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聰聰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青島 266000)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
隋聰聰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青島 266000)
腦卒中是一種患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很高的疾病,它是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僅導致患者軀體殘疾,而且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有較大的影響,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以抑郁癥狀最為常見。腦卒中患者除偏癱外,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語言功能障礙,并產生一系列情感行為的變化,其中抑郁障礙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心理障礙,稱之為腦卒中后抑郁(PSD)。PSD延緩了卒中患者的恢復,降低相關藥物的有效性,增加了疾病的危險性。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言語及動作減少,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妨礙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
2011年1月~2012年7月60例PSD患者均為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1],均經CT或MRI確診。②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診斷標準且Hamilton抑郁量表[2]總分≥17分。③首次卒中,神志清楚,能配合檢查,無明顯語言障礙。④無抑郁等精神神經病及顱內病變史。男37例,女23例;年齡最大85歲,最小35歲,平均68歲。高血壓病史32例,糖尿病病史11例,冠心病病史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病程、病情、民族、職業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心理活動、社會功能和軀體狀況,四項調查內容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兩組患者均在同一天進行問卷調查,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調查的目的、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患者同意后開始填寫。不能自行填寫的由護士詢問代替填寫。
干預方法: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藥物包括降壓藥和營養神經藥物等。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及入院評估,進行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問卷結果進行評估分析,除進行常規治療護理外,從日常生活、心理活動、社會功能和軀體狀況四個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干預計劃。①心理護理。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充分理解病人,取得信任,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應用首因效應,取得患者信任。首因效應是人們首次接觸某一事物所獲得的感知,因此而形成的第一印象。良好的首因效應是護理此類病人是否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精湛的技術以及豐富的基礎理論知識,尊重患者人格,取得患者信任。②精神支持。精神支持對PSD患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護理人員應針對腦卒中患者不同個體和不同階段的精神狀態,分別給予有效的指導,幫助患者建立自信。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與病友交流溝通,鼓勵好轉的病友現身說法,以振奮PSD患者的精神,要引導患者宣泄內心的苦悶,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幫助患者認識到生存的價值,提高自尊、自信,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反復與患者及家屬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其康復訓練,予被動及主動運動,設法調動主觀能動性,循序漸進,以達到最佳療效及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從中看到治愈的希望,恢復自信心,抑郁癥狀也隨之減輕消除。興趣是溝通的重要激勵因素,對抑郁患者要注意選擇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引導患者說話,為其提供宣泄的機會[3]。④根據患者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心理障礙的程序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治療。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整潔、舒適的環境,并結合相應的音樂治療。培養康復護理人員的心理語言修養。心理護理應與臨床治療及整體護理相結合。接待患者時態度要和藹,熱情,認真,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
評價方法:兩組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后的評分。
結果:護理后評分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較高,據報道住院腦卒中后抑郁患病率為60%[4]。抑郁的產生主要是肢體殘疾的挫折而發生的強烈應激反應。腦卒中后抑郁以心境低落、興趣下降、思維行動遲緩、睡眠障礙等為特征,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原發病的康復和轉歸,增加腦血管病的病死率。卒中患者的軀體功能受損對工作和社會地位有影響、經濟無保障、家人及社會缺乏支持等,這不僅使肢體的康復過程延緩,增加患者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因此,早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能夠調動機體的潛能,消除患者的負性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建立相互信任關系是心理干預成功的關鍵。護士要以寬松的治療環境、精心的健康教育、嫻熟的護理技術、耐心細致的關懷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
社會支持是心理干預的重要保障。除了醫護人員及家庭的支持外,充分發揮和利用朋友、同事、鄰里及社會團體等其他社會支持的作用,如鼓勵親戚朋友經常探視,傾聽其訴說,給予情感上的支持、照顧,尋求社會團體的援助[5]。
現身說教、音樂治療、放松訓練是心理干預的有效方法。能充分利用權威效應、群體氣氛效應、環境效應的作用,學會用正常模式應付情緒的波動,抑郁、焦慮情緒明顯好轉[6]。
近年來,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很多病情較重的腦卒中患者被救治成功,但其并發癥、后遺癥的發生率仍很高。PSD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給患者帶來精神、身體上的痛苦,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責任護士通過和PSD患者的良好溝通,易取得患者的信任,從而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心理護理能幫助患者適應角色轉變、培養興趣愛好、改善睡眠質量,從而發揮自我能動性,改善負性心理,使患者處在最佳身心狀態接受治療,從而更快、更明顯地改善PSD的抑郁癥狀。
本組對PSD患者的心理干預,注重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熱情、真誠、尊重、同情、關心和理解,通過調動家屬及親友一起參與治療過程,促進了患者康復的進程。因此,作為臨床醫護工作者,首先應對腦卒中患者并發的抑郁有正確和充分的認識,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藥物治療和干預護理,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顯示,在常規治療和正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病人癥狀明顯減輕,HAMD評分較對照組有差異,說明腦卒中后抑郁病人通過心理干預能明顯改善抑郁狀態。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學雜志,1996,29(6):379-380.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1-126.
[3]董永蓉.心理護理在腦卒中抑郁病人功能康復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05,19(2):313-314.
[4]張保心.老年抑郁癥診斷[J].實用老年醫學,2001,16(1):8-9.
[5]姚菊峰,孫靜,張繼敏,等.腦卒中患者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43-44.
[6]楊明明.腦卒中后抑郁治療的初步探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9:33-35.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