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麗 吳積華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463000)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為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骨關節炎等,是由于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積累性關節磨損而形成的,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及活動受限,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但由于近年來肥胖、運動損傷等原因,該病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目前臨床應用中醫療法治療本病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筆者運用電針配合刺絡放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99例患者均為2010年4月~2012年5月在我科就診的病人,其中男42例,女57例;年齡34~73歲,平均53.5歲;病程最短3d,最長30年。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1],多見于50歲以上男性,多為退行性病;發病緩慢,早期表現為關節疼痛和發僵,開始活動時較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晚期疼痛持續,并可出現活動受限,特別是上下樓梯困難,伴有關節積液、畸形和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強直較少見。體格檢查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浮髕征陽性,關節活動度降低,晚期關節畸形。輔助檢查,以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為主。
排除標準:①膝部有外傷和手術史;②合并有骨腫瘤、骨結核或有明顯外傷史而造成半月板損傷者;③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關節間形成骨橋連結而成骨性強直者;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電針治療:患者采取坐位或仰臥位,膝下墊一枕頭,放松膝關節,取內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梁丘、血海、足三里、阿是穴,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針灸針快速刺入,提插捻轉得氣后,連接G6805-2型電針儀,選用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治療期間局部照射TDP神燈,每次20min,每日治療1次,10d為1個療程,休息2d后繼續第二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刺絡放血療法:患者仰臥位,膝下墊一枕放松膝關節,取內外膝眼、阿是穴、委中穴,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針快速點刺該穴,然后快速拔上真空抽氣罐留罐3~5min,以拔出瘀血汁沫為度,委中穴拔出血液直至顏色鮮紅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擦拭穴位,每3d 1次,3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統計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相關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無骨擦音,無晨僵。顯效:癥狀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尚可,關節活動功能尚可,關節不腫不疼痛,上下樓梯輕度不適,關節活動時無骨擦音,無明顯晨僵,脛骨內上髁或髕骨輕壓痛。有效:癥狀減輕,關節活動功能較前好轉,局部疼痛減輕,上下樓梯疼痛較前好轉,關節活動時偶有骨擦音,晨僵較前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關節活動功能無好轉,上下樓梯疼痛,關節腫大,局部壓痛,晨僵無變化。
治療結果:60例患者中治愈35例,占58.3%;顯效18例,占30.0%;有效3例,占5.0%;無效4例,占6.7%;總有效率達93.3%。
患者,女,56歲。膝關節疼痛,行走不便4年。X線片示:骨質增生。診斷為老年性骨性關節炎。行走時疼痛加重,尤以膝關節內側疼痛、壓痛明顯,遇寒則重,得熱則舒,屈伸不利,經多方治療無明顯療效。查體:膝關節無紅腫,無結節,腘窩內側與疼痛處相對,有約20mm×20mm瘀青的絡脈。取穴梁丘、膝眼、陽陵泉、委中、膝內側阿是穴,電針20min,用疏密波。配合瘀阻絡脈散刺拔罐放血。針刺治療20次,阿是穴和迂曲絡脈間斷放血6次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活動自如,隨訪半年無復發。
西醫學認為本病基本病變是進行性關節軟骨消失和關節邊緣及軟骨下骨質退行性改變,伴有較輕的炎癥反應,治療目標是解除疼痛癥狀,維持或改善關節功能,保護關節結構。中醫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病理機制是外傷勞損、風寒濕痹阻為外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是內因,氣血凝滯、骨絡瘀阻是病機。《素問·痹論》載:“痹在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這與該病的臨床癥狀非常吻合,采用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電針療法是病機合拍的中醫療法,在電針鎮痛原理研究中發現[3],電針刺激能提高中樞遞質如內源性嗎啡樣物質、5-羥色胺的含量,緩解肌肉組織缺血、缺氧狀態。電針疏密波是疏波與密波自動交替的一種波形,其激動作用大,治療時興奮效應占優勢,在膝關節局部取穴,采用疏密波,可以有效地緩解肌肉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改善組織營養,有利于代謝廢物及致痛物質的吸收,改善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有效改善膝關節疼痛、僵硬及腫脹的癥狀。
刺絡放血派為針灸八大流派之一,張子和為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靈樞·小針解》亦指出:“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靈樞·經脈》說:“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可見放血療法是臨床中的主要診療手段之一。國醫大師賀普仁先生命名此法為“強通法”,運用該法使邪隨血出、祛瘀通閉、疏通脈絡、經氣通暢、營血順達,治療中局部阿是穴配合委中放血治療,就是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質的血液放出,同時放血形成的負壓促使新鮮血液向病灶流動,稀釋了致痛物質的濃度,改善了局部微循環,并有利于損傷組織的修復。
電針和刺絡放血兩法合用治療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顯著,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之功能,能有效改善膝關節炎周圍肌肉韌帶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兩者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值得臨床借鑒。
[1]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2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87.
[3]黃彬,姜岳波 .疏密波電針治療緊張型頭痛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