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東,王 沁,張盛超,于曉蕾
(遵義醫學院 教育教學質量控制中心,貴州 遵義563099)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先后出現以大學為基礎的創業活動,即利用自己的學科、人才資源和自身特色等優勢進行創業活動,它不僅成為現代創業的發生地,而且還開創了大學生創業活動的新篇章——科技創業。所謂大學生科技創業就是大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從事與之相對應的創業活動。而大學生科技創業環境則是大學生在進行科技創業活動和實現其科技創業理想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能夠利用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大學生科技創業環境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的開展,創業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科技創業的效果,同時大學生良好的創業活動對科技創業環境又具有一定促進和優化的作用[1]。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科技創業的現狀,以貴州省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經專家論證的自制問卷對貴州省8 所高等院校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隨機抽取了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財經學院、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六盤水師范學院和畢節學院等8 所院校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各500 名在校大學生。調查對象所學專業涵蓋人文學科(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科(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近60 個本科專業及方向。
在分析Devi R.Gnyawali & Daniel S.Fogel[2]和GEM(全球創業觀察)關于創業環境由5 個構成和最具影響的9 個方面以及蔡莉[3]等文獻的基礎上,從對大學生科技創業概念的認識情況、對大學生科技創業重要性的認識、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業的因素、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與活動開展情況等方面設計問卷,經課題組成員反復研究與論證,咨詢有關專家、預調查等最后確定53 項調查條目,其中基本信息5 項,主要內容48 項。開展為期1 個月的實地調查活動,利用Excel 收集整理數據,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 000 份,回收問卷3 800 份,回收率為95%;回收有效問卷3 446 份,有效回收率為90.69%。其中,男性1 759 人(51.05%),女性1 687 人(48.95%);省內生源2 836 人(82.3%),外省生源610 人(17.7%);人文學科(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科(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的在校大學生分別為756 人(21.94%)、891 人(25.86%)、528 人(15.32%)、564 人(16.37%)、98人(2.84%)、230 人(6.67%)、249 人(7.23%)和130 人(3.77%);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學院、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畢節學院、六盤水師范學院等8 所高校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分別為468 人(13.58%)、431 人(12.51%)、433 人(12.57%)、350 人(10.16%)、437 人(12.68%)、428 人(12.42%)、470 人(13.63%)和429 人(12.45%);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大學生分別為1 037 人(30.09%),1 238 人(35.93%),1 022 人(29.65%)和149 人(4.33%)。
2.2.1 對大學生科技創業概念的認識
542 人了解科技創業概念、內涵以及與一般創業不同,1 436 人基本了解,1 468 人不了解,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15.73%、41.67%和42.6%,如表1。

表1 大學生對科技創業概念、內涵以及與一般創業不同的認識情況
通過對比分析,χ2值231.646,p <0.001,說明上述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對科技創業概念、內涵以及與一般創業不同的認識存在差異。
2.2.2 對大學生科技創業重要性的認識
在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是否對國家做出貢獻和為社會服務方面,2 046 人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和為社會服務,703 人認為沒有,697 人不清楚。在是否有助于積累金錢和財富或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能實現自己養活自己的目的方面,1 721 人認為能,1 011 人認為不能,714 人不清楚;在是否實現自我、展示自我時,2 151人認為能,712 人認為不能,599 人不清楚。
2.2.3 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業的主要因素
一是傳統擇業觀念和身邊親朋好友如老師、親人、同學或朋友等影響大。1 254 人認為影響大,1 471 人認為影響不大,462 人認為沒有影響,462 人不清楚。至今仍有不少的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本人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無需進行科技創業教育活動,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是一種不務正業的活動和不得已才為之的下策,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仍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1 777 人認為身邊親朋好友如老師、親人、同學或朋友會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產生影響,923 人認為不會,746 人不清楚。二是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知曉率低。調查表明:大多數受訪者不了解國家、省、市、所在學校制定或出臺的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有關政策、措施以及提供的服務。三是對創業場地及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者居多。調查表明:為大學生科技創業提供的創業場地不僅數量少,而且地勢較偏僻,交通不便利,基本設施較落后,多數受訪者對主辦方提供的各種服務不滿意者居多數。1 906人認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業活動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僅626 人認為已經形成,914 人不清楚;1 784 人認為目前在我國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條件不成熟,988 人不清楚,674 人認為成熟;1 937 人認為科技創業場所的缺乏會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產生影響,857 人認為不會,652 人不清楚;1 648 人對所在學校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或實踐基地是不了解的,了解的僅有599 人,1 199 人不清楚;2 335 人認為大學科技創業園區需要建立,582 人則持不同看法,529人不清楚;僅有630 人對社會、學校為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提供的服務普遍滿意,1 321 人比較滿意,1 495 人不滿意。四是啟動資金少、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收效相對較快且風險相對較低的行業是大學生科技創業項目的首選。自籌資金仍是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業的無奈之舉。1 639 人選擇啟動資金少、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收效相對較快且風險相對較低的行業領域,1 011人不選擇,796 人不清楚;1 566 人選擇與所學專業相結合的領域,981 人不選擇,899 人不清楚;1 764人會根據自己對某一行業的了解程度來選擇自己的科技創業項目,882 人不會,800 人不清楚;1 295 人選擇創業大賽的項目,1 095 人不選擇,1 056 人不清楚。1 556人希望社會和學校能為其創業活動提供基金,但是由于目前能為大學生科技創業提供的基金少,加之門坎高,能申請到的大學生很少,于是1 628 人只好選擇自籌資金,否則大學生科技創業只能“望洋興嘆”。五是自主創業仍是大學生科技創業的首選,合作意識不強或缺乏合作伙伴。1 918 人認為科技創業合作伙伴的缺乏會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產生影響,856 人認為不會,672 人不清楚;1 876 人選擇團隊或與他人合作的方式,748 人不選擇,還有822 人不清楚;1 505 人選擇自主方式,1 015 人不選擇,926 人不清楚;1 403 人選擇加盟連鎖店的方式,1 027 人不選擇,1 016人不清楚。
調查還發現:網絡創業是大學生科技創業發展的新趨勢,是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中最喜愛的方式。
2.2.4 大學生科技創業的教育
一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理論滯后,不能滿足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的需要。通過對文獻的調查發現,在此期間,發表有關大學生創業的論文僅為4 223 篇,研究內容多數集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課程設置、實現途徑等方面[4],且主要以定性、抽象、理論描述的研究論文為主,而對影響大學生創業教育及活動的定量、實證、案例以及大學生創業教育成本收益等方面的研究論文比較少。二是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重視不夠。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校不僅沒有開設大學生創業有關課程,而且從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師,以本校從事學生就業工作指導的教師為主,很少聘請企業家、創業者、企業高管等人為大學生上課或開設講座。
2.2.5 大學生科技創業的內容與活動
首先,從大學生科技創業知識和經驗的掌握上看,1 527人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科技創業活動,994 人認為不會產生影響,925 人不清楚;1 867 人認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是有助于自己的科技創業,905人認為沒有,674 人不清楚;1 949 人認為相關科技創業知識的缺乏會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產生影響,794 人認為不會,703 人不清楚;2 002 人認為科技創業經驗的不足會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產生影響,818 人認為不會;2 086 人需要有專人對自己的科技創業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795 人認為不需要,565 人不清楚;1 819 人認為所在學校的創業教育及創業活動有助于自己的科技創業,871 認為沒有,756 人不清楚。其次,從目前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及創業活動的內容上看,2 021 人認識目前開展的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專業特色突出,只有832 人認為不突出,593 人不清楚;1 866 人認為目前開展的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科技含量高,837 人認為不高,744 人不清楚;2 763 人認為目前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及創業活動有助于專業的學習,394 人認為沒有,289 人不清楚。三是從目前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及創業活動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上看,認為參加國家、學校、院系組織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職業規劃等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創業能力的培養和創業技能獲取的受訪者分別為1 265 人、1 543人和1 460人,認為基本有的分別為1 394 人、1 205 人和1 260人,認為沒有的分別為500 人、441 人和456 人,認為不清楚的分別為287 人、257 人和270 人。四是從目前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及創業活動參加的人數上看:2 006人從未參加國家、省、市、所在學校組織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培訓活動,只有410 人參加過,1 030 人偶爾參加。1 812人從未參加過全國、學校或院系組織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職業規劃等活動,只有402 人參加過,還有1 232人偶爾參加。1 559 人從未參加過全國、學校或院系組織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題講座等活動,只有437 人參加過,1 450人偶爾參加(含政策性參加)。1 709 人從未參加過所在學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業指導教育課,只有445 人參加,1 292人偶爾參加。說明我國目前開展的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是少數優秀大學生的活動。五是從大學生科技創業的成功率上看,絕大部分人認為目前所開展的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屬個人行為,大部分科技創業活動將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只有極少數鳳毛麟角之輩才能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業的佼佼者,急需專人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一,弘揚以科技為主導的大學生創業觀念。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科技創業概念、內涵以及與一般創業不同的認識和大學生科技創業的價值與意義,樹立以科技為主導的大學生創業觀念,鼓勵大學生以科技創業為契機,從事與本專業相對應的創業活動,擺脫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改變被動地去求職、“無業才創業”和“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斷地挑戰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
第二,及時出臺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根據大學生創業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業政策保障體系,采取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減免費用、派遣顧問、免費培訓提供科技創業活動場地和服務等方法支持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業活動。
第三,構建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系統。首先,把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理念貫穿高校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誠然一個好的意志品質和不懈追求的創業精神,就會使人成功,但多數大學生創業的失敗,極少數大學生創業的成功,表明大學生對在創業過程遇到的矛盾、困難以及艱苦性的心理準備不足,危機意識不夠好,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4],不具備科技創業的能力,風險高。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把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理念貫穿高校辦學理念中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予以體現,才能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業的創業構思、融資、設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其次,積極營造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業成長的學習環境。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企業家論壇、企業投資家論壇、企業計劃比賽、創業創意比賽、現場參觀、現身說法等活動,構建自由、進取、充滿樂趣和寬容失敗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大學生勇于開拓、創新、抗風險能力、團結合作和利用科技進行創業的精神風尚和潛在的科技創業意識,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科技創業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再次,建立獨具特色的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按照《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教高廳[2012]4 號),從注重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出發,淡化學科的界限,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和滲透性,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組建一支由企業家、創業者、企業高管、企業科研人員等組成的多元性、實踐性和靈活性較強的師資隊伍,并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業導師制,改變過去我國高校單純由學生就業工作指導教師和原先從事企業管理學科教學的教師授課的局面;采取分專業、分學期、分年級等形式對大學生科技創業進行教育,并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積極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業訓練活動;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業教育平臺,在廣泛收集大學生科技創業的有關信息基礎上,讓大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習國家和各級政府為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科技創業的相關知識。同時為有關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等指導、輔導、監督大學生科技創業活動提供平臺。
[1]張 帆.中美大學生創業環境的比較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1):112 -115.
[2]Devi R Gnyawali,Daniel S Fogel.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sum):43 -62.
[3]蔡 莉,崔啟國.創業環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50 -56.
[4]孫光宗,陳曙紅.當代大學生創業調查與對策建議[J].當代教育論壇,2009(10):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