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茹
(甘肅省慶陽市老年保健醫院,745000)
·臨床經驗薈萃·
歸脾湯臨床治驗舉例
付 茹
(甘肅省慶陽市老年保健醫院,745000)
本文總結臨床中應用歸脾湯加減治療病因病機為氣血兩虛的4種常見病,心脾同治,氣血并補,凡病位在心、脾,病因為氣血不足者均可應用。
歸脾湯;治驗;舉例
歸脾湯自創立以來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經歷代醫家的不斷改進,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筆者結合自己的臨床治療經驗,現通過病案舉例方式將其具體的臨床應用報告如下。
1.1 青春期功血 患者女,18歲,學生。3個月前出現月經周期提前至20 d一行,經量增多,色淡、質稀;下腹空墜隱痛,神疲肢倦,飲食減少,大小便正常。2011年8月15日初診,面色無華,舌質淡,脈細弱。此乃中氣虛弱,統攝無權,沖任不固,則經來先期、量多;脾虛化源不足,不能奉心化赤,則經色淡而質清稀;中氣不足,失于旁達升舉,則神疲肢倦,下腹空墜;脾虛運化無力,則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均為脾氣虛衰、中陽不振之候。治以補益氣血,攝血調經。方用歸脾湯化裁:柴胡、升麻、當歸、桂圓肉、仙鶴草、人參各10 g,黃芪30 g,茯苓15 g,木香8 g,炙甘草9 g,大棗5枚,3劑,水煎服。
2011年8月18日復診:神疲肢倦好轉,飲食增加,下腹空墜隱痛消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效不更方,繼續前方服5劑停藥。隨訪次月月經準時來潮,量中等、色紅,行經5 d,無特殊不適。
1.2 失眠 患者女,32歲,教師。2010年10月15日初診,近半年精神萎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華,飲食無味,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辨其癥:心主血,脾為生血之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多夢易醒,健忘心悸;氣血虧虛,不能上奉于腦,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血虛不能上榮于面,故面色少華,舌質淡;脾失健運,則飲食無味,血少氣虛,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脈細弱。此乃心脾兩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治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紅參、遠志、桂圓肉各10 g,酸棗仁、茯苓、當歸、柏子仁各15 g,木香8 g,黃芪30 g,炙甘草6 g,生龍骨20 g,大棗5枚,3劑,水煎服。
2010年10月18日復診:服藥后諸癥減輕,精神好轉,睡眠時間延長,但仍多夢易驚,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較前有力。守前方加夜交藤、五味子各12 g,連服5劑。
2010年10月25日三診:諸癥已減,夜間安睡,心悸健忘、頭暈目眩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原方去紅參、生姜、大棗,改黨參15 g,夜交藤、柏子仁、當歸、五味子、茯苓、酸棗仁各12 g,木香9 g,遠志、桂圓肉各10 g,炙甘草6 g,黃芪、生龍骨各20 g,補養心神,共服12劑以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病情未復發。
1.3 心律失常 患者女,52歲,農民。2012年9月10日就診,患者心悸頭暈,胸悶氣短,倦怠無力2年余,近半月心悸心慌加重,納差,雙下肢水腫。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脈象細弱、結代。心電圖檢查提示頻發房性早搏,ST-T改變。此因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而心悸、心慌,心血虧損不能上營于腦,故而頭暈;心主血脈,心血不足,血脈不盈,搏動紊亂,故脈象細弱、結代。此乃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心神不能自主。治則:補血養心、益氣安神、復脈。方用歸脾湯加減:人參、龍眼肉、酸棗仁各10 g,炙甘草、白術、當歸、白茯苓各12 g,生姜皮、木香各8 g,桂枝9 g,黃芪30 g,大棗5枚,3劑,水煎服。
2012年9月14日復診,服藥后頭暈氣短減輕,雙下肢水腫消退,心悸心慌仍間斷出現,偶有胸痛。舌質淡紅,脈象弦細、結代。復查心電圖:房性早搏減少,心肌缺血減輕。守上方加佛手10 g、甘松6 g,共5劑,水煎服,寬胸理氣、止痛。
2012年9月20日三診,頭暈氣短消失,胸痛未出現,精神好轉,食納轉佳,偶有心悸感,查體:面有光澤,舌質淡紅,脈細。復查心電圖:偶發房性早搏,大致正常心電圖。繼以上方服6劑,諸癥悉除。隨訪3個月偶有心悸出現,無大礙。
1.4 缺鐵性貧血 患者男,65歲,農民。2011年8月6日就診。患者有慢性胃炎1年余,長期飲食不良,逐漸頭暈眼花,心悸氣短,乏力易倦,失眠易怒,手足發麻。查體:面色萎黃,口唇、爪甲發白,舌質淡,脈細數無力。血常規:白細胞5.24×109/L、紅細胞3.32×1012/L、血紅蛋白81 g/L、紅細胞壓積28.9%、紅細胞體積87 fL、血小板198×109/L。辨其癥:因脾胃虛弱,生血不足,血不能濡養筋脈,故手足發麻;血虧不能上營于腦,故而頭暈眼花;氣血互生,血虛則氣少,故乏力易倦;血不養心、心神不寧則失眠易怒,癥屬血虛不榮。治以歸脾湯化裁:白術、當歸、茯苓、熟地黃各15 g,遠志、酸棗仁、人參、炙甘草各10 g,阿膠、焦三仙各12 g,木香6 g,黃芪30 g,大棗6枚,5劑,水煎服。
2011年8月12日復診,患者面色較前紅潤,精神較前好轉,飲食增加,余癥無變化,繼服上方7劑。
2011年8月19日三診,患者精神明顯好轉,訴諸癥大減,舌紅,脈細有力,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100 g/L、紅細胞3.64×1012/L、白細胞5.4×109/ L、紅細胞壓積33.9%、紅細胞體積88 fL、血小板180×109/L。囑停藥,多進食有營養食物。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方中,黃芪甘溫,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既能補脾氣,又能養心血,共為君藥。人參、白術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當歸甘辛微溫,滋養營血,均為臣藥。茯苓、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血藥配伍,使之補而不滯,俱為佐藥。炙甘草補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用法中加姜、棗調和脾胃,以資生化[2]。本方配伍特點:①心脾同治,重點在脾,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②氣血并補,但重用補氣,意在生血,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3]。臨床應用要抓住主癥,即心脾氣血兩虛,其次辨其兼癥,靈活掌握。凡病位在心、脾,病因為氣血不足,癥見神疲肢倦、飲食無味、面色不華,舌淡、脈細弱者均可應用,對于陰虛陽亢者需慎用。
[1] 李惠芳,封建濤.歸脾湯臨床運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0(15):64,71.
[2] 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6-135;146-153;433-434.
[3] 葛建芬.歸脾湯在婦科臨床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08,24(14):50-51.
1672-7185(2014)03-004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25
2013-10-29)
R28
A