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芬 朱 宏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沈陽 110001)
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45例臨床效果分析
鄭 芬 朱 宏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沈陽 110001)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并分析產后抑郁癥產生的原因。方法 結合經濟條件及家庭關系,選擇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易患產后抑郁癥的孕產婦45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結果 29例順產,其余16例因產婦年齡較大選擇剖宮產。母嬰情況均良好。產婦未出現產后抑郁癥,7例有輕微的產后焦慮,但均未用抗焦慮藥,自行緩解。結論 產婦受生理、心理和家庭因素的影響,易患產后抑郁癥,但產后抑郁癥是可以預防的,通過及時的產后護理干預,產婦身心均能得到較好恢復,對產婦及其家庭均有良好影響。
產后抑郁癥;護理干預;療效
臨床調查顯示,60%~70%的產婦都可患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不僅危害產婦身心健康,而且會影響嬰兒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進而影響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產后抑郁癥的臨床表現與一般抑郁癥一樣,其顯著特征表現為:產婦經常感到心情壓抑、沮喪、情感淡漠;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自暴自棄、自責、自罪,或對身邊的人充滿戒心、敵意,與家人關系不協調;創造性思維受損;對生活缺乏信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表現為厭食、睡眠障礙、容易疲倦,嚴重者甚至出現絕望、自殺或殺嬰傾向,有時甚至會處于錯亂或昏睡狀態[1]。近年來,對在我科住院分娩的產婦進行產后抑郁癥易患因素分析,對其中45例加強產前、產時和產后的護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孕婦入院后,指定專職護士與孕婦及其家屬詳細交談,充分了解孕婦家庭經濟條件、家庭關系,觀察孕婦精神狀態及性格特征。一般而言,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者易患產后抑郁。結合經濟條件及家庭關系,選出易患產后抑郁癥的孕婦45名,年齡23~38歲,均為初產婦。
1.2 護理干預
1.2.1 熱情接待,主動溝通 孕婦入院后,醫護人員應熱情接待,主動介紹住院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本院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認真回答孕婦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另外,易患產后抑郁癥者多不善言談,內向孤僻,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應盡可能為其安排單人房間,讓家屬陪伴,護士要全面、正確地了解孕婦的情緒、行為、身體情況以及婚姻及家庭經濟情況等。
1.2.2 加強健康知識宣傳教育 研究表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與孕婦對自身健康情況、分娩知識的缺乏有很大關系。妊娠期間及產后,及時向孕婦介紹母兒生理、生長、發育情況以及相關的保健知識。分娩時,隨時向產婦告知分娩情況,及時安慰鼓勵產婦,適當表揚產婦。分娩結束時,向產婦告知嬰兒狀態。
1.2.3 產后家庭方面的護理 首先,要營造安寧、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屬,尤其是丈夫,要關心、照顧和幫助產婦,對產婦多給予關心和安慰,多進行肯定、表揚和鼓勵,提高其自信心,減輕其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同時,鼓勵產婦的朋友、同事等也應多關心產婦的生活,使產婦感覺到很多人的關懷和支持,主動樂觀地承擔起母親的角色,逐漸恢復身心健康。其次,提供合理的營養結構。注意飲食質量,不要吃得過多,導致產后肥胖。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產后不宜洗澡,但實際上,只要注意保暖、水溫等因素,產婦是可以洗澡、洗頭、刷牙的。清潔身體、注意儀表,不僅可以令產婦心情愉快,而且對消除產后惡露、促進子宮恢復等均有較好的作用。另外,產婦還應注意自我心理調節。如通過聆聽喜愛的音樂,促使焦點轉移,適當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精神集中到令人愉快的事物上,不要總考慮一些不良事件。對自身及嬰兒出現的一些問題,應主動向家人或朋友求助,心理上出現問題時要及時傾訴,注意及時發泄不良情緒。還要做到能夠自我鼓勵、自我欣賞,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產婦應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多與朋友、同事交談。
1.3 結果 本組45例中,29例順產,其余16例因產婦年齡較大選擇剖宮產。母嬰情況均良好。產婦未出現產后抑郁癥,7例有輕微的產后焦慮,但均未用抗焦慮藥,自行緩解。
產后抑郁癥的產生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2.1 生理因素 懷孕期間,雌激素和黃體酮增長10倍,而分娩后雌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導致產婦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強,容易引起情緒波動[2]。分娩過程中的滯產、難產或產婦心理準備不充分、高度緊張、恐懼等,也易引起產后抑郁癥。如果產婦有內科并發癥或合并感染、發熱等,更易發生產后抑郁癥。
2.2 心理因素 50%~70%的產婦對分娩存在緊張、恐懼心理,主要是害怕分娩時的劇痛,擔心不能順利分娩,對嬰兒是否健康、有無畸形,甚至對嬰兒性別的擔憂等。另外,產婦對母親的角色不適應,對有關照料嬰兒的事項不了解,精神上產生壓力,導致情緒紊亂,產生抑郁、焦慮。
2.3 家庭因素 如果缺乏丈夫以及家庭的支持和幫助,很容易發生產后抑郁癥。此外,家庭收入過低、居住條件差、婆媳關系緊張等,也是發生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
本組研究證明,產后抑郁癥是可以預防的,通過及時的產后護理干預,產婦身心均能得到較好恢復,對產婦及其家庭均有良好影響。
[1] 徐蘭梅.產后憂郁癥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4):78-79.
[2] 張彩霞,呂艷麗,宋俊英.產后抑郁癥60例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9,12(4):660-661.
1672-7185(2014)08-0052-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8.031
2014-01-08)
R7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