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琿春市中醫醫院,吉林 琿春 133300;2.吉林省延吉市中醫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面肌痙攣8例體會
解坤1韓雪花2
1.吉林省琿春市中醫醫院,吉林 琿春 133300;2.吉林省延吉市中醫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面肌痙攣系臨床常見病,多纏綿難愈,臨床運用祛風散寒、熄風止痙為主法,選用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面肌痙攣效果顯著,筆者主要介紹了臨床治療8例面肌痙攣患者的體會,為臨床提供參考。
面肌痙攣;中醫;芍藥甘草湯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是指一側面部肌肉間斷性不自主陣攣性抽搐或無痛性強直[1]。中醫古籍中并無此病名記載,因其臨床表現與中醫的“瘛疭”、“筋惕肉瞤”相似,如《張氏醫通·瘛疭》說:“瘈者,筋脈拘急也,疭者,筋脈馳縱也,眾所謂之抽。”《溫病條辨·痙病瘈疭總論》:“瘈者,蠕動引縮之謂,后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謂之瘈也。”故現代中醫亦多以面肌痙攣為診斷病名。
本病發病早期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后漸擴展至一側面肌,以口角肌肉抽搐最為明顯,嚴重者可累及同側頸部頸闊肌及肩部肌群,額肌少累及。大多入睡后停止,雙側面肌均有抽搐者甚少。可伴有面部肌肉疼痛,頭暈、患側頭痛、耳鳴等癥狀。抽搐輕重程度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則的抽搐,短則數秒,長至10余分鐘,間歇期長短不一。少數患者病程晚期可出現患側面肌輕度癱瘓[1]。
本病每因疲勞、緊張、自主運動時等原因誘發或加重。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女性較多,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精神壓力的增大,發病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1]。
西醫推測本病的發病機制為面神經異位興奮或偽突觸傳導所致。中醫認為面肌痙攣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腠理不固,風邪入中陽明、少陽之經,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肌肉筋脈失于濡養,面肌痙攣弛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經脈》有“肝足厥陰之脈,……夾胃,屬肝,絡膽……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可見風邪在面肌痙攣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風有外風及內風兩種。故筆者以祛外風、熄內風為治則,以祛風散寒、熄風止痙為主法[2],在芍藥甘草湯基礎上加減治療面肌痙攣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3.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至2013年度我科住院患者8例,其中原發性面肌痙攣5例,繼發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6例,年齡28歲至64歲,平均年齡35.8歲,病程3天1例,1年以上2年以內患者4例,2年以上,最長20年者3例。兩周為1療程,最長不能超過3個療程。
3.2 分級標準:痙攣程度按Cohen等的量表分級[3-4]:0級:無痙攣癥狀;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輕度痙攣;2級:輕度:眼瞼、面肌自發性輕微痙攣,無功能障礙;3級:中度,痙攣明顯,有輕度功能障礙;4級:重度: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如無法閱讀,獨自行走困難。
3.3 療效評定標準[5]臨床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由2~4級降低至0級,隨訪1年未復發;有效:為癥狀明顯緩解,癥狀與體征減輕,隨訪1年內有復發,但發展次數、程度,持續時間明顯改善,痙攣分級下降≥1級;無效:無變化。
3.4 方藥組成 白芍100g,甘草15g,知母15g,蟬蛻15g,葛根15g。用法:日一劑,水煎取汁120ml,日2次口服。
臨床治愈4例,1個療程治愈2例,2個療程治愈2例;有效4例;無效0例;有效率達100%。
孫某某,男性,64歲,左側陣發性面肌痙攣3年,加重2天于2013年11月12日來診。入院證見:左側上眼瞼及口角不自主抽動,間歇10余秒,流涎,嚴重時影響飲水、進食,伴頭暈,不寐,性格急躁易怒,舌偏紅,苔白,脈弦細。訴每于秋冬季節發作。既往冠心病10余年,3級高血壓病史3年。近3年來曾到多家醫院就診,予以西藥、中藥、針灸等治療效果差,后建議手術治療,患者因經濟原因未行手術。患者久病正氣不足,故每于秋冬季節風寒當令之時風邪極易侵于腠理,入中經絡,復因平素肝陽偏亢,肝膽火旺,肝風內動,風火相煽,故頭暈、急躁易怒、不寐、舌紅、脈細弦。僅予以上方五味藥煎汁早飯前晚飯后口服(未予以其他藥物或輔助治療),7劑后一日僅發作2到3次,或一日未發作,抽動程度及頻率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復以7劑鞏固療效,隨訪2個月未發作。
綜觀本病,是由于內風妄動,上冒清空,擾亂面部經脈氣血運行,復感外部風寒之邪而致痙攣發作或致病情加重。其中內風筆者認為主要責之為肝陽亢進及肝血虛所生之風。肝主疏泄,肝藏血、生血,體陰而用陽。“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調暢、經絡通利,才能保證機體各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正常協調。肝為剛臟,非柔潤不和,性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易于陽亢,易于動風。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肝血不足則肝氣有余,疏泄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肝開竅于目,在體合筋,故“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質疑錄》)[6]。風寒之邪趁亂之機而入,直達頭面,風寒互阻、氣血失和,筋脈失養而為病。故筆者認為內風為本,外風為標,治療上應以治本為主,兼以治標。用藥不宜剛勁,而宜柔和,不宜攻伐而宜緩和。
臨證所選芍藥甘草湯出自仲景之《傷寒論》,由白芍、炙甘草組成。白芍性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效,《別錄》載白芍具有“通順血脈,緩中”作用,《醫學啟源》亦云其“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甘草緩急止痛,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作用。《湯液本草》認為甘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名醫別錄》又載其可“通經脈、利血氣”。現代藥理研究[7]白芍含有芍藥苷、牡丹酚芍藥花苷、芍藥內酯、三萜類等,甘草含有三萜類、黃酮類、生物堿、多糖等,與芍藥的有效成分芍藥苷有協同作用,具有解痙、鎮痛、鎮靜、松弛平滑肌、抗驚厥作用,二者合用這些作用顯著增強。知母性味苦寒,歸肺、胃、腎經,既清實火又瀉無根之腎火,滋陰潤燥之功。葛根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升陽、解肌,治療外感頭痛、項背強痛。《本草正》曰:“葛根……雖善達諸陽經,而陽明經為最,故善解表發汗”,《藥品化正》說:“葛根,……能理肌肉之邪,開發腠理而出汗……葛根能解肌耳”,現代藥理研究葛根主要含有黃酮類物質,具有擴血管、改善微循環,提高局部微血流量,解痙作用。知母、葛根二者共用能發散侵入之風寒之邪,邪袪,正氣得復。蟬蛻性味甘寒,歸肺、肝經,散風解痙,《本草經疏》中提到蟬蛻“入肝”,《綱目》記載“治頭風眩運”,既能袪外風又能息內風[8]。助白芍平抑肝陽,熄內風,止痙。全方本著治本原則,以柔肝、緩急、熄風為主,并無猛勁之藥,內風止而外風自除,亦無可乘之機。可見中醫藥治療面肌痙攣有獨特的優勢,價廉,無痛苦,患者易接受,我們繼續秉承中醫藥理論,發揮中醫藥特色,為患者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質量。
[1]賈建平,崔麗英,王偉.神經病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37.
[2]崔俊波.陳寶貴治療面肌痙攣經驗總結[J].遼寧中醫雜志,2014(3):421-423.
[3]Cohen DA,Savino PJ, Stern MB,et al.Botuli numinjection the rapyforble pharospasm:areviewand report of 75 patients[J].Clin Neuropharmacol,1986,( 5) :415-429.
[4]蒙艷,王紅,盧麗.背俞穴治療面肌痙攣臨床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4):87.
[5]江曉雯.火針治療面肌痙攣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7):509.
[6]孫廣仁,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12-118.
[7]宋鎮星.大劑量白芍為主治療疑難病體會[J].四川中醫,1998(6):20.
[8]高學敏.中藥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63,432-433,85-86,78-79,71-73.
解坤(1982-),女,吉林琿春人,碩士,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
R255.2
A
1007-8517(2014)16-0134-02
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