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夕花 陳為友
(山東省諸城市中醫醫院,262200)
中藥敷臍治療小兒腹瀉69例
王夕花 陳為友
(山東省諸城市中醫醫院,262200)
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們用自制中藥吳茱萸散敷臍治療小兒腹瀉69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69例均為門診患兒,男41例,女28例;1歲以下47例,2歲16例,3歲6例;病程短者1d,長者4d。69例患兒中53例為米湯樣或黃色稀水樣便,16例為蛋花湯樣便。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老陳醋將吳茱萸散5g調成糊狀,敷于臍周(半徑約為4cm),外用傷濕止痛膏或用紗布包扎固定,24h換藥1次,5~7d為1個療程。
治愈(腹瀉癥狀體征均消失,恢復正常)時間最短2h,最長60h,平均26h。顯效(腹瀉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5例,無效(腹瀉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3例,治愈率88.4%,總有效率95.65%。
臍名神闕,乃精氣元神出入之門戶,屬任脈。任脈為陰經之海,與督脈互為表里,臍又為沖脈經行之域,沖脈為五臟六腑之海,沖、任、督“一源而三歧”,受束于帶脈,而能聯系于全身氣血,交通五臟六腑,故有臍通百脈之說。臍是腹壁的最后閉合之處,其局部無皮下脂肪,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臍具有獨特的經皮吸收構造和敏感的神經纖維分布,再加上臍周腹壁的動、靜脈毛細血管網分布極為豐富,從而使藥物易于從臍孔滲透于機體組織內,利于藥物的吸收與傳輸。
吳茱萸散出自《神農本草經》,性辛、苦、溫,入肝、胃、脾、腎經,屬氣味俱厚之藥,功能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所含主要成分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揮發油,具有驅除胃腸氣體,抑制腸異常發酵及擴張血管的作用。與醋相配能產生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皮膚充血,血流量增加,不僅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藥物的運轉和利用。藥穴合用,效用互助,且陰陽相濟,經氣相會,有調節脾胃而止瀉的作用。該方法治療本病具有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無痛苦、無任何不良反應等特點,家長和患兒易于接受,且療效肯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013-10-21)
·自擬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