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發,潘榮陽
(湖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具有引領、示范和輻射的作用,同時也為推動高校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理論社團”是由學生自發地或者和老師在自愿基礎上結成的以理論學習與理論研究、宣傳與實踐為主要活動的師生組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圍繞高校這一特定空間內自由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師生員工歷史形成且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觀念形態上的具體化從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1]科學地對高校理論社團與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研究,對繁榮高校校園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圍繞校園文化(主要是高校德育)和大學生理論社團等進行了實地調查與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涉及長株潭地區部分高校師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強調,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指出了德育在我們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選擇合理有效的德育途徑至關重要。大學生理論社團是學生容易接受的德育載體,能夠承擔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職能。理論社團主要通過“隱性教育”式的社團活動達到德育的目標。“隱形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先設定的教育內容,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影響。”[2]理論社團通過在高校開展諸如社會實踐、科研、沙龍講座等形式對社團成員進行教育,通過加大社團宣傳力度、營造理論文化環境來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教育”,使大學生受到德育熏陶,最終實現德育目標。
數據分析顯示:在170 人的調查對象中,態度上“是”的有115 人,占68%;“否”的有49 人,占28.9%;不表態的有6 人,占3.1%。調查結果顯示,對目前的思政課態度表現比較消極的所占比例很大,不容忽視。為此,我們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進行了調查。
在調查中發現,高校學生不喜歡思政課的原因主要有:課程枯燥、不感興趣;教材老套乏味;課程對自己發展毫無意義;不喜歡授課方式。為了提高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提升德育課的效果,我們試圖尋找學生比較喜歡的德育方式,調查結果見下表1。表1 反映了社會實踐和理論社團是多數高校學生喜歡的德育方式。170 名調查對象中,喜歡思政教育理論課有14 人,占8.2%;喜歡社會實踐的有79 人,占46.5%;喜歡校園文體活動的有10人,占5.9%;喜歡校園網專題網站的有8 人,占4.7%;喜歡理論社團的有59 人,占34.7%。這一調查結果顯示了把理論社團作為高校德育途徑的意義,即大學生理論社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

表1 您最喜歡的德育方式調查
大學生理論社團是高校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平臺。在訪談中,幾乎全部的理論社團負責人都強調了本社團的社團活動和社團目標的實踐性,多數理論社團的成員表示自己是受理論社團的實踐性吸引而加入理論社團的。理論社團的活動主要采用講座、沙龍、討論會等實踐性較強的形式。此外,理論性較強專業(如思政專業等)的被調查者大都參加過或正在參加理論社團,他們多表示理論社團使他們得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例如,以時政熱點為主題進行討論,使大學生更容易將理論與時政聯系起來。當前高校學生普遍面臨理論知識脫離實踐活動的問題。大學生理論社團在高校的活動是高校“轉變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方式,形成重視和支持實踐能力培養的文化氛圍的重要途徑。”[3]多數理論學習類社團理論的活動直接立足于成員的社會實踐。“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4]165在理論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社團成員通過身臨其境,親自動手和真實體驗,感受社會和人生百態,可以更好地領會和踐行社團宗旨,真正達到了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在與調查對象的交流中,一談及理論社團,多數調查對象就會聯想到馬克思主義,視馬克思主義傳播為理論社團的主要目標,并且希望在理論社團的活動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并付諸實踐。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所在高校的文化氛圍需要加強,認為理論社團具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對繁榮和提高大學校園文化進而實現高校文化自覺具有很大作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就在于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大眾的思想行動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將隱性教育運用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又有著區別于顯性教育的獨特優勢。”[5]“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理論社團的活動中,這種馬克思主義的隱性教育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大學文化自覺是大學發展的內動力。”[6]相對于高校其他的社團,理論社團的主動探索和學習理論,更能發揮推動大學文化自覺的作用。理論社團的理論環境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氛圍對社團成員理論與道德素質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論社團的學習實踐為校園文化自覺提供方向。
在調查中,近85%的理論社團負責人表示,本社團的活動多數是在團委等校園文化建設相關管理部門的影響下進行的;70%左右的理論社團負責人和理論社團的成員認為本社團的發展必須緊密聯系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大環境,強調要抓住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的契機發展本社團;80%左右的理論社團的宗旨與所在學校的校風校訓聯系緊密,這反映了校園文化建設為理論社團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實地調查結果顯示,幾乎全部的理論社團都受學校相關部門的領導,必須經過嚴格的注冊、掛靠,并在校社聯等部門嚴格領導下活動,理論社團的活動多數是對學校主要活動的響應、補充和強化;理論社團多數有自己的“采風部門”,其主要任務就是了解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信息,并為本社團活動的制定提供依據,是否緊貼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也成為考察與評定理論社團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反映了校園文化建設決定了理論社團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理論社團一切活動的出發點、立足點,并且決定了理論社團的一切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全部理論學習類社團都有學校提供的部分活動經費,此外,還提供了活動所需的場地、設備、指導老師等資源,對社團的活動主動把關與支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為理論社團提供一大批有素質有文化有興趣有遠見的社團成員,而且理論社團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廣而逐漸擴大本身的影響力,提升了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吸引力,拓寬了與校外理論社團合作的途徑。理論社團不可能脫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而存在,校園文化建設為理論社團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1]眭依凡.關于大學文化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11 -17.
[2]朱志剛.論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化[J].求實,2006(2):80 -82.
[3]王志剛,申書興,.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基于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視角[J].中國大學教育,2013(5):82 -85.
[4]毛澤東選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5]劉新生.大學文化自覺是大學發展的內動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11):57 -58.
[6]吳 遠,董 昕.隱性教育: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途徑[J].理論探討,2013(1):5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