可以區分為無國家時代的文明性城市發展,以及有國家的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發展幾個階段。

人類最初的聚居處所是村莊,這是一些家庭結成的小群體,其間出現了初步的分工,但基本上還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不過“城市的胚芽構造”已經存在于村莊之中了。“房舍、圣祠、蓄水池、公共道路、集會場地——此時尚未形成專門化的集市——這一切最初都形成于村莊環境之中:各種發明和有機分化都從這里開始,后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的復雜結構。村莊的一般物質結構同它的組織結構是建立在同一基礎上的。組織化的道德、政府、法律、正義,這類都起源于村莊社會的長老會議。”[1](P14)隨著村莊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多以及外來的挑戰,村莊無法維持其原初的飲食與生育軸心狀態。村莊緩慢地向城市綜合體過渡。終于,發生了人類社會早期的“城市革命”。城市成為人口聚居的場所。在城市中,生產與分配方式更加有效,基于權威與服從關系的政治結構較為穩定,新興僧侶階層構造出宗教建制,早期城市的那種政治、經濟與宗教聯合體樣式浮現出來。所有著名的古典文明體系,這個時候都出現了一些歷史留名的城市。①參見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43頁及以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這些城市大多處在大江大河流域,有利于城市聚集物質資源,但它們已經完全突破了早期村莊的明顯局限,成為社會活力、權力與財富的集散地。村莊的那種聚居規模和功能已經發生結構性的轉換。城市開始建設人造環境,出現交通設施、通信手段、機械制造、藝術創作等等,促使城市成為人們的生活中心。而這個時候,古典國家也相應地獲得了發育、生長和穩固的支持條件。

當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對峙性的古典國家的時候,城市的演變更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雙重功能。國家的政治結構對城市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從古代階段來看,一方面,由于國家結構與功能不同,開始出現因應于國家結構、具有獨特性的城市。另一方面,由于人類還處于一種資源短缺的狀態,城市成為古代掠奪性國家蓄積能量、展現實力、儲存資源、侵略擴張的場所。城市的結構日益復雜,城市的功能日益健全。此時,中西城市發展的特質開始顯現。西方古代國家的城市,不僅是國家權力的重鎮、經濟發展的軸心,更是市民政治活動的場所。盧梭的名言“房屋之構成鎮,市民才構成城”,較為準確地顯示了西方古典城市的特質。市民生活模式的不同,促成了西方古典城市多元中心的特質。中國古代的城市,則主要是圍繞國家權力中心生成的政治和商業中心。盡管中西方城市特質與文化旨趣不同,但城市本身對其所在的國家與文明發展,產生了幾乎相同的巨大影響。“城市一旦建立之后,它的物質結構,甚至連它的總體形式,都會被其他團體來效法……于是,城市生活的各種細小因素、建筑物和街道的雜亂的聚合(這些僅只構成了城市的最粗淺的外觀形式),城市中擁擠的居住區和市場,便開始傳播到每一個地方,這種倉促偶然的聚合形式往往連村莊社區中那樣便利的社會條件也不具備。”[2](P71)可見,城市的興起,既是人類集約型生活模式興起的結果,也是人類不得不應對的緊湊型生活狀態使然。早期的古代城市,至少不是人類從容籌劃的結果。

在城市發展相對成熟的階段,城市精神、制度安排與生活樣式開始呈現多姿多彩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功能迅速繁多起來。不同城市的不同落點開始浮現出政治權力的分層、經濟功能的分化、宗教權威的高低、文化影響力的大小,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從城市功能的形式一致性上看,城市對創造力的壟斷、對文化的把持、對分工的推動、對財富的聚集、對人格的養成、對生活的刺激,遠非農村所可比擬。另一方面,城市開始出現重大的分化。最為重要的是,西方一些城市開始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如古希臘城邦(city-state)的發展,而東方城市大多還維持著原生城市的那種國家權力發生或轉移的政治附屬特性。在這一點上,城市以其是否具有政治獨立性,分化為城市是否具有現代文明創新性的兩類。

在古代國家的城市類型出現重要分化的情況下,城市按照自身的資源聚集慣性,書寫了輝煌的古代城市史。人類軸心文明的奠基以及此后差不多兩千年的發展,都是這一時期城市做出的彪炳史冊的突出貢獻。不過,“在15世紀與18世紀之間,一種新的文化特性在歐洲形成,結果使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內容徹底改變了。新的生活方式是從以下幾種新的東西中產生出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即商業資本主義,一種新的政治結構,主要是中央集權專制政治或寡頭統治,常常以國家的形式出現;一種新的觀念形態,是由機械的物理派生出來的,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很久以前就在軍隊和修道院中制定”[3](P261)。這是城市的革命性變化,是西方城市體系與非西方城市體系發生分化的標志性事件。這樣的分化,出現在西方中世紀晚期。隨著城市里展開的教權與君權的斗爭、民族意識的覺醒、領土與主權觀念的勃興、絕對主義君權與市民權利的沖突、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國家與城市共同演進:城市的革命性變化,催促現代國家的誕生;現代國家的誕生,強有力地推動著城市的飛速發展。正是這樣的變化,使西方城市獲得了全球的城市領導權,城市的能量與國家的實力相互輝映。

城市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尺度,國家為城市發揮領導權聚集資源。城市作為資源流向、理性配置和高效呈現的聚集場所,對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占有國家間競爭的優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的城市終于脫穎而出,成為其他地區或國家城市發展的樣板。而其他地區或國家在城市發展的理念、制度與舉措上的尾隨狀態,甚至是對城市發展的掉以輕心,恰好形成鮮明對照。以城市呈現的國家實力出現巨大的差別,就在意料之中。“正當東方衰弱的趨勢不斷顯現時,在歐洲的城市中,先是在意大利,后來在大不列顛和荷蘭,新的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興起。16世紀晚期,這里有些城市已經和東方一樣富有,并且后勁不減。中國、印度和穆斯林的政權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這些發展。有權有勢的人——在自己的體系中安然度日——統治著北非、近東、印度和中國的大城市,當來自于西方的探險者出現在他們的海濱城鎮時,他們一般沒有感覺到威脅。”[4](P94-95)今天東西方國家懸殊的實力,在城市發展的大分流中,就此可以得到解釋。

二、城市的古典與現代形態

城市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隨。同時,城市的演進與國家的興衰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城市對人類史的意義大不相同,而不同城市在國家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迥然相異。唯有那些對國家興衰和人類進步發揮過重大影響的中心性、大規模城市,才能進入城市史的書寫范圍,真正進入國家的歷史進程,切入世界發展史。城市、國家與世界的聯結,并不是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貫通的自然連接狀態,而是一座城市發揮了影響國家與世界格局的重大影響的結果。

因此,探討城市演進與國家興衰、世界變遷的關聯,需要針對具體城市進行分析。只有在一個國家的興衰史上、在世界歷史的復雜演變過程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跡,一座城市才能占據不可替代的歷史位置。審視城市的歷史地位,落在某座具體的城市上,常常為具體的城市敘事所左右;但落在國家興衰與文明盛衰的歷史上,則為城市的原初形態與現代轉變所注定。毫無疑問,城市的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從規模上劃分,城市可以分為超大、大、中、小城市。從地位上區分,城市可以分為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從歷史淵源上看,城市可以分為歷史悠久城市與新興城市。從結構要素上看,城市可以分為政治性、經濟性、宗教文化性城市與科技型、資源型城市等。從影響力上觀察,城市可以分為區域、國家與世界城市。這些城市類型,都是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從形式結構特征對城市進行的類型劃分。從社會基本結構演變的大歷史角度看,城市的形態大致能夠區分為古典城市與現代城市兩種類型。這樣的城市形態,不是從形式結構上進行的古今通觀,而是從社會基本結構的形態做出的城市基本類型區分。它與人類文明的軸心期與發展期這樣的大時代劃分正好呼應。

城市興起于古典文明的發軔期。這一時期,從歷史追溯上確定,當然非常久遠。但從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角度看,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這一區間是孕育并促成古典城市體系的關鍵時段。這一時期,在初步形成的城市體系中,隨著主要的古典文明體系中“人”的發現,展現了古典文明建構城市的輝煌成就。本來,原生城市的興起,是與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動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具有“心理一致”特點的城市建構特質,是幾乎所有古典文明體系中大城市體現出的共同特征。“祭司階層成為新的城市秩序的主要組織者。他們負責闡釋人高于自然的神圣法則,完善禮拜體系,在復雜的大型公共活動中規范很多往往看似無關的人們的活動。”[5](P5)在蘇美爾、埃及、印度、中國與美洲的文明載體——城市中,都顯現了這樣的態勢。直到“人”的發現,展現出人性光輝的古典城市開始出現,城市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從此成為古典國家發展程度高低的一個標尺。比如,雅典所象征的古希臘的高度文明發展,亞歷山大城代表的希臘化城市顯示的古代國際都市實力以及城市的跨國影響力,羅馬城呈現的恢弘氣勢與古典文明所具有的兼容包納能力,都可以證明。這些城市構成了相應的古典文明國家的精神物質載體。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成為宗教與政治權力的中心,城市自身的輝煌反而不作為發展的目標。“在大多數的地方,古老的城市文明幾乎都消失了。”[6](P60)倒是東方的中國,由唐朝創造了一種城市典范。長安成為中國皇權政治時代創造出政治威權與商業文明相互輝映的城市極品。直到18世紀,這樣的發展局面一直在起伏波折的中國政治演變中維持著。東方的伊斯蘭國家,也以大馬士革、開羅的興旺繁榮為代表,創造了東方城市史的奇跡,顯示出遠遠領先于同一時期歐洲城市的發展水平。

古典城市是古代社會的產物。古代社會的具體結構,或者說古代國家的政治結構,決定了城市發展的相應狀態。正是由于國家或社會結構的差異,古典城市發生東西之分。東方城市的發達,大多與城市之作為國家的政治權力中心相關。不論是長安、大馬士革或是開羅,都是由于國家的中央權力提供的強大政治動力,促使其一時成為世界范圍內無可匹敵的中心城市。城市的政治權力支配,構成東方古典城市興盛與衰落的直接動因。國家的政治權力就此與古代國家的興衰狀態,具有一種相互寫照的關系。僅就中國來講,政治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培育了龐大的行政性市場。但很顯然,正是由于政治權力是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發展的決定性驅動力,國家權力對城市就具有一種積極推進和消極影響同在的悖謬性質。城市的精神活力被政治權力的警惕性所扼制,商業機制受到政治權力的左右,城市規劃被王權需要所絕對主導,城市生活模式缺少市民多元刺激的活力,首都以外的城市嚴重缺乏城市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結果,城市沒有星羅棋布,沒能發展到城市化的境地。而且,由于國家權力對城市發展發揮著決定作用,國家權力核心往哪里轉移,城市中心就往哪里遷移。①參見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65頁及以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另見何一民:《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27頁及以下,成都,巴蜀書社,2009。可以說,對這些特征的認識是中外城市史研究者們的基本共識。城市的歷史積淀與現實功用之間,出現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在古代歷史時期,西方城市明顯劃分出狀態迥異的兩個階段:一是初創城市時期的輝煌,二是中世紀城市的暗淡無光。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西方城市當然也是政治中心,但它不是一種具有絕對支配性的城市建制。古希臘的城邦體制,造成城市人追求公共生活輝煌業績的社會心理,因此,雅典這樣的城市是國家精神理念的創生地、制度設計靈感的發源地、公共生活的激發地、精美藝術的制作地。古羅馬雖然沒能創造出希臘諸城那樣的深刻哲理、公共理念和民主制度,但古羅馬對城市建設的實用追求,也使城市體現出一種與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迥異其趣的觀念。“希臘人所能自詡的是其‘無用’的藝術,埃及所謂的遺產是躺在‘閑置的金字塔’里的,這些怎能與羅馬的14條引水渠相媲美?”[7](P49)不過,古希臘羅馬創造的城市輝煌并沒有延續下來。它內在的缺陷,如希臘過于依賴公民機制、羅馬過于仰仗奴隸制度,等等,都注定了它無法抗拒一種建立在嚴格信仰基礎上的新興生活方式的沖擊。這是希臘羅馬城市體制邁入中世紀城市體制的內在原因。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盡管奠立了現代城市的種種基礎,但總體上講,并沒有引發城市機制的革命性變化。因此可以說,在古代歷史時期,東西方國家城市發展的狀態,有結構特點上的差別,但沒有水平上的重大差異。甚至無論是東方古典國家,還是古羅馬的城市體制,都面臨著大致相同的城市危機。“無論從政治學或是從城市化的角度來看,羅馬都是一次值得記取的歷史教訓:羅馬的城市歷史曾不時地發出典型的危險信號,警告人們城市生活的前進方向不正確。哪里人口過分密集,哪里房租陡漲居住條件惡劣,哪里對僻遠地區實行單方面的剝削以至不顧自身現實環境的平衡與和諧。”[8](P185)這些城市缺點,在中國古代的城市體系中也有明確的表現。

現代城市的崛起是翻天覆地變化的結果。現代城市體系何以取代古典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嶄新形態?這與塑造城市的動力機制大不相同有關。現代城市率先出現在歐洲絕不是偶然的。在歐洲,文藝復興引導了城市脫離神權統治的變遷進程。中世紀城市得以自我維持的神性理念,無法再絕對掌控西方城市發展的命脈。到了18世紀,新興的城市機制業已形成,并在19世紀正式確立。這樣的變化,最初與中世紀城市自身的僵化和瓦解相伴隨,構成現代城市興起的動因。“從14世紀起,中世紀用城墻尋求安全的思想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一個風俗習慣和世襲特權固定不變的世界上,如何生活、發展、向前進。必須把城墻推倒嗎?必須把盔甲武器都搬掉嗎?這個文明有能力從它自己的中心繼續發展到達一個更高更廣闊的階段而不會崩潰嗎?”對中世紀發揮塑造作用的教會與城市,沒有實現自己對自己的突破。“16世紀以后,中世紀的城市逐漸趨向于變成一個外殼,這個外殼保存得越好,留在外殼里面的生命就越少……這些城市由于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它們的外形迅速改變,而它們的內在精神也在被改造。有時候,這些老鎮為了反映新的生活,純粹在改裝門面和改變外貌上下工夫。”[9](P254)一個缺乏靈活應對現實條件變化的中世紀城市體系,自然很快成為被替代的對象。

與此同時,塑造現代城市的力量越來越巨大。一方面,由于教會與國家力量的衰變,已經無法為城市提供可靠的保障。城市不得不想方設法自保。因此,城市的資本主義因素、戰爭準備與市場機制迅速發展起來。“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躲在安全的城墻后面,他們享受到的獨立性是東方城市居民所無法想象的。這里既沒有皇帝、哈里發和蘇丹限制私有財產權,也沒有商人階層的行業協會特權。在西方,自治城市和新興的資本主義一起成長。”[10](P101)西方的自治城市是富有傳統的,這是城市政治的根基。而資本主義的興起,則是典型的現代現象。這樣的社會巨變,依托古代城市發育發展的市場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變,從而產生了推動現代城市發展的巨大能量。占有商業利潤進而富裕起來的企業主,逐漸獲得了城市的控制權,并且成功地將他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經由經濟活動推向整個社會。自由成為城市居民最為看重的價值基準。②參見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306頁及以下。在生命、財產、自由的世俗旗幟下,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激情宣泄中,歐洲的城市獲得了空前的活力。城市終于在18世紀成為民眾公私生活的重要空間。現代城市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中心舞臺。

三、現代城市與國家盛衰

現代城市的狀態,直接顯示為國家盛衰的狀態。從全球城市史的角度審視,現代興起最早的城市,是最先領現代風騷的國家的象征。現代的興起有兩條線索:一是具有實力的國家呈現的強勢發展態勢,二是占據思想文化創新優先地位的國家顯示出的生機與活力。就前者言,順著時間綿延的向度,分別顯現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英國、美國循序崛起的歷史。就后者論,則顯示為意大利、荷蘭、英國、美國、后起的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次第呈現的思想傳承與創新過程。一些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其城市發展與國家實力的相互支持,主要依靠硬實力的作用;另一些國家如荷蘭、英國、美國則依靠的是硬實力與軟實力雙重力量的強有力支持。

這是值得回溯的兩個演變過程。從現代國家興起的時序上看,走出長期龜縮在城堡后面的封閉天地,走向更為巨大的發展空間,獲得國際貿易的強大動能,是現代國家崛起的重要現象。西班牙與葡萄牙既斷送了缺乏模式創新的意大利商貿霸主地位,又斷送了亞洲國家的國際貿易控制權。此前的小城馬德里、里斯本,由于財富的源源不斷流入,竟然成為17世紀的偉大帝國的帝都。但是,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缺少現代國家建構的創新,即使經過商業貿易和劫掠手段積累了大量財富,它們都不足以為現代城市與現代國家的相偕崛起或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持力量。此后,法國人由于建立起了最早的統一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以絕對主義君主國為整個國家奠立了現代強權,盡管商業的活力不能與意大利的城市相比,國際的拓展不能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城市媲美,但巴黎依靠現代國家建構的先聲奪人,在17世紀后期,成為歐洲最繁華的都市。國家力量直接支持的典范城市巴黎,進入審視現代城市與國家關系的人們的視野。“到17世紀,巴黎已經成為了歐洲大陸主要的文化和藝術之都。在隨后的三個世紀里,巴黎一直被尊為城市向心化和氣勢恢弘的典范城市。從君主國時代到現代的高度中央集權統治的傳統,使法國官員們將大量的國家資源用于首都建設上。”[11](P115)問題是,此時僅憑一個國家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支持一座偉大城市的長期發展和繁榮,打破國家界限,以一種國際化的視野觀察和籌劃城市的發展,尋求國家資源的最佳配置,支持城市的發展和所在國的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巴黎的現代典范意義由此受到局限。

恰如論者指出的:“盡管巴黎以及歐洲崛起的其他首都城市創造過輝煌,但城市未來的關鍵并不在此。雖然占據神圣之地和擁有政治權力對于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屬于這些偉大城市的最美好的未來并不取決于上帝或國家的權力,而取決于對財富孜孜不倦的成功追求。”[12](P117)追求財富自然是里斯本(葡萄牙)、馬德里(西班牙)、巴黎(法國)這類城市勃興與國家強盛相伴出場的動力,但是,追求財富是不是能夠持久,至少是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靠的就不是短時期的海外掠奪和商業貿易,必須依靠有利于商貿、工業和城市相互支持的制度創新。這就涉及現代城市與現代國家的基本制度建構問題。與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不同的是,荷蘭、英國與后起的美國,以其制度創新能力,開創了城市化的全新局面,由此在城市與國家的迅速發展中,雙方有效互動,開創了現代城市與國家興盛的嶄新關聯歷程。

荷蘭對現代商業也就是市場經濟的借重,讓阿姆斯特丹迅速崛起為“一個偉大的現代商業城市”。城市的現代商業結構與國家的現代轉變緊密扣合在一起。到17世紀,荷蘭竟然有半數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鎮。阿姆斯特丹更是作為現代城市的典型出現在城市史之中:從城市的形式結構上看,阿姆斯特丹人口密集,規劃大氣,住宅整潔,商業繁榮,整個城市浸淫在濃厚的商業氛圍中。阿姆斯特丹僅僅著意于商業的隆盛,而不追求建構新城,因此免除了榨干全國城市資源以建設一枝獨秀的封閉都城的危機。在精神文化上,阿姆斯特丹在加爾文教的教義影響下,形成了市民文化,為現代商業的興盛提供了精神支持。多元人口的局面既增強了阿姆斯特丹的活力,也提供了國家創新的契機。發達的商業明顯推動了技術的創新,助長了高附加值的商業行業的興起。城市在積累財富的同時,推動了城市藝術的興起和城市文化的發展。①參見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122-125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另見馬爾滕·波拉:《黃金時期的荷蘭共和國》,199頁及以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阿姆斯特丹的崛起表明,城市的現代蛻變,與國家的現代建構是相形而在的同一過程。

倫敦的現代都市建構,是另一個特別對城市現代演進與國家興盛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在中世紀就奠定了城市發展根基的倫敦,依靠長期的資源積累,終于在16世紀完成了從古典城市向現代城市的轉變。在17世紀以阿姆斯特丹為代表的荷蘭城市逐漸喪失進取心與活力的時候,倫敦以其更為系統的現代城市創制,登上“世界資本主義之都”的王座。恰如論者所言,倫敦將意大利與荷蘭的城市建設與偉大的首都建設融為一體。一方面,以路德教對財富和商業的寬松尺度,推動了人們對商業的投入和尊崇心理。而英國的航海便利與拓展精神,給倫敦范圍極為廣闊的國際貿易帶來了強大的動力。倫敦的總部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吸引歐洲各國商人與銀行家前往投資與貿易的城市。“倫敦的崛起不僅規模更大,而且從性質上明顯有別于其競爭對手如巴黎、馬德里、維也納或圣彼得堡等城市。和倫敦一樣,這些首都以其壯觀的教堂、華麗的宮殿和景致優美的公園,以及國家的宏大為自豪。而只有倫敦才創立了充滿活力的經濟機構,用于掌控和管理日益擴大的世界經濟。自很早的時候起,倫敦就已經具有作為偉大城市支柱的至關重要的道德意識。如同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一樣,倫敦做好了領導和改善世界的準備。”[13](P130)倫敦城市的現代轉變,促成了城市獨特的現代氣質,它是一個經濟之手催生的現代城市。城市不再是政治一手塑造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空間,而是經濟促成的,綜合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文化、宗教、教育諸因素構成的復合空間。倫敦的現代城市建構典范性,已經向世界表明,除開對城市進行的現代綜合建構之途,別無建構現代城市的途徑。這也是一個標準意義的現代國家原型①參見艾倫·麥克法蘭主講:《現代世界的誕生》,344頁及以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對世界呈現的城市與國家積極互動關系的誘人圖景。

紐約在現代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它象征的美國作為現代強大國家的興盛,更具有說服力。19世紀晚期,紐約成為世界上工業發展最快的城市。城市與國家的工業化同時呈現,給紐約以巨大的城市發展動能。“由于美國的令人敬畏的工業力量,其城市此時異軍突起,成為世界城市文明的先鋒。在這一點上,紐約的表現尤為明顯,它到1900年已經享有美國有史以來,史無前例的經濟和文化優勢。紐約的人口是其競爭對手芝加哥的兩倍,它控制著全國所有銀行超60%的結算額。紐約港的進出口貿易占美國進出口貿易的40%以上。”[14](P149)這是歐洲那些崛起于工業革命以前的城市和國家所難以匹敵的發展機遇與結果。紐約不僅因此迅速擴大了城市的規模,而且以摩天大樓的建造,創造了城市的新景觀。連紐約的文化也超越了它的歐洲先輩,形成了現代城市多元文化的局面。人們感嘆,紐約成為不可逾越的世界商業巨擘,并成為頗具現代性特質的城市新范型。“美國大城市里不斷攀升的高層建筑把工業城市建筑的鋼鐵水泥立面推向高空。從實體角度看,它們令人敬畏,商業城以此與歐洲巨大的顯示精神權威的教堂、伊斯蘭世界高傲的清真寺、東亞大帝國的高殿深宇比肩并存。”②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154頁。對工業主義持批評態度的城市學家,對美國紐約建成鋼筋水泥的森林頗表不屑。這是一種城市規劃和美學傾向的評論,確實有理。但本文并不關注城市自身的審美價值,因此不對之進行評述。參見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387頁及以下。

在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實力就是國家實力。尤其是那些足以顯示國家發展活力的中心城市,以及圍繞這些城市建立起來的城市體系,成為國家實力透顯而出的獨特空間。阿姆斯特丹、倫敦與紐約的現代華麗轉身,不僅是城市建設的巨大成就,而且是國家強盛起來的標志。這樣的成功轉變案例,促使人們深思,將農業時代的城市轉變為工業時代的城市,是否具有影響城市自身和所在國家發展前景的巨大能量?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從城鄉關系角度看,古典時代凸顯的農村與國家的關系表現為一種抽空農村資源以集中到城市的畸形態勢,由于城市的封閉性建制,城市本身缺乏持續發展的深厚動力,對整個國家而言,城市建設也不成其為國家維持統治秩序的中心任務;而在現代背景中,城市與國家的關系,因為城市體系產出維持國家命脈的主要資源,城市實力就與國家實力直接相關,因此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便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城市與農村相較,城市對國家發展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可以忽略農村的重要性。在生態城市建構的過程中,城市的內部環境構造與外部環境優化,總是將農村的價值凸顯出來,城鄉一體化對國家發展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國家的城市依托

從現代城市演進與國家興衰關系史來看,國家間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城市間的競爭。城市間的競爭,自然首先是國內城市間的競爭。這是民族國家時代所注定的。而城市間的競爭,總是那些有著大氣籌劃、理性規劃、資源優勢和良好管理的城市勝出。在此基礎上,城市間競爭的良性展開,即一座可能取得競爭優勢的城市,不是吞噬性地占有其他國內城市的資源,而是與這些城市共存共榮,形成一個多贏的局面。否則,一座吞噬性的城市,會失去城市間的國內競爭動力,相應失去城市力爭上游的進取精神,最終喪失城市的競爭優勢地位。至于城市間的國際競爭,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首先,一座城市能夠介入國際間的競爭,前提是它足以取得國內城市競爭的相對優勢,獲得進入國際社會的城市間競爭的門票。其次,這座城市在具備國際性城市的一般條件之外,需要具有國際城市體系中獨特的發展特點,因此具備切入國際城市體系的根據。再次,要求這座城市既以系統的城市諸要素發展,又以某一方面的優長之處占據不可替代的城市地位。就城市競爭的國內與國際兩個方面來看,城市的現代準確定位是起碼的條件。那些僅僅體現為規模——不管是城市地理范圍的、還是人口數量的,或是國內權勢大小的,都不構成影響國家興衰的城市間競爭的關鍵因素,也不構成它在國際城市體系中地位高低的依據。

一座城市確立了在國內與國際城市體系中的競爭戰略,不等于就確立了它實際參與競爭的條件。這是不同于城市參與國內、國際城市競爭戰略的另一個問題。從城市史的視角看,一座城市實際參與城市競爭,并且對國家興衰和世界變遷發揮影響力,需要具備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城市是否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城市的相對獨立發展空間,包含幾個意思:在政治方面,城市是否具有相對于國家的獨立施政空間,是否具有獨立產生自己的城市治理者的權力,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地方自治傳統;在經濟方面,城市是否具有濃厚的工業營運氛圍,是否具有相互支撐的工商業體系,是否具有能夠成功進入國家經濟體甚至國際經濟體的實力,是否有現代科技支撐的經濟創新能力;在社會方面,城市是否具有市民參與的傳統,是否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城市社會,是否足以形成與國家健康互動的關系;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城市是否有獨特的文化優勢,是否建立起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體系尤其是現代大學體系,是否具有重視教育的社會心理,是否有科學研究的社會投入與相信科學力量的精神氣氛,是否樂意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并用于工業生產。這些條件,不需要個個具備、事事精良,但起碼需要相互支撐,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至于成為城市發展的短板進而拖城市發展的后腿。第二,整個國家結構中城市成不成體系。在農業社會,國家政治中心所在的城市,一般是獨秀于林的城市,城市成為全國資源吞噬性的建制,地方性城市普遍缺乏發展所需的資源,城市的構成狀態是畸輕畸重的,因此所有城市也就是缺乏發展后勁的。在現代處境中,一個國家的城市體系,不管是中心城市或一般城市,各自具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和資源,因此足以形成良性的城市發展狀態,各類型的城市各得其所,相互支撐;同時在諸方面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城市,成為國家城市體系的象征,參與或領導國際城市體系的發展。第三,國內城市體系與國際城市體系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前述大都市中,巴黎的內在封閉性,既顯示了建構者傾盡國內資源建造國家都會的能力,也顯示出巴黎缺少匯聚國際資源而難以呈現開放性。像阿姆斯特丹、倫敦、紐約那樣,既在國內成為領袖群倫的大都會,又在國際社會為城市的發展垂范。第四,城市是否呈現為一種不斷尋求發展的源頭活水狀態。一座城市,從大歷史的角度講,如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必須經歷古典城市向現代城市的結構性變遷;如果是一座新興的城市,必須建立有效匯聚國家和全球資源的現代城市機制。換言之,城市必須將自己置身于發展的演進歷程中。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城市自身謀劃的結果,也是國家政策設計與實施的產物,更是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主動融入世界競爭洪流之中尋找發展機遇的成就。可見,城市在國內和國際競爭中力拔頭籌,不是幸運的惠賜,而是力爭上游的結果。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國家的優勢直接體現為城市體系的優勢。回想古典時代的城市,凡是那些偉大都會展現的壯麗與輝煌,背后都是一個偉大文明在支撐著。面對現代城市間的激烈競爭,凡是那些足以成為世界范圍內令人艷羨的典范性城市,背后也都與所在國家的現代崛起緊密聯系在一起。原因在于,城市的結構與國家的結構目的高度一致。這兩種組織結構,都是為了提高人類活動績效的組織性建制。一方面,“城市通過它集中物質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類交往的速度,并將它的產品變成可以儲存和復制的形式。通過它的紀念性建筑,文字記載,有秩序的風俗和交往聯系,城市擴大了所有人類活動的范圍,并使這些活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城市通過它的許多儲存設施(建筑物,保管庫,檔案,紀念性建筑,石碑,書籍),能夠把它復雜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往下傳,因為它不但集中了傳遞和擴大這一遺產所需的物質手段,而且也集中了人的智慧和力量。這一點一直是城市給我們的最大的貢獻。”[15](P417)另一方面,國家是“政治體中特別與維持法律、促進共同福利和公共秩序以及管理公共事務有關的那一部分。國家是專從事于整體利益的一個部分。它并不是一個人或一批人,它是聯合成一個最上層的機構的一套制度:這種藝術創造物是由人所建立的,它使用人的腦力和精力,并且如果沒有了人,它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它卓越地體現了理性,構成一種不具人格的、持久的上層建筑,這種上層建筑的作用可以說在次要的程度上是理性的,因為在其中受法律和一個普遍條例體系約束的理性活動,同我們個人生活中的理性活動相比,是更加抽象、更少摻有經驗和個性的偶然因素,同時也是更加冷酷”[16](P15)。國家組織結構同城市組織結構一樣,具有理性和高效組織人的集群性活動的特質。當然,國家與城市不是直接同構的,尤其是國家與城市發揮其功能的方式大不一樣。

由于城市與國家在組織旨趣上的某種一致性,可以說,國家的興衰系于城市的興衰,人類的未來與城市的健康發展緊密關聯。在現代國家間的激烈競爭中,國家如何部署城市化發展的戰略,涉及國家競爭戰略是否得當的大問題。國家間競爭的優劣,在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上明顯分出了高下。恰當的城市發展戰略,是恰當的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城市戰略之所以構成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城市發揮著村莊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為形,化能量為文化,化死的東西為活的藝術形象和音標,化生物的繁衍為社會創造力。必須創立起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使之能處理現代人類所掌握的巨大能量:這種創立絕不亞于原先把發展過大的村莊及其堡壘改變為起核心作用的高度組織起來的城市那樣大膽,不創立這種新的組織形式,城市不可能行使積極的功能。”[17](P419)正是因為城市的“人文化成”效應,讓城市走過了數千年的歷程,并一直扮演著人類生活中重要的角色。“城市最終的任務是促進人們自覺地參加宇宙和歷史的進程。城市,通過自身復雜和持久的結構,城市大大的擴大了人們解釋這些進程的能力并積極參加來發展這些進程,以便城市舞臺上上演的每臺戲劇,都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輝,明確的目標和愛的色彩。通過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傳遞和技術上的精通熟練,尤其是,通過激動人心的表演,從而擴大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范圍,這一直是歷史上城市的最高職責。它將成為城市連續存在的主要理由。”[18](P422)物質性的城市與精神性的城市相互支撐、內在嵌合,成為國家乃至世界仰賴城市的緣由。一座城市,正是由于它的物質性力量,顯示了這座城市對人們世俗生活方方面面的實在作用與強大影響;一座城市,也正是由于它的精神、文化能量,呈現出激發人性光輝、崇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偉大,從而促使人們超越當世當時的狹隘眼界,進入大化流行的宇宙境界。可見,城市是否能夠發揮它的雙重功能,對于國家的昌盛或衰頹,對于人類的品質升降,具有多么重大的影響。

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中國需要自覺推動古典城市體系向現代城市體系的自覺演進,這是古典城市極為發達的國家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這種演進之所以是“自覺”的,是因為它建立在古典城市體系里已有的社會自生自發秩序和人為結構的基礎之上。古典與現代之間,并不是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的。無論是標榜除舊布新的思想文化潮流,還是以實現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的城市化建設,一旦脫離古典、傳統與本土性,必然失去穩步發展的根基。但若一味執著于古典,但凡傳統的東西,不論糟粕還是精華,一律賦予當下適用性,就必然逃不出古典城市文化的牢籠,而難以重視城市在現代處境中所出現的新活力與新氣象。另一方面,中國需要處理現代轉型過程中城市建設的諸種復雜問題,這些問題異常棘手,以至于不得不認真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毋庸置疑,城市化為中國帶來的不應只是高速增長的GDP,不應呈現為經濟領域的巨大投資泡沫,更不應是貧富差距急劇擴大造成的不均衡現象。當代中國城市化的良性發展,必須體現為充分兌現的城市居民權益、城市生活為居民帶來的滿足感與幸福感以及物資豐裕與精神富足的城市公共生活。再一方面,中國需要從更為廣闊的視野確立更為高雅的品位,奠定城市發展的戰略,拒絕追逐超大城市的簡單規模化發展方式,為城市的健全發展確立合理進路。據此,再回到推進城市“自覺演進”的主題上,城市體系由古典到現代的變遷,不是一種依托解構手段來主導的進化過程。推動城市“自覺”演進的重點應當在于維護——維護城市獨具一格的氣質、維護使城市得以長久矗立于世界的城市文明。這樣的維護不是守舊,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以維護為手段來保存城市內部體系能夠自主更新、自主接受和適應內外環境變遷的原初活力,當遭遇城市化發展的瓶頸期和攻堅期時,城市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和資源儲備來實現自我調整和自我突破。

有論者指出:“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和體制轉型的關鍵期,由于多種原因,城市自成體系,城市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嚴重,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區域大戰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這不符合我國加入WTO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所以改變城市獨立發展型模式和依附型發展模式成為必然,走區域城市分工合作、互動共生、協調發展之路才是正確的選擇。”[19](P89)只是,城市發展模式還應當放到更為廣闊的全球視角重構,放到中國城市為全球城市發展做出獨特貢獻的高度再造,這樣,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才能具備更為深厚的動力、更為光明的前景。中國古代城市留給人們的榮光記憶也就具有轉化成為當代真切自豪的強大理由,城市與國家的互動才能展現更為輝煌的前景。

[1][2][3][8][9][15][17][18]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4][5][6][7][10][11][12][13][14] 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6] 馬里坦:《人和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9] 何一民:《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tate:A Modern Apocalypse

HUANG Xuan1,REN Jian-tao2
(1.School of Gover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the engine of China's development.To understand urbanization precisely,it's necessary to refer to the grand historic background of modern world.Urbaniz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n force for the rising of all the modern states,within which,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from ancient forms to modern forms has decisive effects on whether the city is able to propel the state's modern development.The system of modern city provides tremendous impetus for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spects in the state system,including politics,economy, culture,technology,education,and gives suppor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e's power system. A city'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status,characteristics,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s determin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ity in competitions.Whether a state is capable of achieving a development pattern,whereby large,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play their proper roles while rejecting central cities that consume most of the resources,is not only essential for a healthy city system to encourage mature national development,but also a guarantee for the state's prosperity.

city;ancient cities;modern ci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tate

黃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北京100871);任劍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872)

(責任編輯 林 間)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代國家建構理論研究”(10AEE003)

猜你喜歡
國家發展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激情99|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亚洲不卡网|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欧美笫一页| 婷婷午夜天|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黑丝一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精品.com|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中文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jizz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99爱在线|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欧美综合激情|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不卡在线看| 日韩第一页在线|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