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加運 易偉民 陳柳丹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 廣州,510120)
濕疹是一種具有分布廣泛,多形損害,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特點的過敏性皮膚病,屬中醫“濕瘡”“浸淫瘡”范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中我們用火針圍刺治療慢性濕疹,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所有觀察病例均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1~66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5年。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濕疹的診斷標準[1];②均為內服西藥及局部用藥未效或易復發者;③1周內未接受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類藥物治療;④自愿作為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接受治療,一般能保證完成療程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并見全身衰竭者;②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③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傾向者;④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確切評價者。
1.取穴:濕疹局部阿是穴。
2.操作方法:針刺部位用75%乙醇常規皮膚消毒,局部行火針點刺。左手持酒精燈,使火焰靠近針刺部位,距針刺部位10~15cm。右手拇、食、中指夾持0.35mm×25mm不銹鋼毫針,以握筆式持針,針尖方向指向火焰,將針尖針體放在火的外焰燒至通紅或發白,然后果斷、迅速地(0.5s內)刺入皮損部位,直入直出,點刺深度0.2~1cm,點刺密度為每1cm×1cm皮損面積上點刺1次。圍刺由皮損中心向周圍圍刺,每次圍刺1圈,過程中如有出血不要馬上止血,讓局部自然流出少量血液后用干棉球按壓止血。為預防感染,治療后6h內不可洗浴針刺局部。
療效標準:痊愈:紅斑、丘疹及肥厚皮損完全消退,瘙癢消失。顯效:紅斑、丘疹及肥厚皮損明顯消退(60%~90%),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紅斑、丘疹有所消退(30%~60%),結節及肥厚皮損變薄,瘙癢有所減輕。無效:皮損消退或無改善(<30%,仍感劇烈瘙癢)。
結果:治療30例,痊愈10例(33.3%),顯效10例(33.3%),好轉9例(30.0%),無效1例(3.3%)。總有效率為96.7%。
安全性評價:無滯針、斷針、感染、暈針等不良反應。
中醫學認為,濕疹是由于稟賦不耐,飲食失節,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物,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侵淫皮膚所致。西醫學認為濕疹的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
火針療法古稱“燒針”,通過火針灼烙,可使針孔開大,出針后針孔不會很快閉合,從而開啟經絡之外門,給病邪以出路,則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可從針孔直接排出體外;火針借火力強開外門,引體內火熱毒邪直接外泄。臨床使用火針圍刺,可使皮損處瘙癢明顯減輕,從而減少搔抓等刺激;針刺后局部形成痂殼,自行脫落后使皮損變薄,能迅速緩解癥狀。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火針能夠對人體大腦皮層、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各個臟器組織產生一定的調整作用,并通過增強機體的細胞與體液的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與細胞修復,這種積極的調整作用,有利于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恢復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平衡陰陽,火針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
火針治療濕疹,可以直接刺激病灶,且破壞的蛋白質成為較長時間的刺激原,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從而可以改善患者濕疹局部的水腫、充血、滲出等,可以促進局部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濕疹組織的修復[3]。
毫針火針具有取材方便、操作方便、針孔小、治療面積廣等優點,止癢作用明顯(改善率最高達98%),無不良并發癥,是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的一種可行、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療效維持時間逐漸增加,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1]趙辨 .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610.
[2]吳新貴 .缺血性腦卒中針灸治療機理研究的現狀[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4(3):69.
[3]胡美新 .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4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1,46(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