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平
(遼寧省朝陽市衛生科教管理中心,122000)
淺談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醫德教育方式方法
田 平
(遼寧省朝陽市衛生科教管理中心,122000)
在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實踐中,發現醫德教育同醫學知識技能傳授同等重要,既要重視其醫療衛生知識技能培養,又必須加強醫德素質提高,醫德教育同多方面結合是實現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整體素質提升的途徑。
基層衛生;醫德教育;整體素質
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擔負著為居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及計劃生育指導服務重任,其醫德關系到居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因而,要求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不但有良好的醫學專業素質,而且要具備高尚的醫德。多年來的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工作,認識到醫德培養的重要性,現就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醫德教育淺談個人看法。
醫德教育同人文素質教育是統一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旨在于培養衛生技術人員的人文精神,用醫療衛生活動中所積累的智慧教育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人文素質提高需要動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絕不是僅僅通過幾次培訓就能收到預期效果。“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就是醫務人員職業道德的核心價值體現[1],重點是教育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正確處理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關系,重視生命安全、尊重患者人格尊嚴、體現人人平等的原則,實施人性化人文關懷,增強醫患之間的合作,在物質上價值理性、精神上目的理性、信仰和信念上科學理性。
醫德教育是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進行醫德培養,要其掌握必備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原則等知識,尊重患者的人權,堅守倫理道德等。大部分基層衛生管理者都已意識到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且實施了相應的醫德教育,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醫德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我們為保持醫德水平持續提高,在連續3年基層衛生人員全員培訓時同醫德理論教育相結合,基層衛生人員全員培訓加入醫德教育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衛生技術人員全員培訓的學習興趣。
醫德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相結合是將醫德教育貫穿于基層衛生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全過程,在其專業知識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時,醫德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建立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專業知識培訓教育與醫療機構醫德教育結合模式,加強基層衛生技術人員臨床技能培訓期間的醫德教育實踐。以專業技能培訓為核心,以醫德教育為重點,以整體素質提高為目的,適應新形勢下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醫德教育。這種結合能夠獲得技術能力和醫德水平雙提高。
醫德教育要融于繼續醫學教育之中,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畢業后繼續提高技術水平和培養高尚醫德的融合體。繼續醫學教育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在不斷進行專業技術技能繼續學習提高的同時,實施醫德知識和行為的繼續學習和提高,將繼續醫學教育作為載體,全面發揮繼續醫學教育的醫德教育功能,促進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醫德水準提高。
人所共知,良好的師資隊伍能帶出良好的學員,醫德教育也是如此,這就要求我們站在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高度來認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醫德水平。師資隊伍建設不但要重視培養業務技術水平,同時注重師資隊伍的醫德建設,師資隊伍言傳身教成為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技術和醫德楷模,復制出更多醫德高尚的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基層衛生人員師資隊伍的醫德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跡教育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在醫德教育時不回避醫療現實,正確對待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問題,開展醫德案例教育,增強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是非判斷能力及醫德修養的責任感。
我們生活在媒介信息傳播高速時代,隨著各類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醫德方面的媒介信息傳播要引起高度重視。大眾媒介傳播高尚醫德行為相對較少,影響力也較差,人們甚至懷疑其真實性,而負面的傳播即使不多,但其影響力大,人們很少懷疑其真實性,更談不上理性科學分析的接收,甚至以訛傳訛,真是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醫德好信息大多被媒介發現才傳播,衛生部門主動提供和傳播的不夠,醫德差的信息由患者及其家屬主動提供媒介傳播及直接傳播,由于信息傳播不對等,嚴重的影響了醫務人員醫德形象,給各級各類醫務人員造成心理和行為壓力。加強正面醫德信息開發和媒介信息傳播勢在必行,將醫德教育同媒介信息傳播相結合,組織力量進行醫德正面信息傳播,將良好醫德理論行為信息傳播出去,向整個社會居民提供道德正能量,不斷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道德水準。
醫德教育隨醫學發展而發展,在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培養造就醫德高尚、技術過硬的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將醫德教育作為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培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醫德教育的多方面結合,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為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1] 唐景峰,鄭華平.加強臨床醫學研究生醫德教育探析[J].華夏醫學,2012,25(2):265-267.
1672-7185(2014)08-001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8.008
2014-02-15)
R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