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國 徐樂蔚 倪焱
低碳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
——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張偉國 徐樂蔚 倪焱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關鍵是利用新能源技術和制度的創新,達到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旅游研究院(2011)對浙江旅游業特別是近30年發展歷程作了系統性梳理和總結,認為浙江已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業發展之路,形成了旅游產業發展的“浙江模式”,其基本內涵為“一好二強三高”:“一好”指協調性好、“二強”指內生性強和創新性強、“三高”指市場化程度高、融合度高和開放度高。
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有很多,關鍵是研究的出發點不同、旅游地的基礎不同、政策導向不同,便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對于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的理論出發點主要有產業經濟學、環境生態學、競爭優勢理論等。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出發的模式有“旅游產業系統演變的理論模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旅游產業集群模式”等。旅游產業系統演變的理論模型應用產業系統演化理論和協同動力機制理論構建,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27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和功能融合等三種方式,實現產業的無界化。旅游產業集群模式包括城市型、景區型、社區型等三種類型,充分利用地域旅游資源的優勢,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激發創新能力,增強集群競爭力,驅動旅游產業集群的協同演化。
從環境生態學角度出發的模式有“循環經濟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國家公園體系發展模式”等。在貴池霄坑村旅游循環經濟與低碳旅游模式中,以低碳旅游理念為指導,利用低碳技術,發展低碳旅游交通和設施,并通過沼氣技術實現旅游經濟的循環。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模式中,由社區參與、社區收益、社區培訓、社區組織等內容組成。國家公園體系發展模式是基于非盈利性的發展思路,環境利益重于經濟利益,政府大力支持,國民積極參與。
從競爭優勢理論出發,中國旅游研究院提出了旅游業發展的“浙江模式”,認為它是浙江省旅游業發展經驗的綜合體現,包括政府調控、企業發展、產業運行等模式。該模式的形成基礎是區域旅游開發理論和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形成機制是建立在波特的鉆石模型上,考慮政府、企業、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機會等因素。
對于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內涵研究,張谷(2010)認為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一般是指在特定的時期一個國家(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包括旅游產業發育和演進兩層內容。旅游產業的發育是指旅游產業的形成方式,即在一定經濟條件下旅游產業以何種方式形成和發展;旅游產業的演進則是指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后,應以什么樣的方式促進旅游產業向高度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從低碳經濟理論的角度出發,浙江旅游業發展應首先考慮旅游過程中碳排放量的最小化,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浙江低碳旅游發展應走“政府引導下的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政府引導”主要是通過旅游政策或規劃來引導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特別是將碳減排技術運用到旅游產業中,形成低碳旅游交通、低碳旅游建筑、低碳旅游產品等。“政府引導”還體現在對游客旅游過程中低碳化消費方式的引導。
“產業融合”是產業演化的高級表現形式,本質是創新。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是旅游行業與相關產業的優勢互補,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發揮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創造低碳的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產品和旅游模式,以達到共同發展、互利互惠的目的(見圖1)。
在浙江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角色經歷了三個階段:起步階段,搭建管理機構;成長階段,培育市場主體;提升階段,營造發展環境。目前在發展低碳旅游的背景下,政府應從引導發展、科學規劃、公共服務等方面入手,大力扶持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

圖1 政府引導下的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圖
引導發展。浙江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旅游健康發展的文件,如2007年出臺《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從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旅游區建設、經營與服務、制度與管理、生態教育、社區共享等七個方面,對生態旅游區的建設進行量化考核評估。在低碳旅游建設的背景下,浙江省應出臺《低碳旅游區建設與運營規范》的地方標準,對于達到一定標準的旅游景區可評定為“低碳旅游示范區”,而對于達到一定標準的旅游酒店可評定為“低碳旅游示范酒店”。低碳旅游示范區的評定細則可從“旅游交通、旅游建筑、廢棄物處理、低碳教育”等方面入手,構建量化的評分體系;低碳旅游示范酒店的評定細則可從“建筑材料、能源消耗、一次性用品消耗、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入手,構建量化的評分體系。對于已評定的“低碳旅游示范區”、“低碳旅游示范酒店”,相關政府部門可給予稅收優惠、扶持資金等予以鼓勵和發展。同時通過第三方機構、游客和旅游主管部門對低碳旅游示范區和酒店進行考核,評定“低碳旅游示范區”、“低碳旅游示范酒店”給予獎勵。政府在引導低碳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還要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向民眾宣傳低碳旅游的重要性,編印低碳旅游指南手冊,向民眾倡導的低碳旅游方式主要有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不亂扔垃圾、少浪費、少開車、多走路、多騎車、自帶洗漱用品等。
科學規劃。在低碳旅游建設的背景下,科學規劃的出發點不僅僅是前面所提到的幾個方面,而是從旅游景區(景點)、酒店、道路、設施的建設規劃開始,堅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理念,使用低碳建筑材料、采用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收集雨水循環利用、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目前浙江省旅游局根據各地旅游資源特色,正在打造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湖州市為省級鄉村旅游提升發展專項改革試點市、桐廬縣富春江(蘆茨)區塊開展省鄉村慢生活體驗區試點。
公共服務。旅游公共交通服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旅游企業使用新能源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調整能源供應結構。目前,浙江省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占到95%以上。根據浙江省可再生資源發展戰略目標,到2015年可再生資源開發量占到全省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在6%以上,2030年達到8%以上。2010年杭州西溪濕地已推出低碳旅游路線,用“漕舫船”取代“旅游大巴”,經測算,30公里的行程,45座旅游大巴共排放27kg的二氧化碳,而漕舫船的碳排放量不到13kg。
在低碳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旅游企業是主體。如何才能讓旅游企業在發展低碳旅游的過程中獲益,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府扶持,更可持續的途徑是產業融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
技術融合。在技術創新或管理創新的推動下,通過技術的滲透融合,將原屬于不同產業的價值鏈活動環節全部或部分無摩擦地滲透到另一產業中,相互交融,形成新型產業。旅游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提供特色旅游產品,而新能源的創新是其他行業的核心技術,因此低碳旅游發展需要技術融合,如何利用低碳技術來發展旅游成為關鍵,如低碳的旅游交通需要應用新能源技術、低碳的旅游建筑需要應用低碳建筑材料。
資源融合。資源融合主要是指旅游產業通過與低碳產業的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低碳概念的旅游產品,豐富旅游資源,擴大旅游產業邊界。低碳的綠色建筑、新能源基地、循環經濟、農業基地等都能成為旅游資源。例如,括蒼山的大型風電場擁有35座風力發電機,是世界相對海拔最高的風電場,旋轉的風機與絢麗的自然風景交相輝映,已成為括蒼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功能融合。功能融合主要指產品在原有的功能基礎上,有意識地融入旅游功能,增加效益。其實,功能融合是建立在資源融合的基礎上,只有當資源能為旅游所開發,功能方可融合。例如,現已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千島湖”,在開發之初的主要功能是水力發電。
浙江旅游發展到目前階段,需要從旅游資源開發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旅游效益增加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型。低碳旅游發展模式就是降低碳排放量,保護旅游生態環境,確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浙江低碳旅游的發展道路,初期需要通過政府的力量將旅游企業和相關產業引導至低碳旅游之路;中期需要產業融合,通過市場的力量,讓企業自愿地發展低碳旅游;最終,游客成為低碳旅游發展的踐行者。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