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亮亮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院,264309)
兒童肥胖癥的研究及預防
畢亮亮
(山東省榮成市第二人民醫院,264309)
兒童肥胖癥是指兒童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按身高計算的平均標準體重20%,或者超過按年齡計算的平均標準體重加上兩個標準差以上時,即為肥胖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已成為社會問題,特別是兒童,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肥胖者逐年增多[1]。肥胖癥是以身體脂肪含量增多為特征的疾病,往往合并脂肪肝、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在我國,研究發現,70%~80%的兒童肥胖癥將延續成為成人肥胖癥,所以對兒童肥胖癥要加以重視。肥胖對于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研究肥胖發生的成因,對于預防肥胖癥的發生與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現就兒童少年致肥胖因素及預防措施綜述如下。
1.遺傳因素:兒童的肥胖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國內外很多學者利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
父母對子代的影響:李巖[1]等對哈爾濱市117名7~13歲兒童配對分析發現,父母雙方或一方肥胖,孩子肥胖占50%,而對照組僅占25%,差異極顯著。王志軍等在上海研究發現,父母一方肥胖,其子女發生肥胖的危險性是對照組的2.47倍。有人研究父母都肥胖,其子女發生肥胖的概率是70%,雙親中有一個肥胖,其子女發生肥胖的概率是10%。父親和母親對子代的影響不完全相同。母親的肥瘦對子代肥胖的影響比父親大。張孔華等報道,母親肥胖對子女的影響是父親的1.67倍。原因是母親在青年時期肥胖、懷孕和哺乳時肥胖對子女有直接影響。婦女在妊娠期間可引起下丘腦功能失調,特別是脂肪代謝發生紊亂,加之哺乳期營養過盛,活動量減少,易形成肥胖。Borieson用雙生子來研究肥胖的病因,算得肥胖的遺傳度為0.88。
兒童肥胖的遺傳傾向,不同種族的男女皮下脂肪好發沉著部位不同,有人檢查了222個同性雙生兒,發現女孩肢體脂肪沉著量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而男孩軀干脂肪沉著與遺傳關系密切。有研究者在上海用1∶1配對,以Logistic回歸模型,對80名肥胖兒童進行研究,結果認為,在肥胖發生的因素中,父母體重指數過大(父母肥胖)是首要危險因素。兒童肥胖指數與父母肥胖指數呈正相關。這些研究均提示肥胖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父母遺傳給子女的不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類型,還包括內分泌器官調節物質代謝的類型。當然,兒童肥胖并非“命中注定”,遺傳因素必須有外界的相助。
2.飲食影響與肥胖:少年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需足夠的營養以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但營養過剩可以導致肥胖。肥胖是在較長時期內攝食的能量超過消耗所需,多余的熱能轉變為脂肪,脂肪組織堆積,體脂占體組織的比例增高。范群等[2]對75例肥胖兒童進行配對研究,在所得資料(與肥胖有關的20項)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6~12歲時食欲、每日飯量對兒童肥胖影響最大,肥胖兒的每日飯量比對照組多70g。肥胖兒食欲好,進食速度明顯快;其次肥胖兒喜歡吃葷食、零食。有研究者的調查結果還顯示,肥胖學生的肥胖指數與他們每日食物攝入量的相關系數有關。肥胖兒的營養狀況好。王慧安等[3]對上海市245名肥胖兒童的營養狀況調查,根據我國營養素推薦量的標準評價,245名肥胖兒童中有46.5%蛋白質攝入量達到標準的110%以上,有45.7%熱能攝入量達到標準的110%以上。
3.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增強基礎代謝。一般日常活動熱量消耗1090KJ。肥胖兒童的共同特點是不愛活動,體育鍛煉少。曾憲民[4]等1993~1994年對黑河市二所小學、一所中學,以1∶1配對選擇10~18歲的116名學生調查,結果肥胖組體育活動少,與對照組有明顯差別。有研究者在北京的調查結果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由于過飽,飯后常愛睡覺,甚至聽課也瞌睡,使熱能消耗減少,脂肪形成過多,成為惡性循環。
4.喂養方式、出生體重:肥胖與喂養不合理關系密切。據報道,母乳喂養的6個月嬰兒26名,有4(5%)名超重。人工喂養的嬰兒有60%超重。嬰兒肥胖通常是由于喂食谷物、餅干等碳水化合物過多,或者奶粉濃度過高所致。文獻報道,母乳喂養和出生體重過重是肥胖癥的一個危險因素,因為個體在胎兒后期脂肪細胞的數量、體積是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時期,且脂肪細胞一旦形成則不易消失,為肥胖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在肥胖的程度上,肥胖發生年齡較早的兒童(≤4歲)比較晚的(>4歲)嚴重。
1.提倡和鼓勵母乳喂養4個月,人工喂養時要科學合理,添加輔食以滿足小兒正常生長發育為宜。及時糾正不吃蔬菜的偏食習慣,鼓勵小兒體格鍛煉和適宜運動,定期查體接受咨詢,保證小兒體重正常增加。
2.改變飲食習慣。控制總熱量的攝入,禁食甜食,每日減少主食200g左右。有人提出根據基礎代謝,每天減少10%的食量和增加一定的運動量,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脂肪攝入應適量,忌油膩食品,少食動植物脂肪。全天攝食的能量在三餐中的分配為早餐占25%~30%,午餐占35%~40%,晚餐占30%~35%,少食零食。
3.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在學校按教學大綱要求上好上足體育課。肥胖兒童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體育鍛煉計劃,運動強度為每個受訓兒童最大耗氧量的50%,或最大心率的65%,運動頻率為每天1h,每周5d,運動時限為12周。運動方式以長跑為主,同時配合球類、跳繩等,訓練安排為每周1~5下午3時半~5時為宜。
兒童肥胖癥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在出生前、出生后關鍵期做好預防工作,出現肥胖癥后注意調控,多了解有關肥胖癥的知識,強調兒童、家長、社會共同參與,建立科學的、循序漸進的、能為兒童接受的減肥計劃,減少或減輕肥胖的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1]李巖.兒童肥胖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5,2:145.
[2]范群.兒童致肥胖因素的研究[J].中國校醫,1994,6:3.
[3]王慧安.245名肥胖兒童的營養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1995,2:100.
[4]曾憲民.中小學生肥胖因素研究[J].中國校醫,1994,3:26.
20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