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江振林 潘毅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的重要施政目標。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成功探索者,理應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從目前情況看,各地政府都十分積極。但能否構建一套指標體系,來對浙江及各地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進程作出科學、客觀、全面的評價呢?本文就這個問題作了些初步研究,以期拋磚以玉。
充分體現打造經濟升級版目標指向的要求。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必須推動增長方式、發展動力、市場主體、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五方面歷史性轉變。一是體現加快推動要素使用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突出效率提升、要素集約節約利用方面的指標;二是體現加快推動經濟增長從“出口+投資”拉動向“投資+創新”推動轉變,突出創新驅動方面的指標;三是體現加快推動所有制結構從較單一的依靠省內民企為主的內源式發展向依靠更加開放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轉變,突出對內對外開放縱深拓展方面的指標;四是體現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從低端產業和價值鏈底端向中高端產業和價值鏈高端轉變,突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面的指標;五是體現加快推動經濟發展布局從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變,突出城市化方面的指標。
突出關注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根本目的。衡量一個經濟體發展成效,經濟總量、經濟增速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看能否創造就業和促進收入增長。因為只有就業和收入的穩定增長,才能最終保持一個經濟體供給面和需求面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收入角度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果,除了國際公認的人均GDP指標,應更多地看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情況,相應加大民生改善方面的指標權重。
更多采用結果性指標,以鼓勵各地發揮優勢差異化發展。由于各地資源稟賦等發展條件各不相同,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具體路徑應該因地制宜。盡量不拘泥于各種產業結構性指標,主要經濟運行的效率效益。況且,在目前的統計體系下,一些所謂的高技術企業可能只是高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相反一些所謂的傳統產業中的企業也可能居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價值鏈頂端。因而,簡單地認為高技術產業比重高就一定產業層次高往往會有失偏頗。打造經濟升級版過程中,不同地區具體的產業結構,不具有可比性。追求打造升級版的目標,不是強求產業結構演進路徑、升級過程的整齊劃一,而應當聚焦到打造升級版的實際成效,選擇更具公平性、可比性的結果性衡量指標。從投入產出角度衡量,不同地區打造升級版的成效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到效率效益的提升上。套用著名的“白貓、黑貓”論,只有投入產出效率效益的提升,才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正途。
既要采用國際通用指標,又要依據發展階段實際作適當修正。有些國際通用的指標,完全照搬可能尚不適合當前發展階段的國情省情。比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是衡量產業結構水平的國際通用指標,但純粹用這一指標比較,在我國、浙江省會出現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反而服務業比重高的現象。又如,城市化率是國際通用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但目前我國以常住人口口徑的城市化率存在虛高狀況,而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又嚴重低估。在用這兩大結構性指標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
基于前述考慮,建議用“一攬子環境控制指標、兩大結構指標、三項收入指標和四方面效率效益指標”等十項指標作為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進程的度量標尺(詳見下表)。
良好的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生活質量,是升級版的底線。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必須以綠色發展為硬約束,高標準要求生產生活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讓人民擁有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和蔚藍的天空。目前浙江主要污染物排放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巨大,單位生產總值SO2排放量是美國的5倍、德國的10倍、日本的30倍。土壤、空氣和水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建議進一步擴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的范圍。在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等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基礎上,可增加2.5以及土壤質量等關鍵生態環境領域的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以此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結構調整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核心內容,城市化和服務業主導是浙江經濟結構躍遷的“牛鼻子”,也是升級版的戰略重點,必須抓好。建議以兩方面的宏觀指標衡量結構的變化:
城市化水平。建議采用城市化率以及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差兩方面指標來度量城市化水平。目前現代化國家城市化率大多在70%以上,若未來時期浙江省能保持目前城市化推進速度,預計經過努力2020年有望達到70%左右。鑒于目前以常住人口口徑的城市化率存在虛高狀況,而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又嚴重低估,為尋求相對合理的評價城市化水平指標,建議在用常住人口計算城市化率的同時,增加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的差值指標來綜合考量“人口城市化”進程。2012年浙江按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63.2%,但按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僅為31.41%,差距有31.79個百分點,可見,人的城市化更加任重道遠。
服務業發展水平。從世界范圍看,服務業占GDP比重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度量指標。但就目前發展階段而言,僅比重指標可能有失偏頗,建議再增加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指標綜合考量服務業發展水平。目前國際發達經濟體服務業占GDP比重普遍在70%以上,浙江在2020年之前應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服務業占GDP比重目標設定為超過50%,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應達到60000元以上。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是升級版的核心,也是度量物質富裕的重要指標。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三項收入指標必須達到相對較高的地位。建議到2020年實現三項收入指標的倍增,均比2010年翻一番。

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十項衡量指標
人均GDP。這是衡量區域經濟生產生活水平的綜合性指標。目前國際上現代化的門檻約20000美元。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為10052.45美元,動態考慮匯率和常住人口增速放緩等因素,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GDP應超過20000美元,才能實現比2010年(6490美元)翻一番的目標,達到與目前發達國家(地區)相當的現代化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是反映城市經濟發達程度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指標。從國際比較看,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大多為其人均GDP的50%以上。2013年浙江省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到2020年該指標須達到55000元以上(2010年不變價),年均增速應高于7%,才能在2010年(27359元)基礎上完成翻一番目標。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這是反映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指標。2013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106元,到2020年要達到24000元以上(2010年不變價),年均增速應高于7.4%,才能完成在2010年(11303元)基礎上翻一番目標。
質量效益指標是反映創新驅動成效和集約節約發展的重要度量指標,也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必然要求。各地產業結構差異明顯,若從產業結構和價值鏈方面進行比較,很多地方的高技術產業并不是真正的技術密集環節,有些傳統產業也有一些處于價值鏈中高端的環節,很難科學統計和評價。建議從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附加值以及土地和能源投入產出等方面指標度量效率和效益提升。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這是反映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2012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與廣東相當,但分別比江蘇、山東低27.9%和40%,約為美國的1/5,日本的1/4。建議到2020年浙江省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要努力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約25萬元),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縮小一半。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這是反映工業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指標。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只有19.6%,分別比江蘇、廣東、山東低2.99、4.25、1個百分點。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工業增加值率均在45%左右。建議到2020年浙江省應力爭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一半,爭取達到30%以上。

圖/新華社
單位建設用地GDP。這是反映土地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2010年浙江省單位建設用地GDP為19.59萬元,根據“畝產倍增計劃”,2020年全省單位建設用地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32萬元/畝。同時,全省單位工業用地總產值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338萬元/畝。
單位GDP能耗。這是反映能源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產業結構優劣的重要表征指標。2012年浙江省單位GDP能耗為0.59萬噸標準煤,領先于江蘇、山東等發達省份,但仍比發達國家高出1.5-2倍。建議未來總體保持目前削減速度,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46萬噸標煤的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