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44)
電針調理髓海方法治療特發性震顫4例
李 寧
(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44)
特發性震顫又稱家族性或良性震顫,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運動障礙疾病,其特征性表現為姿勢性和動作性震顫,主要累及上肢、頭部等,體格檢查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盡管特發性震顫是一種“良性”疾病,但仍可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繼發性改變,如社交困難、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等,因此值得重視。筆者在工作中用電針調理髓海方法治療特發性震顫4例,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供同道參考。
本組共4例,均來源于門診,其中男3例,女1例;年齡20~30歲1例,31~40歲2例,41~50歲1例;病程6個月以內2例,2~3年2例。
診斷標準:符合震顫研究調查組(tremor research investigation group,TRIG)的診斷標準:頭或雙側上肢運動震顫,或單純的頭震顫,無肌張力障礙。
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異常的神經體征或最近有神經創傷后發生的震顫。②存在引起生理震顫的原因如抑郁等。③存在心因性震顫的病史。④原發直立震顫。⑤位置特異性震顫,包括職業震顫和原發書寫震顫。⑥單純聲帶、舌、下頜的震顫。
取穴:治則以調理髓海為主,取穴上印堂、風府、百會、雙太陽、神庭、頭維。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制造的華佗牌針灸針,規格0.3×40mm。采用G6805-2A治療儀。
針刺方法:患者坐位,常規消毒,術者用針與頭皮呈30°夾角按先后順序刺入百會、神庭、上印堂、風府、百會,神庭刺入骨膜,針刺上印堂穴時要求患者有重壓針感,雙太陽穴直刺1.2寸,雙太陽穴、百會、神庭加電針。有上肢震顫者加曲池、四瀆、合谷,選用電針頻率20Hz,電流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周一至周五每天針灸1次,周六日休息,每次留針30min,8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例1.患者,男,26歲,2007年6月5日初診。主訴頭不自主顫動2月余,緊張時尤甚。查體:顱神經(-),四肢肌力及肌張力、腱反射、感覺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行頭顱MRI(-),診斷為特發性震顫。針刺治療8周后患者頭顫癥狀消失,隨診3個月病情未復發。
例2.患者,女,35歲,2008年3月2日初診。自述因工作壓力大,情緒焦慮出現右上肢不自主顫動4月余,于某院診斷為特發性震顫,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遂尋求針灸治療。治療4周患者自述右上肢震顫明顯減輕,情緒不好時仍顫動明顯,繼續針灸治療4周患者癥狀消失,隨診未復發。
例3.患者,男,38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部及右上肢不自主顫動,自述其父生前也有頭部顫動的癥狀。在神經內科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診斷為特發性震顫,口服心得安及少量飲紅酒治療效果有所減輕,停藥復發,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我科。針灸治療6周后頭部震顫基本消失,上肢震顫未見明顯改善,繼續治療2周已無頭部顫動,手顫依舊。
例4.患者,男,45歲。頭部不自主顫動,緊張時加重近3年,于某院診斷為特發性震顫,口服西藥撲癲酮治療效果不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于2008年12月來我科就診。針灸治療8周后患者頭部震顫癥狀大大減輕。
特發性震顫屬于中醫“顫證”范疇,其病位在腦。中醫認為顫證從病因病機上看雖有痰熱動風,氣血不足,風陽內動之分,但其根本在于髓海不足,為本虛標實之證。筆者以調理髓海為法,選百會、風府、雙太陽、上印堂、神庭等穴治療顫證,上印堂為經驗穴,有鎮驚清神之效,留針時間長則效果尤佳;百會為督脈要穴,督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并總督一身之陽脈,兩穴合用可醒腦開竅養髓。神庭為神氣游行之處,使神歸舍,有鎮靜安神之功;太陽為經外奇穴,位于頭部,有養身益智之功;頭維維絡頭部諸經,是治頭風要穴,功能平肝熄風。以上諸穴合用,具有調理髓海、補虛瀉實之效,對特發性震顫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曲池、四瀆、合谷為局部取穴。筆者用電針調理髓海方法治療特發性震顫,改善了患者的癥狀,避免了用藥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為治療特發性震顫提供新的思路。
2014-01-04)
·外敷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