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霞
(遼寧省朝陽市衛生學校,122000)
·誤診鑒戒錄·
小兒手足口病誤診為蕁麻疹1例分析
楊艷霞
(遼寧省朝陽市衛生學校,122000)
本文介紹1例小兒手足口病誤診為蕁麻疹病例。
手足口?。恍海徽`診;蕁麻疹
手足口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其發病原因多由腸道病毒引起,且引發該病的腸道病毒可多達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少數患兒可能會引起心肌炎、肺水腫和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若病情嚴重且發病較快者,甚至可以導致死亡[1]。手足口病好發于<4~5歲嬰幼兒,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手足和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破潰后形成潰瘍等,但在臨床上并不能排除除以上癥狀外的其他疾病典型癥狀的手足口病患兒,這樣一來就易導致誤診?,F就1例手足口病誤診為蕁麻疹的典型病例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患兒男,3歲,輕咳,無氣促。皮疹先以臀部和雙下肢出現,臀部皮疹多為米粒大小的丘疹,而雙下肢則多為較小的斑丘疹。查體:體溫36.9℃、脈搏118次/min、呼吸32次/min、血壓12.4/7.5 kPa;咽赤、雙肺功能正常;心音有力,律齊;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肌力和肌張力正常;腦膜刺激征陰性。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14.4×109/L;尿常規未見異常;血細菌培養“未見細菌生長”;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血沉、肝腎功能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篩查均正常。心電圖檢查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首診醫生診斷為丘疹性蕁麻疹,并開始抗過敏治療,治療約1周,患兒手足心、肛門周圍散在紅色斑丘疹(部分結痂),舌面可見數個粟粒樣斑丘疹,咽喉紅腫且仍不見好轉,同時,患兒開始出現發熱,經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并結合患兒的其他癥狀和體征,最終診斷為手足口病。經消炎、對癥治療及護理后,患兒皮疹消失,各項檢查指標恢復正常,痊愈出院。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小兒皰疹性傳染病,幼兒發病較多,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于3—11月,尤以6—8月為高發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兒手、足、口腔發生皰疹[2-3]。個別特殊病例,如年齡較小、不發熱的幼兒常表現為拒絕進食、流涎,這時可考慮為手足口病,應及時就醫;對于年齡較大患兒,當出現咽喉疼痛時,建議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表現上,無論患兒是否出現發熱,只要其口腔或咽喉部出現皰疹,一定要仔細檢查患兒的手心、足心及臀部,當這些部位也出現皰疹時,可初步考慮為手足口病[4-5]。本例患兒由于沒有出現高熱癥狀,且皮疹形狀類似蕁麻疹,而出現了誤診。另外,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不能準確表達自身癥狀,家長也因“關心則亂”的道理而無法準確表述患兒病史,這些均極易導致誤診情況的發生。再者,醫生在首次診斷時,由于對手足口病的認識不足、癥狀了解不夠廣泛,以及將手足口病與丘疹性蕁麻疹癥狀混淆等是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手足口病的皰疹多位于患者手心、足心,且皮疹多處于皮內,碰觸會略有突出,質地較硬。伴有高熱癥狀的患兒,其雙下肢、手背、足跟邊緣和指甲周圍也會出現皮疹,皮疹尤以雙下肢最為密集。
[1] 梁煊芝,王清學.重癥手足口病23例臨床分析[J].小兒急救醫學,2003,10(2):116.
[2] 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1.
[3] 虞瑞堯.手足口病的皮膚表現與診治[J].傳染病信息,2008,21(3):131-133.
[4] 楊紹基.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診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7):461-463.
[5] 沙愛龍,劉穎.手足口病的研究概況[J].生命科學儀器,2007,5(11):13-16.
1672-7185(2014)03-0042-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23
2013-10-21)
R72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