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改委外資處、《浙江經濟》雜志社課題組
對于一個事物如何向更有效的方向發展,需要一個評估指標體系建設,以此對一個事物進行預測和評價研究。開發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就是為了對開發區(園區)進行一個有效的評價,將影響開發區(園區)的各個因子分解成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并對指標體系中每一構成因子賦予不同的權重,以此評價開發區整體發展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引導。
完善的開發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是引導開發區(園區)不斷提升綜合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響應省政府對開發區管理實行末位淘汰機制,激勵彼此間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重要基礎。
目前,對于開發區(園區)的發展評價,國家商務部、省商務廳、省經信委、省統計局等部門均有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這給我們在構建開發區(園區)健康發展評價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早在2002年,國家商務部就制定出臺了“國家級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斷進行修訂。2011年,該指標體系進行了最新的修訂,更名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此次修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與舊體系相比,具有四個特點:一是突出國家級開發區在發展中經濟、科技、生態、社會以及體制創新等方面的特點,使之區別于一般的行政區域。二是指標設置力求簡單、適用、易操作,與國家現有統計指標體系銜接,以符合指標的標準化原則。三是以定量指標為主,以定性指標為輔,能夠定量的盡量采用定量指標,無法定量又反映開發區特色必備的指標,采用定性指標。四是評價體現總體評價和分類評價,既要計算綜合指數又要計算分類指數。新指標體系由過去的8大類、97項指標減為5大類、93項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發展和體制創新五方面的內容。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為進一步推動工業園區轉型升級,加快提升全省工業園區發展質量和水平,制定了《浙江省工業園區綜合評價辦法》對全省40家工業園區進行測評。該綜合評價體系由規模效益、結構優化、自主創新、資源節約和工作推進等5個一級指標組成、下設18個二級指標,其中大部分為定量指標、工作推進為定性指標。
浙江省商務廳對其管理的65家省級以上開發區進行綜合考評,以探索建立開發區爭先進位、末位退出機制,實現全省各開發區之間的比學趕超。該考評指標體系設定4類目標、38個單項指標,權數總值設為1000。4類目標為經濟規模、發展質量、綜合效益和增量增速,權重分別是300、250、250和200。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設計了一套反映開發區(園區)規模及經濟總量競爭力、產業集聚及集約發展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公共服務及社會影響競爭力的指標體系,以全面反映浙江開發區(園區)的競爭力水平,促進開發區(園區)的轉型升級。這套體系共計3個層次,包含4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各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二級指標權重為28∶32∶29∶11。
這幾種評價體系都是具有特定的評價對象,將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之后進行測算和排名,以此對開發區(園區)發展現狀、個體綜合發展水平做出一定的考量。本課題研究的浙江開發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與上面所列的指標體系一脈相承,但在對象以及作用上存在差異,試圖構建一個理性反映全省全部開發區(園區)發展質量的評價體系,以有效地指引開發區(園區)的整合提升。
本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所在:(1)本次研究對象包含117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范圍大于其他評價的統計對象。(2)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建立投資規模、技術水平、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擴區升格標準,為開發區實施動態管理、動態調整——設立、升級、擴區、調整區位等提供參考依據。
當前浙江開發區發展問題包括土地利用、產業層次、集聚集約能力、創新能力、開發合作等方面,指標體系的構建就是為了解決當前開發區所面臨的問題,以進一步引導開發區(園區)有序健康發展,規范開發區設立、擴建、調整區位,為開發區(園區)轉型升級服務。
開發區(園區)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存在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指標體系涉及的內容廣泛,但開發區(園區)的統計數據目前還并不完善,很多涉及到的數據沒有權威部門的統計,無法獲取;二是評價內容涉及到較多的定性指標和人為的主觀評價,難以進行量化,對于數理模型來說,必定要將這些定性指標進行主觀的賦值,因此也就對這個結果產生一定的非客觀性;三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開發區(園區)深化整合提升,也就涉及到在時間維度上的縱向評價,而時間上的跨度在指標體系中難以體現。這些問題都將影響指標體系的構建,但目前為止,數理模型仍然是最為有效的評價體系。為解決數理模型在指標選擇、權重賦予上的主觀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浙江開發區(園區)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系統性。開發區(園區)發展評價涉及的指標眾多,全部包含顯然范圍太大,在指標的選擇上既要有重點,又要體現全面性和系統性,以充分反映事物的整體特征。在選擇和評價上必須要抓住主要方面和關鍵因素,以較少的指標反映整個指標體系的系統。
——持續性。開發區(園區)發展評價體系既要反映當前的現狀,又要反映其增速,以體現發展的時間動態。
——公正性。作為第三方研究者,對于開發區(園區)的考評必須要做到公正二字,以使這個評價體系可以成為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落地方案的一部分。
——實用性。開發區(園區)發展的考評體系必須要實用,具有可操作性,是可以落實的,這就要求指標的選取必須是可測量和可定量的,可以進行賦值測算的。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的功能和原則的分析,對評價系統的指標進行擇選,確定綜合實力、發展績效、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等4個方面十余個指標構成開發區(園區)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一)綜合實力。綜合實力指標反映開發區(園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是評價開發區(園區)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包括經濟規模、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開發區建成面積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開發區(園區)的總體狀況,其中總量指標反映當前的發展情況、增速指標反映其未來的發展實力。
(二)發展績效。績效指標的選擇要注重經濟發展效益,包括產業集聚度、經濟密度、單位土地面積投資額、單位土地面積利潤、單位土地面積稅收,反映開發區(園區)產業發展的投入、產出以及對地區的貢獻。
(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開發區(園區)未來的競爭力所在,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比、新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比、R&D經費支出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研發人員在從業人員中占比等指標,反映開發區(園區)的高新產業和創新能力。
(四)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應包括發展潛力和生態環保兩方面。開發區(園區)作為特定的地理區域,其區位優勢關系到它的發展潛力,而體制創新是管理者賦予它的發展潛力。另外,生態環保指標包括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值耗水耗電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