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駿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河北廊坊 065001)
王敏淑醫師治療便溏驗案一則
張 駿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河北廊坊 065001)
王敏淑 便溏 臨證驗案
王敏淑,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業,保定市中醫院(糖尿病醫院)主任中醫師,第三批國家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王老師行醫50載,經驗豐富,醫術高超,現執此驗案,窺尋個中規律,共圖進步。
患者,57歲,男性。因工作緣由,多應酬,其既往有慢性腸炎病史,于近期加重,便溏日3~4次,大便為水樣,多矢氣,甚則矢氣帶便,肛門有后墜感,伴小腹不適,脈弦,舌淡苔白潤。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位居中焦,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以升清為用,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其性喜潤惡燥,以通降為和,一升一降,協調往復。“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患者多宴客酒席,多肥甘厚味,又飲食無度,毫無節制,極易中傷脾胃。脾胃一傷,致脾氣不升,運化之功失常,升清之能失調,發為便溏,呈水樣便,伴下墜感;升降不和,氣機紊亂,則為矢氣,小腹不適,嚴重者可見矢氣帶便,不能自守。診斷為脾虛下陷型泄瀉,治當健脾益氣,澀腸止瀉。處方如下:炙黃芪20g,黨參10g,炒白術10g,炒山藥15g,云茯苓20g,芡實10g,訶子10g,炙甘草8g,廣木香6g,白及粉3g(分沖),覆盆子12g,仙鶴草15g,白頭翁15g,黃連8g,馬齒莧15g,益智仁10g,罌粟6g,三七粉3g(分沖)。
方中炙黃芪補中益氣為君藥;黨參、炒白術、云茯苓、炙甘草,具四君子湯之意,健脾益氣;兼炒山藥、木香、仙鶴草、益智仁補氣行氣,溫脾補虛,其效益彰。芡實、訶子、覆盆子、罌粟澀腸止瀉;肥甘厚味易生濕熱,以白頭翁、黃連、馬齒莧祛濕熱,此為涼藥,但配伍一隊溫熱藥之后,涼性不顯,只取其效。再者,以白及粉、三七粉、黃芪相配,修復腸黏膜,此方標本兼治,寒熱并用。
二診:便已基本成形,諸癥減輕,原方去黨參,加升麻10g,柴胡10g,烏藥10g,以助升提之氣,加快其痊愈。
三診:藥后已基本正常,改服三七膠囊以調養,三七化瘀生新,行氣活血,多有裨益,囑咐勿食菠菜、梨等生冷易泄之物,注意飲食,不棄勞作。
“陽之所生,本為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病從口入,平時飲食切忌暴飲暴食,無所節制,不可偏嗜肥甘厚味,否則會因“后天之本”受損而起病。用藥方面,“大抵飲食勞倦新得之病,乃虛勞之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也”。虛損之證,慎用寒涼攻伐或要選擇寒熱同用,以挫其氣,而溫平之藥多可收效。其次,醫者需要有長遠的眼光,正所謂“上工治未病”,肥甘厚味易生濕熱,本案濕熱之象不顯,以虛象為主,但仍要防患于未然,配伍清濕熱之藥,此思想當舉一反三。另外,二診時運用升麻、柴胡,其性升散,而脾以升清為用,順應其性,而復其能,事半功倍,增強療效,是畫龍點睛之筆,體現了正確運用中藥四氣對疾病的積極作用。故對臨床用藥當斟酌再三,用心選擇。
2013-10-21)
·針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