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 范曉光 王平
加快推進“噸農業”向“克農業”轉型
李文峰 范曉光 王平
“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實現形式,可以成為實踐“農業必須強、農村必須美、農民必須富”的重要抓手
浙江在全國率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應實現將過去以“堆積狀態”銷售農產品為主的“噸農業”粗放型生產,轉變為高附加值產品的“克農業”精優特型生產,即農業生產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單純農業生產形態向融合經營形態發展,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克農業”是指集科技化、綠色化、特色化的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產業融合于一體的經營性農業體系。其核心內涵是以生產要素提升、科技創新和應用為依托,以綠色、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融合二、三產,經營農業和農村,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克農業”與“噸農業”區別在于:在經營理念上,“噸農業”以畝產量為指標,“克農業”則以畝均利潤為指標。通俗地講,就是“千斤田”與“萬元田”的區別。在經營模式上,“噸農業”主要為單純的農業生產形態,重點在生產和銷售;“克農業”則將農業與物流業、食品業、餐飲業、休閑旅游業融合發展,注重綠色生產、高附加值、產業鏈經營和市場營銷推廣。發展“克農業”更適合以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以及社區性、行業性服務組織等農業經營組織為主體。在生產要素上,“克農業”屬于技術——資本密集型農業,“克農業”對生產要素的要求比較高,科技應用比較廣,“克農業”的投入成本遠高于“噸農業”。
“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實現形式,可以成為實踐“農業必須強、農村必須美、農民必須富”的重要抓手。發展“克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收入倍增,有利于廣大農戶抵御自然風險,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浙江現代農業“兩區”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對一些農村、家庭農場和現代生態農業園的調查,浙江發展“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農民不想種地,因為不賺錢?!翱宿r業”對生產要素的要求遠遠高于“噸農業”,需要一定規模的良好土地、一定文化水平的勞動力和一定規模的資金投入來支撐。廣大農民雖然知道種養殖綠色、高科技、高品質農產品具有較高的收益,但是,受制于留守農村的勞動力素質低、戶均土地規模小、融資難等因素,普通農民不想種地,覺得吃力不賺錢。發達地區的農民寧愿通過土地流轉,輕輕松松賺點錢;欠發達地區農民則離鄉進城打工。雖然種地有政府補貼,但是生產資料價格等的上漲使補貼顯得杯水車薪,難以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家庭農場主想種地,但擔心土地流轉、自然災害等風險。家庭農場主對發展“克農業”有著較大的信心和預期。大多數家庭農場主已從現實生產中獲益頗豐,嘗到了甜頭,因此積極性較高。但是,目前土地流轉期限偏短、規模偏小、流轉成本趨高,以及融資、流轉到期后的資產處置、自然災害等問題,對家庭農場主的積極性影響較大,不利于家庭農場對發展“克農業”的規劃、投入、經營和持續生產發展。
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營銷手段落后。除了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公司,普通農民主要還是從事農業生產,較少涉及農產品加工,對農產品流通、營銷基本上還是沿襲傳統方式,大多數家庭農場也不例外?,F實中,經常存在綠色農產品比如高山蔬菜等因沒有足夠的量而運出去難,以及豐收了卻因缺乏渠道或知名度而銷售困難等現象。這些都將制約“克農業”的發展。
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對農業的影響不可小覷。2013年以來,浙江先后遭遇了“N7H9禽流感”、“豬漂流”、7-8月份的“高溫天”以及“菲特”臺風。這些不僅對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帶來較大沖擊,并對農產品的市場供應和食品安全提出新的要求。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樣具有較大的影響。
農民素質與農業現代化的矛盾依然突出。據統計,浙江2012年農林行業遭遇“人才荒”,僅農技推廣機構中農技人員的缺口就達2600多人,急需大量能在農村基層長期扎根的復合型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人才。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和文化程度的下滑造成農業科技推廣難度增加、經營方式落后,勞動要素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長期處于低水平,農民素質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完善和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免除經營者的后顧之憂。構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克農業”的土地流轉機制,包括出臺土地征集、招標、期限、規模、價格、融資、保護、退出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適度延長土地流轉周期,加大流轉規模,比如家庭農場以5-10年、500畝左右為宜。加強土地流轉管理,編制土地流轉價格指數,建立完整的土地價格監督系統,引導土地的合理、健康流轉。發揮村集體在農戶承包地流轉、土地用途監管中的作用,保障規范流轉、科學生產,避免經營者對土地的掠奪性開發,防止環境污染。應重視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退出機制,保障土地流轉的良性循環。在優化專業擔保公司擔保、公司擔保和自然人擔保等方式的基礎上,創新融資模式,探索家庭農場“生產要素包”融資模式,“生產要素包”由承包和流轉土地、勞動者及其技術、固定資產、保證金等構成,為農民融資擴大渠道。通過完善和創新機制,免除經營者的后顧之憂,促進經營者對“克農業”的長期規劃、科技投入、科學生產和經營發展。

優化農業資金配置結構,擴大發展“克農業”的資金來源。優化農業資金配置結構,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和現實農民、農業生產需求,調整政府支農資金的分配方向和額度,將有限的資金用到點子上,提高資金投放的精準度,充分發揮支農資金的實效。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設施農業設備等的補貼力度。探索對農業科技轉化和利用、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主體、綠色高品質農產品、優質品牌農產品、農產品流通營銷、農業產業融合等的補貼政策。探索從以面積計發向以產量、品質和品牌計發的補貼轉變。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激勵和促進作用,促進“克農業”的發展。
創新政府支農服務,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擴大政府支農的服務面,鼓勵城鄉企業建立服務于現代農業的營銷網絡和物流網絡。以政府購買服務或提供優惠政策等方式,大力培育從事高附加值農產品銷售的物流、營銷企業。探索推進“克農業”產品市場營銷推廣工作,借鑒政府旅游市場營銷推廣經費的辦法,建立“克農業”產品市場營銷財政投入機制,也可以將此與旅游市場營銷推廣經費進行整合,開展融合、捆綁市場營銷。培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業態,減少流通環節;推廣應用烘干加工、農產品清選分級、儲運保鮮等設施設備,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系統,加強農業流通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鼓勵開展設施農業設備金融租賃業務。構建發展“克農業”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農業自然風險預警預案機制,設立重大自然災害救援基金,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增加險種和額度,完善再保險制度。通過創新政府支農服務方式,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