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楊俊茹
(遼寧省開原市骨科醫院骨科,112300)
·病例報告·
帶髂腰動脈蒂骼骨瓣椎間植骨2例報告
王 濤 楊俊茹
(遼寧省開原市骨科醫院骨科,112300)
文章介紹2例帶髂腰動脈蒂骼骨瓣椎間植骨病例。
椎間植骨;骼骨瓣;病例報告
對于椎骨間隙感染,手術無疑是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手術清除感染組織后,為了確保骨骼融合緊密和促進愈合,往往需要植入部分游離骨塊。然而,對于植骨而言,血運充分是植骨成活的關鍵,植入帶有部分血管組織的骨塊無疑具有明顯的優勢。2010年10—12月,我科采用帶髂腰動脈蒂的髂骨移植,治療椎間感染2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1.1.1 病例1 患者男,38歲,以“腰部疼痛50 d”為主訴來診。腰椎磁共振(MRI)與骨發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檢查后,診斷為腰4~5椎間隙感染。手術探查過程中,見椎間盤壞死并有膿液溢出,留取部分膿液送檢細菌學檢查,回報為金葡菌感染。后徹底清除感染病灶,取帶髂腰動脈蒂的髂骨,行椎間植骨術。植骨完畢后逐層縫合。
1.1.2 病例2 患者女,36歲。以“腰部疼痛1個月”為主訴人院。X線檢查示:腰5骶椎椎體鄰緣破壞.腰椎MRI提示:腰椎結核。后行手術探查。術中快速病理切片診斷為腰椎結核。徹底清除病灶后,取帶髂腰動脈蒂的髂骨,行椎間植骨術。植骨完畢后逐層縫合。
1.2 手術方法 采用腰椎手術常規入路。逐層解剖,保護重要組織結構。完全顯露病灶區域后,留取部分標本送病理檢查。在相鄰椎體間鑿成骨槽備用。在骨盆內側壁、髂肌中線后側肌間找出髂腰動脈的髂支,沿其解剖血管蒂達髂嵴中部,并結扎沿途分支。在血管蒂兩側切開骨膜,按設計切取髂骨,形成帶血管蒂的髂骨塊,此時見骨塊截面滲血活躍。分離腰大肌后側形成較寬遂道,將骨瓣引至受區,嵌入椎體骨槽內。沖洗傷口后,逐層縫合封閉創面。
3個月后復查腰椎MRI,本組兩例患者骨性融合良好;對比術前影像學檢查,病灶無復發。
上世紀70年代,帶血管蒂的骨移植技術之間成熟,并且在臨床逐漸推廣。帶血管蒂骨移植可以提供相對豐富的血運,并且可以帶有部分骨膜和肌肉組織,成活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強,植入后骨融合速度快;而傳統的游離骨塊移植,由于其爬行替代過程較長,生理愈合慢。
手術時應注意:①徹底清除病灶。由于椎體間感染往往是慢性過程,存在椎間組織變形、壞死,骨質破壞,并且存在炎性肉芽組織生長。因此,只有徹底清除病灶才能做到預防感染復發,避免植骨失敗。如果術中發現積液較多,可以考慮留置閉式引流。②血管蒂側骨面應位于椎體表面。③骨瓣轉位中血管蒂不得扭轉,防止血運不暢。④建議植入骨瓣略高于骨槽,這樣植入后骨組織較為緊密,可以避免使用內固定。⑤術中注意保護股神經、閉孔神經等組織。
我們的體會是:帶血管蒂骨瓣轉位治療骨缺損或用作植骨,具有骨端愈合快的特點,而對于感染病灶清除后行椎體植融合術,還具有增加抗感染的能力。使用本術時手術操作在椎體病灶清除的同一切口內,操作與取材十分方便,血管蒂長,轉位植骨簡便可靠,是下位腰椎間植骨的理想方法。
1672-7185(2014)04-0018-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4.011
2013-10-30)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