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
(山西省文水縣人民醫院,032100)
茵陳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新生兒黃疸80例
王雅麗
(山西省文水縣人民醫院,03210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癥狀,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多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多見,有些持續時間較長,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而危及生命或留有后遺癥。筆者2008年3月~2012年3月以茵陳小柴胡湯加減為主,結合西醫方法治療新生兒黃疸8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的規定。①黃疸出現早(24h以內),發展快,黃色較明顯,可消退后再次出現,或黃疸出現遲,持續不退,部分患兒肝脾腫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呈灰白色。②血清膽紅素顯著增高(116.2~427.5μmol/L),大部分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直接膽紅素多小于51.3μmol/L。③尿膽紅素或陽性。④母嬰血型測定均不支持ABO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⑤肝臟酶譜檢查,存在各種酶均不同程度增高,有的一項或兩項酶增高,大多正常。⑥HBsAg均為(-),抗-HAV(-),抗-HCV(-),乙肝三項或均為陰性,或抗-HBs陽性。
80例均為本院門診或住院患兒,其中住院患兒32例,門診患兒48例;男性36例,女性44例;胎齡32~42周;年齡2~25d;出生體重1.5~4.1kg;病程2~20d;血清膽紅素檢查,輕度28例(膽紅素值116.2~171.0μmol/L),中度36例(膽紅素值171.1~342μmol/L),重度16例(膽紅素值大于342μmol/L)。
住院病人均予以輸液(靜點碳酸氫鈉、維生素C等),門診病人予口服常樂康0.5g,每日1次。苯巴比妥片5mg/kg·d,分3次口服,連用3~5d。
在此基礎上加用茵陳小柴胡湯加減:茵陳5g,柴胡3g,黃芩3g,金錢草5g,梔子3g,炙甘草2g,丹參5g,雞內金4g,車前子5g(包),茯苓4g,制大黃3g,炒白芍5g。加減:皮膚膿皰疹或臍炎者加金銀花、連翹??摁[或易驚明顯者加鉤藤、僵蠶。腹瀉者加炒白術、焦三仙。2d服1劑,水煎頻服。
療效標準:治愈:黃疸消退,體征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膽紅素值小于34.2μmol/L。好轉:黃疸明顯減輕,肝臟諸酶正常,膽紅素值在34.2~85.5μmol/L。未愈:黃疸未消退,癥狀無改善,肝臟諸酶以及膽紅素下降不明顯。
治療結果:治愈68例,好轉10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7.5%。
例1.患兒,男,20d。主因皮膚黃染半月余于2010年9月7日入院?;純菏堑诙サ诙a,孕母32歲,足月順產,產后無窒息,體重3.8kg。于生后2d發現顏面皮膚黃染,后逐日加重,曾在當地口服中藥以及葡萄糖水等,皮膚黃染略有減輕,近5~6d皮膚黃染加重,波及全身,故入院。癥見:納差,時有吐奶,大便色黃,小便黃。查體:神志清,哭聲響亮,皮膚黃染波及手足心,鞏膜黃染明顯,其色略暗,心肺(-),肝右肋下2cm處可觸及,質軟,脾未觸及,臍窩無滲出,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滯顯于氣關。經皮測膽紅素:頭、胸、足為23mg/dl、17.3mg/dl、9.8mg/dl?;灒貉R帲赫!Q停築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氨酶97U/L,總膽紅素357μmol/L,間接膽紅素350μmol/L,肝炎三項均陰性。優生優育。患兒母親血型:B型。四診合參,診斷為黃疸,屬濕熱內蘊,治宜清熱利濕退黃。處方:茵陳5g,柴胡3g,黃芩3g,金錢草5g,梔子3g,炙甘草2g,丹參5g,雞內金4g,車前子5g(包),茯苓4g,制大黃3g,炒白芍5g。2劑,水煎服,2日1劑,頻服。配合光療以及西藥輸液治療(靜點碳酸氫鈉等)。4d后患兒黃疸明顯減輕,大便稀,次頻,量不多。經皮測膽紅素:頭、胸、足為17.4mg/dl、13.5mg/dl、6.8mg/dl。上方去大黃加焦三仙各5g,炒山藥4g,再進2劑后患兒精神食欲好,無嘔吐,大小便正常,皮膚黃染大部分消退。鞏膜無黃染,經皮測膽紅素:頭、胸、足為10.8mg/dl、7.5mg/dl、5.4mg/dl。化驗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氨酶27U/L,總膽紅素83.5μmol/L,間接膽紅素70μmol/L,諸酶正常,好轉出院。
例2.患者,男,15d。主因皮膚黃染10余天,于2011年1月就診。查體:精神一般,易驚,易哭鬧,納可,大便干,色黃,小便正常,皮膚黃染明顯,波及雙膝下,鞏膜黃染,其色鮮明,心肺(-),肝脾未觸及,臍帶已脫落,腸鳴音正常,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顯于氣關。經皮測膽紅素:頭、胸、足為15.4mg/dl、16.9mg/dl、6.4mg/dl?;灨喂δ埽罕彼岚被D氨酶24U/L,總膽紅素262μmol/L,間接膽紅素250μmol/L。血型:O型。肝炎三項均陰性。優生優育。患兒母親血型:B型。四診合參,診斷為黃疸。予以口服常樂康0.5g,每日1次。苯巴比妥片5mg,每日3次,連用5d。中藥以茵陳小柴胡湯加減,處方:茵陳5g,柴胡3g,黃芩3g,金錢草5g,梔子3g,炙甘草2g,丹參5g,雞內金4g,車前子5g(包),茯苓4g,制大黃3g,僵蠶2g。3劑,水煎服,2d服1劑,少量頻服。1周后復診,患兒黃疸明顯減輕,已不哭鬧,精神食欲好,大便稀,小便正常,睡眠好。原方加炒山藥4g,繼服3劑?;純浩つw黃染基本消退。經皮測膽紅素:頭、胸、足為6.8mg/dl、5.0mg/dl、3.6mg/dl,基本正常。再進中藥2劑調理后復查肝功能正常,患兒痊愈。
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大部分為未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其原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性神經系統受損,發生膽紅素腦病。膽紅素腦病是嬰兒致死及致殘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認為不同的種族和地域、不同的胎齡和體質量有不同的膽紅素峰值,特別是對于低體質量和高危新生兒,生理范疇內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也有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危險性。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也是腦性癱瘓的潛在病因之一。因此,尋求一種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盡快降低血清膽紅素,盡可能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防止腦性癱瘓尤為重要。
中醫學認為,新生兒黃疸屬中醫學“胎黃”范疇,以出生后全身皮膚、鞏膜發黃為主要癥狀,其基本發病機理是胎兒時期感受濕熱或瘀熱內阻,孕母感受濕熱傳入胎兒,或嬰兒于胎產之時、出生之后感受濕熱邪毒。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運不健,感受濕熱之邪未能輸化,透發于外,而皮膚面目發黃;或小兒稟賦虛弱,濕熱內阻,氣機不暢,肝膽疏泄失常,以致氣機郁滯,脈絡瘀積而發黃。基于此,筆者選用茵陳小柴胡湯加減以清熱利濕、化瘀消積退黃。茵陳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促進膽汁分泌及膽管擴張,表有濕者能微發其汗,里有濕者能利尿除濕,故陽黃陰黃、表濕里濕皆可用;梔子有促進膽汁分泌的利膽作用,且對多種細菌有抗菌作用,用于濕熱郁蒸而致的陽黃;制大黃可加速清熱利濕和退黃效果;車前子用于利尿祛濕清熱;茯苓淡滲利濕健脾;黃芩清熱燥濕;金錢草用于濕熱郁蒸而致的黃疸,有清熱利濕作用,也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擴張膽管作用。加用金錢草后患兒大便顏色變為深褐色或褐黃色,可能因藥物作用于膽管和膽道系統,并促其擴張,增加了膽紅素的排泄;柴胡、丹參暢達肝膽之郁結,疏通脈絡隧道之壅塞,使氣血暢行,肝膽調達,膽液得以循經輸化,不致浸淫于肌膚之間,而瘀積之候隨之消除。本方法治療新生兒黃疸適應證廣,毒副作用小,價格便宜,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