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胡蕾 邵夢夢 葛思羽 鈄利珍
浙商已經成為全國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投資者、經營者群體。目前浙江省平均每萬人有市場主體476戶,遠遠高于全國263戶的平均水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的發展時期浙商的思想狀況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需要我們更進一步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
在國內的研究中,有學者對浙商的經濟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進行了研究。楊軼清就曾指出,浙商民營企業綜合實力持續領跑全國,但浙商的平均學歷亦明顯低于全國私營企業主平均水平。本課題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從不同方面調查浙江商人群體的價值觀。

圖/金川
女性創業者增多,男女性別比趨均衡。在本次904名調查對象中,男性為524人,占比58%;女性為380人,占比42%,女性與男性的數量較為接近。女性企業家以其獨有的特質,開始撐起半邊天,且其在創業過程中的優勢也逐漸顯現。
創業群體趨年輕化,40歲以下占70%以上。在接受調查的904個樣本中,從創業者的年齡看,40歲及以下的人有627人,占總人數的69.4%,其中30歲及以下的有373位,占總樣本的41.3%;31至40歲人群,占總樣本的28.1%。41至50歲的人群,占總樣本的19.6%,51歲及以上的占11%,而61歲以上的只占1.2%。30歲以下的浙商已經嶄露頭角,與30至40歲年齡段的企業家一起成為浙商的主流。
創業者知識層次高,半數人接受過大學專科以上的教育。在接受調查的樣本中,接受過大學專科以上教育的創業者人數為455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0.3%,其中又以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為主體,接受過本科教育的為295人,占總樣本量的32.6%,占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64.8%。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創業人群還是非常稀少的,只有20人,占2.2%。與1995年全國和浙江省工商聯所做的浙商調查以及2003年的調查相比,浙商年輕化和高學歷的趨向異常明顯。
超越父輩,六成以上創業主體來自于農民和工人家庭。調查顯示,39.2%的創業人群來自于農民家庭,21.8%的創業人群來自于工人家庭。有14.8%的創業人群來自于私營(民營)企業主家庭;還有24.2%的人群則來自于國家與社會管理人員家庭、教師和科技人員家庭、一般干部和辦事人員家庭、下崗職工和自由職業家庭。
大多處在創業期和成長期,一半以上企業為3年以下。調查顯示,72.5%的企業處于創業期和成長期,其中處于創業期的企業36.5%、處于成長期的企業36.0%,而處于成熟期的企業只有17.4%,處于持續發展期的企業僅10.2%。企業的經營時間也相對較短,小于等于1年的企業27.9%,1-3年的企業25.7%,4-5年的企業21.8%,6-10年的企業14.3%,10年以上的企業僅占9.6%。
大部分浙商從事經營活動的目的是為實現自我價值。調查顯示,從事經營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豐富生活(56.5%)、發展自己(48.1%)、為社會作貢獻(45.8%)、多賺錢(44.1%)、出人頭地(39.6%)以及其它(38.1%)。越來越多的人的創業目的轉向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問及“創業至今,您的創業價值觀是否有變化”時,29%的選擇有變化,最初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近年來越來越轉向自我價值的實現。受訪的41.3%是30周歲以下的浙商,是“80后”。“80后”不再是以糊口為目標,而是在尋找實現自我價值、自我發展的最優途徑。
對待金錢的看法更趨理性。調查中,45.6%的人認為金錢不是所有的財富,沒錢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很富有,只有29.1%的人認為沒有金錢什么都做不了,7.1%的人認為“看情況,有錢的時候錢就不是所有,貧窮的時候錢就是所有”。同時,大多數浙商會把多余的錢用于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當問及“如果您有多余的錢,您通常會怎樣”,選擇投入企業、擴大再生產和投資于其它項目的分別為23.3%、24.8%。用于消費的占“26%”,還有14.5%的人選擇儲存起來;只有11.4%的人選擇奉獻給社會,參與公益事業,這一比例雖然少,但有進步。
文化提升需求強烈,青睞大學培訓班。87%的人認為,企業家文化素質對企業發展有影響,其中16.7%的人認為有巨大影響、54.9%的人認為有較大影響,只有4.5%的人認為沒有影響。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理念,許多價值理念正是企業家從自己的經營實踐中感悟、提煉出來的。也即領導者個人極力提倡和崇尚的價值理念成為企業文化的主要來源和構成。在文化素質的提升上,80.1%的人希望強烈或較強,14.6%的人希望一般,希望較小和沒有希望的只占了總體的2.9%和2.4%。從數據中不難發現,對于大多數浙商來說,他們希望通過培訓學習和繼續教育等,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戰略思維,開闊眼界思路,提高管理經營能力水平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
企業創業初期企業家或許可以憑借敢想、敢干、敢堅持的拼搏精神,但企業做大做強更多要靠企業家的人格品質。目前仍有不少人把財富的取得歸功于好運氣、好命運;在市場競爭中,少數人還存在著極端的個人主義,缺乏互利共贏經營理念;不少人眼光不夠長遠,存在著“小富即安”思想,等等,這都迫切需要加以引導,形成正確的財富觀、發展觀、義利觀、創新觀、人才觀。
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浙商需要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比如“共同富裕”這一最終目標就要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體現出來。要按照市場引導積累財富,并創造財富;要增強社會使命感,學會分享,倡導做幸福企業、做和諧企業。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本次調查顯示,多數浙商認為,造成當前產品安全與環境責任問題的首要原因就是相應的法律法規滯后,政府監管不到位(共有74.1%的人選擇此項)。同時,完善、規范的市場經濟必然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為市場主體的,而現階段大多中小企業還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重視處理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不重視對職業經理人的培育等,使員工感到不能獲得尊重、不能實現自我。對具有一定規模的浙商企業而言,要加快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優化管理機制。
調動多種手段,為價值引領營造良好氛圍。當前,媒體過多地渲染了個別人士的不良社會行為,這雖滿足了新聞的獵奇,但對社會的價值引導卻有著諸多不良的影響,容易激發社會的仇富心理,也引起社會對企業主的反感。要廣泛宣傳創業創新的典型,弘揚創業者的崇高思想和優秀品質,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進行價值引領。
重視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是企業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的總和,通俗地說它是企業發展的一種沉淀、一筆財富,同時更是一種資源。它凝結了在企業的成長、發展過程中一代代創業人、守業人的寶貴經驗、優秀的品質。良好的企業文化是隱性知識共享的軟環境,無論是對員工還是企業主都具有強大的價值、行為導向功能。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廣大浙商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參與者。企業文化建設無疑是加強浙商價值引領的一個極為重要而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