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浙江”建設迎來春天
唯有以人為本、立足民心、時刻鐫刻著人民的法律,才能為人民所鐫刻、所信服、所尊崇,才是最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法律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深化“法治浙江”建設,不僅老百姓反映強、呼聲高、期待大,而且受到各級黨委政府愈來愈多的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司法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前不久召開的高規格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又專門強調部署。借此種種東風,推動浙江政法工作、改革司法體制,直至全面實施依法治理,力爭早日建成法治浙江、平安浙江,應該說,我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與有利條件。
法治精神的弘揚將呈現出新面貌。“崇德明禮民安定,尚法守制國昌隆”。法治精神的有無及強弱,是決定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與根基。人們對法治精神的理解與認同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加大法制的宣傳教育和法律的有效實施,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律意識,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法律才能深入人心,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才會真正建立。馬克思曾經說過,“在民主的國家里,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里,國王就是法律。”只有當人們以法律為一切行為規范的最高準繩,形成人人學法、人人遵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會不斷呈現新面貌。“兩富”現代化浙江建設的提出和實施,就是要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促進一個具有浙江特點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不斷形成。
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將取得新成就。加強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基礎。既要強調提高立法的科學化,也要重視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立法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切實增強法律法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民主化不僅指立法過程要擴大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而且要求所立之法以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唯有以人為本、立足民心民意,時刻鐫刻著人民的法律,才能為人民所鐫刻、所信服、所尊崇,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持續推進、長盛不衰。必須不斷加強有關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保護生態環境、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以及規范制約權力等領域和方面的立法。浙江當前的重點就是要不斷完善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健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工作機制,著力提高立法質量。
依法執政與依法行政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在我國,行政機關承擔著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大量而繁重的治理任務,實施80%以上的法律法規,其行政能力和執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只有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才能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各級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浙江明確提出制定實施法治政府建設標準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切實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人民群眾在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方面將實現新突破。司法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年來群眾對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權。必須大力改進司法工作作風,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切實解決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司法活動必須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大力推進司法公正和司法公開,以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司法公開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努力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經得起法律的拷問、人民的拷問和歷史的拷問,使公正司法成為引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