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平
(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中醫院,657100)
推拿治療小兒外感高熱360例療效觀察
李正平
(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中醫院,657100)
發熱是小兒常見癥狀,高熱亦為兒科臨床常見急癥之一,對患兒健康危害較大。過高的體溫可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出現紊亂,尤其是大腦皮質的調節功能失常,患兒易出現神昏、驚厥等。因此,降溫處理對防止器官損害極為關鍵,選擇方便、有效、快捷、持久、副反應少、易為小兒與家長接受的退熱方法尤為重要。筆者采用小兒推拿外用降溫,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兒科住院門診收治外感患兒360例,其中男212例,女148例;年齡最大8歲,最小6個月。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180例,其中男104例,女76例;年齡(4.2±2.4)歲;體溫(39.0±2.5)℃;上呼吸道感染126例,急性扁桃體炎29例,肺炎16例,痢疾7例,腦炎2例。對照組180例,其中男108例,女72例;年齡(4.6±2.8)歲;體溫(39.0±2.4)℃;上呼吸道感染122例,急性扁桃體炎38例,肺炎13例,痢疾6例,腦炎1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原發病構成、起病時間及發熱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1]:體溫超過39℃(腋窩體溫)為高熱。凡屬急性外感發熱伴或不伴有惡風寒、口渴、咽干痛、頭痛、身痛、面赤唇紅、尿黃短少、便干、舌質紅苔黃、脈浮數等癥,體溫≥39℃的疾病。西醫診斷標準[2]: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發熱,體溫在39℃以上,伴或不伴有全身不適,精神差,扁桃體上可有點斑狀滲出物或白色皰疹或潰瘍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外感高熱診斷標準;②年齡<12歲;③患兒家長或監護人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肝、肺、腎及其他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精神疾患者;②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兩組患兒原發病治療相同,如合并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療,及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觀察期間不使用其他退熱劑或物理降溫。
觀察組:采用小兒推拿的開天門(50~100次)、推坎宮(50~100次)、揉二扇門(50~100次)、揉小天心(50~100次)、清心經(50~100次)、清肺經及勞宮穴(50~100次)、打馬過天河(200~300次)、推六腑(200~300次)。推拿總時間約10~20min。
對照組:采用75%乙醇100ml兌水500ml擦浴(溫度應保持在30℃左右),先擦四肢,自近端至遠端,由外側至內側各擦1遍,每遍4~8min,腋下、腹股溝處重點擦洗,后背頭部至臀部擦4min,擦浴總時間一般為15~30min。避免擦洗胸腹部,擦后裹毛巾或棉被。
觀察指標:首次治療后0.5、1、2、3、4、6h各測腋窩體溫1次,觀察治療后隨時間變化兩組起效時間、退熱療效、持續時間及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哭鬧不安、多汗、皮疹及全身狀態,如呼吸、脈搏、皮膚顏色等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觀察用藥后2h內退熱情況,按以下4個等級作為體溫下降幅度的判定標準[3]。痊愈:用藥后降溫≥2℃;顯效:用藥后降溫1.0~1.9℃;有效:用藥后降溫0.4~0.9℃;無效:用藥后降溫<0.4℃。
兩組患兒退熱療效比較:觀察組180例,痊愈166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4%;對照組180例,痊愈105例,顯效28例,有效24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87.2%。觀察組患兒退熱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副反應:觀察組中未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皮疹等副反應;對照組中出現煩躁不安、寒戰1例,惡心2例,嘔吐1例,上腹痛1例,輕度皮疹1例,皮膚瘙癢伴心動過速1例,出汗較多3例,未出現呼吸困難及抽搐,停藥后癥狀減輕或消失。
小兒推拿是早期嬰幼兒防病治病、促進機體發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把按摩作為嬰幼兒防病、避寒的良方,予以記載和推廣。中醫學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體質與功能均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故有抵抗力差、易發病、傳變迅速、晚趨康復的病理特點。臨床發病以肺、脾兩臟疾患較多。其發病急驟,傳變迅速,變化多端,若邪熱不解,熱盛動風,可致神昏抽搐,變生多種其他疾病。故一旦出現發熱之癥,應急退其熱。西醫治療多采用對癥處理,常規方法為物理降溫或配合解熱鎮痛藥物,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且體溫常見波動、反復。
由于小兒服藥困難,加之西藥退熱藥有不同程度的副反應,且體溫常見波動反復,故研制出退熱效果好、副反應小、易于被小兒接受的方法十分必要。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有邪者,漬形以之為汗”及清·吳師機“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臟腑、經絡、表里相關為基礎,通過體表穴位與內在臟腑經絡特定聯系而起到治其外而作用其內的治療效果。中醫藥在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小兒推拿療法具有調陰陽、祛病邪、通經絡、強臟腑等作用,可達到藥物不能及之效果,運用于臨床,可起神效,古人稱之為“保嬰神術”。據此,筆者根據多年來臨床外治退熱的經驗,篩選出開天門、推坎宮、揉二扇門、揉小天心、清心經、清肺經及勞宮穴,打馬過天河、推六腑的小兒推拿降溫組方,取得良好效果。
筆者體會,小兒高熱多為外感發熱,初起邪在衛分、氣分,一般認為其治療以解表為主。治療原則以清熱為主。開天門、推坎宮、揉二扇門以疏散表邪為主,治外感發熱;揉內勞宮、清心經與揉小天心結合,可清心經之熱;而推六腑、打馬過天河、揉小天心可清營分血分之熱;清肺經疏散表邪以治外感發熱,且發熱病位多在于肺,能利于邪氣清除;風寒者,另推三關、拿風池以散寒解表;風熱者加揉大椎、少商、曲池、合谷以清熱解表;肺胃實熱者加清胃經、大腸、揉板門、天樞以調理大腸、通腑泄熱;陰虛發熱者加運內勞宮、推擦涌泉以滋陰清熱,引火歸元。
小兒推拿與溫乙醇擦浴比較,在降溫的同時無明顯的皮疹及其他副反應;而降溫強度、起效時間較乙醇擦浴無明顯差別,但退熱呈漸退狀態,維持時間較長;乙醇存在一定的惡心、嘔吐、上腹痛、輕度皮疹、過敏、心動過速等副反應。此推拿方法操作簡單,易學易用,簡便廉效,療程短,見效快,無創傷,患兒及家屬易于接受。
[1]李慧金,牟青慧.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研究近況[J].中醫外治雜志,2002:5:47.
[2]江育仁,張奇文.實用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51-158.
[3]劉秀鳳,張慧琴,楊大男,等.中藥復方清熱擦劑治療小兒外感高熱[J].中華臨床新醫學,2002,2(7):589-591.
2013-11-06)
·臍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